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嬰幼兒觀察:從養育到治愈
- 施以德主編
- 1365字
- 2021-09-18 15:40:17
來自笑笑的啟示
我先講一段在觀察中令我感到頗為驚訝的體驗,也正是這段體驗讓我堅信嬰兒有著同成人一樣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想法。這件事發生在笑笑11個月大時,那天中午,我照例去觀察,又趕上他睡午覺。我進門時,他已經睡著了,保姆在外間忙碌,屋子里只有我們倆。我坐在椅子上看著他,看他毛茸茸的小腦袋、閉著的小眼睛、長長的睫毛、小巧的鼻子、微閉的小嘴巴、粉嫩的小手,覺得好可愛。一邊看著,一邊聯想。我任憑思緒自由流動而不做任何干涉。突然,我像觸電了一樣,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身體嗖地坐直了,我的心被一種很痛苦的感覺擊中,很悲傷,我還沒反應過來怎么回事時,頭腦里出現了一個想法:笑笑斷奶了!我迅速回想在那之前的一段時間,笑笑起了一些疹子,哭鬧的次數也比以往要多。他一定是在那段時間斷奶了。幾個月后的一次觀察中,保姆與一位鄰居聊天時,證實了我那次的猜想。觀察過程中,我一直都遵守不與養育者聊天的設置。觀察的時間從中午12點開始,我到的時候,孩子基本都睡了,我在那之前有一段時間沒有看到他是怎么吃奶的,也沒有去想有關吃奶的事,更不要說斷奶。因斷奶而產生的痛苦感受與想法不是源于我的猜想,我內心突然被擊中的感覺與斷奶的想法來自笑笑的潛意識。我在不干涉自己自由聯想的情況下,有機會感受到了笑笑的感受和想法。如果嬰兒是沒有感受與想法的,那么我即使再放松也無法借助內心體會到他的感受,理解他的想法。這個過程說明內心感受的信息即使不講出來也可以傳遞出去,并影響到對方。反過來,成人的情緒同樣會被嬰兒體驗到。
為了便于理解我上面的經歷,這里介紹一個專業名詞——反移情。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說,反移情是心理咨詢師在會談過程中體驗到的自身對來訪者的情緒、情感。這些被來訪者激起的情感,其來源有兩處:一個是來訪者,另一個是咨詢師自身。來訪者的情感產生時會激活咨詢師相關的感受。咨詢師借助理解自己的感受,可以深入理解來訪者。在觀察笑笑的過程中,我仔細地看他,想到的也都和他有關,雖然我們沒有交談,但仔細的觀察讓我不斷地獲得有關笑笑的信息。這些信息激起我內心相關的感受與想法,最終斷奶的感受也進入了我的潛意識。
笑笑失去母乳的劇痛,激活了我在嬰兒時失去母乳的相同感受,借助理解自身的感受,我得以理解笑笑。這段體驗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深信嬰兒有著細膩的感受、豐富的情緒。這些感受與情緒,被體驗到了,卻不知道那是什么。面對痛苦的情緒,嬰兒無法逃脫地受著煎熬。嬰兒體驗到的情緒會持續地存在。當嬰兒笑起來以后,曾經體驗到的痛苦并沒有像哭聲一樣徹底消失。笑笑斷奶是在9個月大時,而我體會到他的感受是在他11個月大時。時隔2個月,11個月的笑笑看起來很平靜,沒有什么不適應。斷奶的痛苦感受并沒有時時浮現,卻也沒有徹底消失,而是成為生命的暗流。由此可見,嬰兒有情緒記憶。
關于斷奶的事,我在這里簡單補充兩句,以免斷奶被誤認為只是一件極其痛苦不堪之事。笑笑當時是因特殊情況斷奶,他對失去母乳感到傷心。而溫尼科特曾說過,沒有任何一個寶寶能夠做好斷奶的萬全準備(溫尼科特,2009)。斷奶是母乳喂養寶寶出生后的一次重大的分離體驗,常常伴隨著分離焦慮和隨之而來的憤怒,而這個過程促使寶寶進一步獨立,發展自己的能力。當然,如能把握好恰當的時機,適當地引導與輔助,將更加有助于寶寶將這些痛苦轉化成生命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