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摘要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迄今為止,人類傳播的活動可以區分為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并非各種媒介依次取代,而是依次疊加的過程。戲曲的傳播也契合人類傳播的發展進程:經歷了原始口耳相傳的親身傳播→→多種方式的單面傳播→→一種方式兼容多面傳播的三個階段。電視的出現,使戲曲在同一平臺上的多面傳播成為可能。電視以其強大的傳播、感召效應和無遠弗屆的影響力,極大地拓展了戲曲的受眾群體,順應了觀眾由劇場到家庭的觀演方式的變化。欄目化使戲曲電視節目的編排和播出告別了雜亂無章的局面,不僅是電視編排形式上的革新,也是戲曲電視節目在制作觀念、管理模式、傳播策略上對電視生態演進的主動適應,是戲曲電視持續深化發展最重要、最突出的標志。它集劇場型、知識型、綜藝型和真人秀等形式于一身,熔戲曲欣賞、信息傳播、知識普及、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爐”,具有高度的靈活性、綜合性、參與性,加之在固定的時間和頻道播出,使觀眾的收視習慣得以養成,已然成為戲曲傳播最好的平臺之一。

本書的研究按照“面向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線索展開。

在“面向問題”層面,主要以縱向、橫向兩種視角,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分別進行動態考察和分類觀照。梳理戲曲與電視聯姻的流變軌跡可見,二者的結緣以電視的主動示好為始,歷經初創(1958—1965年)、停滯和復蘇(1966—1978年)、迅速成長(1979—1995年)和持續深化(1996年至今)四個階段,二者結合更加自然,互動更加密切,合作走向深入。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戲曲電視欄目歷經萌芽期(1978—1987年)、發展期(1988—1995年)、繁榮期(1996—2003年)、轉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四個時期。從“戲曲唱段,我播你看”的單一形式,到“多元共榮,采擷眾華”的繁華景象,戲曲電視欄目完成了專題化→→板塊化→→綜藝化→→娛樂化→→競技化的過渡,分眾化、品牌化理念愈加深化,參與性日漸凸顯,欄目的形式及內容亦趨向多元。在近40年的發展歷程中,戲曲電視欄目始終以極強的包容性和適應性,不斷汲取其他藝術的養分,并嘗試與新的欄目形式結合,使古老的戲曲藝術煥發新的生機,更使戲曲欄目成為中國生命力最強的電視文藝形式之一。當前,戲曲欄目面臨巨大的沖擊和挑戰,新辦欄目數量銳減,老牌欄目停辦取消,播出時間一改再改,戲曲電視欄目的主創人員在困難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以多變的姿態迎難而上,使戲曲欄目進入轉型重塑的新時期。

在“現實”層面,主要對當前開辦的戲曲電視欄目進行分類觀照。本書從電視類型化的意義出發,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類型應成為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共同遵守的“契約”,同類欄目應體現出相似的文化價值,滿足觀眾特定的需要,引導觀眾選擇?;诖?,戲曲電視欄目可分為劇場型、知識型、綜藝型、真人秀四大類型。在此基礎上,對各類型欄目進行了概念釋義,對每一類型所包含的具體欄目形態進行細分,從媒體、時間、地理三個方面考察其分布情況,并歸納出各自的局限和問題。

