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宋史探研
  • 汪圣鐸
  • 17215字
  • 2021-10-08 16:38:12

關于宋代紙幣的幾個問題

一 關于宋代紙幣的性質

1.宋代紙幣的兩種狀況

宋代紙幣實際上有兩種存在狀態,在這兩種狀態下,其性質有本質的區別。就其中一種存在狀態而言,其基本特征是官方按面額兌給紙幣持有者鑄幣,即它是一種可兌換紙幣。這種紙幣通常不可能大幅度貶值。在交子(錢引)、會子發行初期,都有一個階段屬于此種狀態。

交子在最初私營階段,“書填貫不限多少。收入人戶見錢便給交子,無遠近行用,動及萬百貫。街市交易,如將交子要取見錢,每貫割落三十文為利”(《宋朝事實》卷一五《財用》)。即有三個特點:一是無固定面額、二是要扣手續費、三是憑交子可領足額鐵錢。收歸官有后,“起置簿歷,逐道交子上書出錢數,自一貫至十貫文,合用印過,上簿封押。逐旋納監官處收掌,候有人戶將到見錢,不拘大小鐵錢,依例準折交納,置庫收鎖,據合同字號給付人戶,取便行使。每小鐵錢一貫文,依例克下三十文入官。其回納交子,逐旋毀抹合同簿歷。”(《宋朝事實》卷一五《財用》)官交子同私交子相比,只是將無固定面額變為有固定面額,扣取手續費和兌取全額鐵錢則無變化。官交子又有登記入賬(簿歷)和注銷的管理程序,這是私營時沒有的,或是記載者疏忽,這說明官交子在最初階段還保留著較多的匯票、支票的殘跡。

交子在未改名錢引的八十多年中,除個別情況外,官方大抵都是按面額兌給交子持有者鐵錢的,因而交子在此時期(除個別情況外)沒有出現嚴重貶值。所謂個別時間,是指宋神宗在位的某些時間或某些局部。有記載說,宋神宗時,郭子皋“監成都交子務,紙幣之設,本與錢相權,至是大壞,價錢(賤?)不售,法幾為廢”(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二《朝奉郎郭君墓志銘》)。另官方此時期在河東、陜西發行交子,也有不備或不備足本錢的情況,既如此,就可能出現因官方拖期兌付而造成紙幣較嚴重貶值的情況。除上述情況外,官方大抵都能按面額兌給交子持有者鐵錢,因而交子未出現貶值問題,有時貶值至每貫兌九百二三十文,還不算嚴重。

但到了宋徽宗大觀年以后,官方將交子改名錢引,發行量驟增而不增加本金,于是官方不再承擔按面額兌換給交子(錢引)者鑄幣的義務,錢引嚴重貶值,錢引變為不可兌換紙幣。這種情況在進入南宋后未有改變,錢引在南宋始終是不可兌換紙幣。

會子初發行時,官方也能按面額兌付給會子持有者銅錢,只是這種情況維持時間很短。史學家李心傳記:“[紹興末]臨安之民復私置便錢會子,豪右主之,錢處和(按錢端禮字處和)為臨安守,始奪其利以歸于官。”(《朝野雜記》甲集卷一六《東南會子》)會子既然最初是便錢會子,即屬匯票、支票性質,自然要按面額兌付。又時人洪邁記:“官會子之作,始于紹興三十年,錢端禮為禮部侍郎,委徽州創樣撩造紙五十萬,邊幅皆不剪裁。初以分數給朝士俸,而于市肆要鬧處置五場,輦見錢收換,每一千別輸錢十以為吏卒用。”(《容齋三筆》卷一四《官會折閱》)他講官方置場收換,只收千分之十的手續費,顯然是按面額兌給的。宋寧宗時,官員陳宓曾比較了會子初行時及會子在宋寧宗嘉定年間時發行制度的差異,他說:“阜陵(按指宋高宗)之始造會子也,出內府錢三百萬,開會子務六,所書之幣則曰就某處兌換,收工墨直二十文,此信足以行其權,名足以副其實也。今無務之可開,無錢之可兌,亦無籍之可銷,猶之可也。知出而不知收……用于下而不行于上,散于民而不斂于官,吾之信能不致疑,吾之權不既窮矣乎!”(《復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卷二三《朝散大夫直秘閣主管亳州明道宮林公行狀》)據他所記,會子初行時,連兌換地點都明確標示在會子上,當然此時的會子是可兌換紙幣。而到了宋寧宗嘉定年間(實際比這更早),會子已變成不可兌換紙幣。

