- 道德經易詮
- 趙克強
- 1548字
- 2021-09-18 16:09:18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題解〕五色、五音、五味、畋獵、難得之貨會對王侯和民眾的行為產生危害,需要舍棄奢靡,崇尚儉樸,端正王侯和民眾的行為。大臣幫助王侯治國也需要端正自己的行為,做到“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才可以“寄于天下”、“托于天下”。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信任、親近會得到寵愛,失去寵愛會受到侮辱,所以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會感到很驚恐。可貴的是重視大的禍患就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什么叫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感到很驚恐?因為被寵愛的人是處于低下的位置,得到寵愛會很驚恐,失去寵愛受到侮辱也會感到很驚恐,這就叫作得寵和失寵都感到驚恐。什么叫作可貴的是重視大禍患就像重視自己的身體?對我來說大禍患就是身體有了大疾病,因為我有這個身體,我才會存在;等到我沒有了這個身體,我哪里還有什么禍患呢?所以像寶貴自己的身體那樣寶貴天下,這樣才能將天下寄托給他;像愛護自己的身體那樣愛護天下,才能將天下托付給他。
〔解析〕這一章老子在教導大臣要端正自己的行為,知道如何為臣,才能擔負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老子認為,為臣的行為端正,要做到兩點:一是對得寵和失寵都要感到驚恐。如果受寵而驕,失寵而怒,就會有兇險。二是治國如治病,重視邦國的大禍患要像重視自己的身體。身體有病需要調養醫治,對于邦國的大禍患,如果能像重視自己的身體那樣善于醫治,禍患就會解除。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得到王侯的寵愛會感到驚恐,因為大臣居于王侯之下,伴君如伴虎,老虎隨時可能傷人,所以得到王侯的寵愛會很驚恐。失去王侯的寵愛也會感到驚恐。驚恐則會小心謹慎地對待,這樣才能避免災禍發生。老子看到,《周易》剝卦君王在剝除自己不喜歡的大臣,同時在寵愛所喜歡的大臣。剝卦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是說君王寵愛近臣和被剝的大臣就像寵愛宮內的人,沒什么不利。老子認為,對待得寵和失寵,大臣都應當感到很驚恐,因為“寵為下”,生殺予奪之權掌握在王侯手里,只有感到驚恐,做事才會小心謹慎,才不會在得寵或失寵后因舉止失措引來禍端。《周易》履卦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是說臣下要糾正君王的錯誤,有如去踩老虎尾巴,稍有不慎,就會被老虎咬傷。如果懷著驚恐不安的心情去進諫,最終會吉祥。“履虎尾愬愬”有“寵辱若驚”的意思,如果不能做到“寵辱若驚”,就會發生履卦六三“武人為于大君”的事件。武人為申侯,大君為幽王。申侯為了讓幽王改變廢除申后和太子宜臼的決定,勾結犬戎將幽王殺死在驪山腳下。老子認為,幽王沒有讓申侯做到“寵辱若驚”,才導致被殺。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在講臣下如何才能做到讓王侯放心地將天下交給自己治理。大臣像寶貴身體那樣寶貴天下,像愛護身體那樣愛護天下,才能將天下托付給大臣。老子的另一個意思是,治國如治病,只有像醫治疾病那樣來治理邦國,才能將邦國治理好。
《周易》萃卦厲王離開國都前,將天下托付給大人。萃卦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是說厲王離開國都,朝廷出現權力真空。民眾推舉大人執政,大人接受民眾的推舉,以共和來替代君主專制,沒有過錯。這不是大人對厲王不講誠信,以共和替代君主專制,而是為了江山社稷長久穩固,必須由大人出面穩定局勢。大人讓厲王離開國都的悔恨消亡。老子認為,大人能像寶貴身體那樣寶貴天下,像愛護身體那樣來愛護天下,厲王才能將天下托付給大人。大人如果有野心,就會造成天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