在“分析問題”層面,本書力圖緊扣觀眾的審美需求和傾向,以發放問卷的形式,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1004位觀眾進行了調查。對觀眾接觸戲曲的渠道、收視行為、形式及內容傾向以及收視評價進行了統計與分析,并通過交叉分析,進一步探究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觀眾的收視差異。調查發現,總體上中年以上群體對戲曲的忠誠度更高,青少年群體則普遍遠離。對于接觸戲曲的渠道,不同類型的受眾選擇差異明顯,而電視、廣播構成各類型受眾接觸戲曲的主要渠道。在收視行為方面,盡管戲曲欄目的現實受眾群體龐大,但忠實受眾數量偏少,總體收視狀況不容樂觀,其中青少年、高學歷者、城市居民的收視熱度更低。在形式及內容傾向上,戲曲劇場、競賽類欄目受眾群穩定,但局限性較強;戲曲教學、訪談、新聞專題類欄目備受冷落,生存空間已十分有限;而戲曲真人秀異軍突起,成為戲曲電視欄目發展新的增長點。從觀眾對現有戲曲欄目的評價上看,整體滿意度不高,“眾口難調”矛盾突出;老牌欄目中,有些已進入衰退期,而以《梨園春》為代表的若干欄目收視神話仍在延續;此外,有些新興欄目受到肯定,說明創新求變,爭取年輕觀眾和高學歷觀眾是當前戲曲欄目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在“解決問題”層面,本文首先以受眾調查的結論為依據,以當前此類欄目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與問題為導向,在論述當前文化語境對戲曲電視欄目深刻影響的基礎上,力求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對此類欄目的發展定位與走向進行觀照,并以傳播要素為基本線索,從觀念、受眾、內容等方面展開論析,試圖解答戲曲電視欄目的定位問題。在認識上,戲曲欄目的主創人員應將大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緊密聯系,加強彼此的選擇、介入、交流、融合,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站在大眾的立場和角度,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使欄目“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既要正視大眾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積極意義,又要提防和抵制其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消解和沖擊,在承認大眾文化合理的感性欲望基礎上,喚醒人們對戲曲的審美自覺,最終實現審美超越。一方面,要使欄目具有共性特征,堅守本土化的品質、平民化的品位、人文化的品格;另一方面,要以目標觀眾為中心,進行受眾細分,圍繞“傳統韻味”“時代特征”“地方特色”“娛樂本位”“多元融合”等方面進行內容定位,滿足不同觀眾的收視需求,從而鞏固忠實受眾,培養流動受眾,挖掘潛在受眾。

在具體的操作層面,本書從策劃、主持、包裝等方面提出了建議。本書以為,戲曲欄目應在主題策劃、特別策劃和系列策劃三個方面大做文章,在精心策劃的基礎上,加以“動態與常態”的改版,不斷調整板塊、改進環節、增加元素,使欄目歷久彌新、長盛不衰,時刻帶給觀眾強烈的新鮮感。同時,還應突破固有的傳播模式,實現跨區域合作、跨文化傳播、多媒體聯袂,最大限度地拓展受眾群體。主持人是電視欄目重要的品牌,應在形象氣質、言語方式、文化內涵方面與欄目契合。戲曲欄目的主持人可分為表演型、平民型、專家型三種,媒體可拓展來源,廣納英才,并大膽起用跨界主持人,主持人則要不斷完善素養,提升技能,以尋求延展與超越,延長其主持生涯。此外,戲曲欄目還必須在外在包裝上多動心思,通過對欄目名稱、形象標志、宣傳口號,以及片頭、片尾、片花等的設計和包裝,使欄目達到特色鮮明、深入人心、內外兼修、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本書還對戲曲電視欄目與新媒體的整合與互動進行了展望。與傳統的電視媒體相比,內容的“海量”和形式的“多樣”構成了新媒體傳播的顯著特征和重要優勢;移動終端,尤其是手機、平板電腦等“帶體溫的媒體”,彌合了戲曲欣賞特性和受眾審美習慣之間的裂痕,極大地拓展了觀眾的收視時空;而欣賞方式的交互性更是打破了傳受者之間的界限,帶來信息獲取方式的變革,培養了觀眾超鏈閱讀的邏輯思維方式和理念,這一切都為戲曲欄目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當前,加強媒介融合,實現多屏聯動,應是戲曲電視欄目和新媒體整合與互動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戲曲;電視;欄目;戲曲傳播;傳統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潘县| 凤台县| 贺州市| 读书| 罗甸县| 旌德县| 无锡市| 贡山| 华池县| 塔城市| 揭东县| 玉屏| 永新县| 革吉县| 竹溪县| 开封市| 沂南县| 万宁市| 阜康市| 麻阳| 阿鲁科尔沁旗| 年辖:市辖区| 霍邱县| 长兴县| 永年县| 北流市| 金坛市| 轮台县| 莆田市| 巴里| 怀安县| 怀集县| 忻城县| 镇坪县| 珲春市| 琼海市| 易门县| 昌图县| 湘乡市| 大新县|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