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風吹來的時候(第2輯)
-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 1753字
- 2021-09-24 18:38:09
山西省殘疾人事業的起步
(根據部分老同志口述整理)
張永宏 時學敏
1983年按照民政部的要求,省民政廳根據工作需要新組建了一個城市社會福利處,簡稱城福處。這個處主要有五大項工作,即城市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生產(有殘疾人參加的)、社會福利事業、收容遣送、老職工困難救濟。另外還有起義投誠人員的政策和照顧,協調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和盲人聾啞人協會的工作,等等,這些都是圍繞全省的孤老殘幼人群開展的工作。
城市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生產等工作有聲有色地干起來了,社會福利生產工作尤為突出。全省社會福利生產產品展銷會的成功,大大地促進了全省社會福利企業的發展。根據民政部提出的“社會福利社會辦”的指導方針,我們創造性地推動五個輪子一齊轉,即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廠礦、街道、鄉鎮基層興辦福利企業,盡可能為有一技之長的殘疾人提供一個展現自己才能的平臺。大中型廠礦企業也都紛紛興辦社會福利企業。當時的太鋼申辦了一個千人以上的大型廠辦福利企業,殘疾職工占到職工總數的50%。太鋼的這一做法,開了個好頭,受到了當時民政部的肯定和贊賞,在全國做了經驗交流。隨后,晉機、西山、汾機等三十多家大型企業都要紛紛興辦廠辦福利企業。
我省的工作有條不紊、有聲有色地進行著,全國的這項工作也都很有成就,一個專門服務于殘疾人的機構正在萌芽中。當時,第三十七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52號決議,中心議題是使全世界的殘疾人都能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決議要求必須督促各國政府,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國家要從人道主義的高度、人權問題的高度,密切關注殘疾人事業的進展,使殘疾人能和健全人一樣走進社會,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物質文化成果,簡稱“平等、參與、共享”。
經過多方論證,1987年10月,崔乃夫部長和鄧樸方同志共同主持召開了醞釀組建殘疾人聯合會相關事宜的會議。與會的同志對成立殘聯的有關事項進行了討論,對殘聯的性質、職責和宗旨等做了認真分析,對殘聯的組織形式怎么才能有利于推動事業的發展,廣開言路,充分討論。最后一致認為,殘聯是五類殘疾人的聯合組織,屬于社會團體,歸政府管理,并行使部分政府職能,采取社會化的工作方法,充分發揮社會潛能,靠政府,面向社會,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民政廳城福處、省盲人聾啞人協會和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是籌備成立省級殘聯的載體。回來匯報后,省里的領導和民政廳的領導十分重視,成立了省殘聯籌備組,藏新廳長任組長,包顯英副廳長任副組長,城福處負責組建的前期準備工作,正式拉開了成立省殘聯工作的序幕。
省殘聯就是在原省盲人聾啞人協會和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由于殘聯是個新生的事業團體,代表都是協商產生的。1987年3月全國召開了第一屆殘聯代表大會。隨后,經過緊張有序的準備工作,1988年12月23日,山西省殘疾人第一屆代表大會在太原召開,大會選舉出主席團和執行理事會等領導機構,還選舉前省委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立功同志為名譽主席,前省委副書記趙雨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健民、省政協副主席王西、省軍區副司令員董云海為名譽副主席,分管殘聯的副省長郭裕懷為省殘聯主席團主席,楊永吉為理事長,張繼續、武世昌同志為副理事長,劉日才、張子泉同志為理事,共同組成執行理事會,也就是第一屆省殘聯的領導班子成員。省殘聯成立后,按照中國殘聯的模式,籌備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主任由郭裕懷副省長擔任,省計委、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省教育廳、省殘聯等為副主任單位,其余三十多個都是成員單位。
省殘聯成立后的首要大事,就是盡快推動地、市、縣各級召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殘聯的組織機構。從中央到省地市級殘聯都是二級局,鄧樸方同志要求縣級殘聯不再降格,和其他局一樣為同級別的局,即正科級。在當時理事會同志的協調努力下,年內,我省除了6個縣區外,其他的地市縣都召開了第一屆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縣級殘聯,編制為4~10人不等。對于沒有成立的6個縣區,鄧樸方同志親自寫信派特使找當時的省委書記王茂林。分管副省長郭裕懷同志立即召集這6個縣(區)長開會,責成三日內組建起來,而且質量只能比別的地方好,不能差。這樣,到1990年年末,我省各地市縣都成立了殘聯,山西省的殘疾人事業開始步入了春天。
【作者簡介】
張永宏,山西省康復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
時學敏,山西省康復研究中心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