除交子、會子外,我們看到宋代的其他紙幣如湖會等,也存在類似的由可兌換紙幣到不可兌換紙幣的轉變過程。

2.稅收是影響會價的決定性因素

紙幣自身的價值是微不足道的,在官方不承擔按面額兌換鐵錢、銅錢的義務后,它的購買力是來自何方、其大小是由什么決定的呢?這里我們想以會子為例討論一下上述問題。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會子同近代嚴格意義上的本位幣不同,它是有面額的,其面額是以銅錢數標示的,但在它流通的大部分時間里,它都不能按面額兌換銅錢。由于它是以銅錢標示面額,所以,它同現代無本位紙幣也有不同點,至少在形式上和當時多數人的觀念上,它仍是一種金屬貨幣的代替者。它是由國家強制發行的,但國家卻無法規定它的購買力。在宋代,人們習慣上以銅錢作為價值尺度,所以,會價即會子與銅錢的比價,也就被人們視為會子購買力的表現形式(實際上二者是有區別的),所以,我們考察會價的變化,也就接近于考察會子購買力的變化。

我們看到,在會子發行之初,以及后來幾次大規模的稱提時,官方都曾試圖規定會價,規定新會依面額兌換銅錢,但都很快遭到失敗。因為要想讓會子依面額兌換銅錢,官方就必須準備足夠的銅錢用于兌換,這在起初被官方認為是很吃虧而不愿如此做的;而到后來,會子發行數量過多,官方又拿不出那樣多的銅錢用于兌換。所以,官方是無法完全控制會價的。過去有過一種認識,即認為會價是由官方置辦的準備金的數量決定的。宋代發行楮幣確實有準備金。四川發行交子,每界備準備金三十六萬貫。南宋發行會子之初,既是效法川交子,大約也有準備金,只是準備金與總發行額的比例不知是否有規定,但可以斷定,即使有規定,其比例也不會很高,而且據當時官員議論可知,有好幾次增印會子,都沒有籌措準備金。這樣,數量有限的準備金,不可能對會價產生太大的影響。如果我們對會價進行考察,就會發現,從會子發行之初,會價就與會子的面額有明顯差異,而且在一些時間和一些地區,其差異相當之大,這就表明持會子不是隨時隨地都能按面額兌到銅錢的,就是說,會子在多數情況下是一種不能(依面額)兌換的紙幣。這同時也就表明,會子的準備金沒有發揮作用或沒有發揮保證會子信用的作用。

事實上,對會價影響最大的,是國家的稅收與榷賣。南宋人談到交子、錢引能長期行用的成功經驗時,幾乎都講到交子、錢引與稅收的關系。如李流謙說:交子和錢引之所以能長期行用,是因為它“常用于官而不滯于私”。“每州(歲?)之春,引直必虧,至筍茶之出、官司催驅之時則例增。”(《澹齋集》卷九《與汪制置札子》)是講,每當稅收時,錢引價格就會上升。其實會子也存在類似情況。辛棄疾說:“往時應民間輸納,則令見錢多而會子少,官司支散,則見錢少而會子多,以故民間會子一貫換六百一二十文足,軍民嗷嗷,道路嗟怨……近年以來,民間輸納用會子、見錢中半,比之向來,則會子自貴,蓋換錢七百有奇矣(原注:江陰軍換錢七百四十足,建康府換錢七百一十足)。”(《歷代名臣奏議》卷二七二辛棄疾《論行用會子疏》)他很具體地說明了會價與稅收的關系。另張伯文、楊冠卿都比較了交子和錢引的成功和會子發行的不暢,張伯文說:“在昔楮券之行于蜀……是故州縣之折納、四方之征商、坊場河渡之課息,不貴其錢,不拘其楮,故錢重而楮亦重。今則不然,官之予民者必以楮,而其取于民者則必曰見錢焉。朝廷散于郡邑者則以楮,而其索于郡邑者則必曰見錢焉。”(《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外集卷六六《財用·楮幣》)楊冠卿則講:“夫蜀之立法,則曰租稅之輸、茶鹽酒酤之輸、關市梁澤之輸皆許折納,以惟民之便……今此則不然,天下之輸稅不責以楮而必責以錢,官務之支取既無其錢,而徒易以楮,至則發納上供,官則以微價收民之楮以充其數。”(《客亭類稿》卷九《重楮幣說》)他們對交子、錢引、會子發行情況的議論,清楚地說明了官方出賣禁榷品、賦稅是否收受楮幣,是楮幣能否被百姓認可的關鍵。宋光宗時,彭龜年說:“近日會子流通勝于見錢,官私便之,似覺無敝……此無他,官司許作見錢入納,井市兌便者稍眾也。”(《止堂集》卷一《論雷雪之異為陰盛侵陽之證疏》)他的話更加明確地講明了官方是否收受、如何收受會子決定著會子的信用。

宋代禁榷收入在國家財政收入特別是貨幣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大超過前代,因而鈔引算請、禁榷品出賣是否收受楮幣、如何收受楮幣,對楮幣的流行及楮幣的購買力(市場價格)影響很大。馬端臨說:“客旅算請茶鹽香礬等歲以一千萬貫,可以陰助稱提,不獨恃見錢以為本。”(《文獻通考》卷九《錢幣考》)馬氏講鈔引算請可以陰助稱提是對的,但他講歲入一千萬貫卻是不精確的,北宋僅鈔鹽一項就不止歲入一千萬。南宋孝宗時,僅在京、建康、鎮江三榷貨務場歲入就已超過二千萬貫。所以,榷貨算請時按多大比例收受楮幣、是否按面額計算楮幣價值,對于會子的作用影響巨大。

總之,會子的信用是靠國家的稅收(含變相稅收榷賣)來保證的。會子的法償能力,也主要是通過它的納稅能力和榷買能力來體現的。

當然,宋人認為,國家的稱提,即賤買貴賣,是保證會子價值的重要手段。如楊冠卿即講:“又有一法焉:賤則官出金以收之,而不使常賤;貴則官散之,以示其稱提,使之勢常平,而無此重彼輕之弊。”(《客亭類稿》卷九《重楮幣說》)但是,也正如楊冠卿本人所見到的:“朝廷欲革其弊,曩者固嘗令官自出錢,比民間兌折之價重其價以收之,然其法則一人日支一緡,過其數者罪焉,胥吏艱阻之態百出,民亦何苦費力如是而受無辜之責邪!”(《客亭類稿》卷九《重楮幣說》)即官方買入時既不依面額,而且還附有種種限制。楊氏此處大約講的還不是朝廷多次舉行的大規模稱提會子,這些次稱提都起到了提高會價的作用。但是,這些稱提都是短期行為,其效果都不能保持長久。其次,在稱提過程中,官方回收會子時,也往往不是依會子的面額,而是依會子的市場價格來回收的。再次,我們看到,官方的稱提越來越軟弱無力,作用也越來越小。故而,官方的稱提同稅收比起來,對會子的影響仍是次要的。

3.銅錢是會子的本位幣嗎

南宋葉適曾對會子驅逐銅錢做過如下論斷:“造楮之弊,驅天下之錢,內積于府庫,外藏于富室。”(《水心別集》卷二《財計中》)今人往往對葉適的論斷不以為然:只有劣幣驅逐良幣,哪里會有紙幣驅逐其本位幣的事!

會子面額以銅錢數標示,這很容易使人做如下誤解,即認為銅錢是會子的本位幣。基于這一認識,使人們對南宋葉適關于楮幣驅逐銅錢的論斷予以否定。然而,我們只要深入考察,就會首先發現,銅錢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會子本位幣,其突出表現是,持會子并不能隨時隨地兌到面額標示數量的銅錢,或者更準確地講,在大多數時間和大多數地區,持會子都不能兌到面額標示數量的銅錢。再深入就會發現,如上所述,會子的價值并不完全是由它所能兌到的銅錢來決定的,而更確切地講,是由它的納稅能力決定的。在南宋后期,楮幣可以離開銅錢而獨立存在的趨勢已逐漸明顯,到了元代,楮幣就完全離開銅錢而獨立運行了。楮幣就其本質而言既可離開銅錢而獨立存在,它與銅錢的關系就不是本位幣及其紙幣的關系,而是兩種各自獨立的貨幣之間的關系,所以,會子驅逐銅錢的論斷也就不難理解,況且,南宋的史實也證明了葉適的論斷是很有預見性的呢!

4.南宋紙幣的有限法償地位

北宋的紙幣也不是無限法償的,它們并不是隨時隨地都能代替鑄幣行用的,突出的是北宋的紙幣行用都有區域限制,但在劃定區域內,其法償能力卻未見有法定限制。但是,南宋的情況有所不同,南宋發行會子之初,雖也規定“上供軍需并同見錢”,但不久就因畏懼稅收所得全是紙幣而進行修正,推行了“錢會中半”的制度(所謂“錢會中半”,是指財政收支中實施一半現錢一半會子的總原則,但具體某一項收支,又有不同錢、會比例規定,并不總是錢、會各半的)。“錢會中半”的原則后來也推行到行用錢引、淮交等地區,成為全宋普遍實行的制度。這一制度的實質,是限制紙幣的法償能力,因為在當時,如果有人自愿全用銅錢來納稅,那官方是求之不得不會拒絕的。這樣,南宋時期的紙幣的貨幣功能就受到法律的限制,從而成為貨幣功能不完整的貨幣。這一點是同近現代紙幣決然不同的。

二 關于宋代紙幣的管理

1.紙幣的管理體制

北宋徽宗即位以前,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只是四川地區行用紙幣(河東、陜西雖曾行用交子,時間都較為短暫)。因此,紙幣的發行相對不太受重視,除重大決策由朝廷作出外,日常事務似主要由成都府(益州)路轉運司負責,具體操作則由交子務進行。宋徽宗為了將錢引推廣于別路,曾設京西北路專切管干通行交子所等機構,又從交子、錢引印文來看,可能曾設“提舉交子官”和“提舉錢引官”,又在京地區的交子、錢引發行具體事務由榷貨務買鈔所操辦。

南宋時期,紙幣發行在財政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相應地紙幣發行也越來越受朝廷重視。于是會子經常設有“提領官”,見于記載者,前為戶部侍郎錢端禮、曾懷,后為兵部侍郎陳某。討論者往往是宰相、參政、侍從等。宰相葉衡、喬行簡等都曾主持收兌,參政曾專門負責研究。南宋后期,往往令一位執政大臣專門負責會子事務,如薛極、余天錫、吳潛等都曾受此委任。記載中有“提領會子所”機構名。其他地區的紙幣,一般由朝廷決策、總領所具體負責。

交子務、會子務等是具體印制、發行紙幣的操作機構。費著記,北宋四川交子務“監官一員,元豐元年增一員,掌典十人,貼書六十九人,印匠八十一人,雕匠六人,鑄匠六人,雜役一十二人,廩給有差”(《蜀中廣記》卷六七引《楮幣譜》)。這里很具體地介紹了成都交子務的人員構成。據此,成都交子務共有一百八十多人,規模可觀。其中講到元豐元年(1078年)以前只有監官一員,與李攸所記不同,李攸記:“景祐三年(1036年)置監官二員輪宿。”(《宋朝事實》卷一五《財用》)不詳孰是。又史載,大觀二年(1108年)宋廷重新在永興軍置交子務,“遣文臣二人監之”(《宋史》卷一八一《食貨志·會子》)。除成都交子務外,北宋時期還曾在河東潞州、陜西永興軍、東京設交子務。

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發行銅錢交子時,曾在行都臨安設交子務,隨廢。后發行會子,乃在臨安設交子務,隸榷貨務都茶場。地志載:“會子庫在[榷貨]本務,紹興三十一年,詔臨安府置會子務,隸都茶場,悉視川錢法行之。用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錢端禮之請也。中經省并,以榷務門官兼領。紹定三年復。五年,因毀重建,以都司官提領。工匠凡二百四人,日印則取紙于左帑,而以會歸之。自咸淳以來,朝廷措置住造錢關,止于元年之五月十八日,止于三年之三月(按:此處文字似有闕誤)。”(《咸淳臨安志》卷九《行在所》,參《夢粱錄》卷九《監當諸局》)又據載,行都的交子務有五六所。又史載,隆興元年(1163年),曾在江州設會子務。宋理宗時,袁甫上奏言預造新會子事,其中講道:“印造新會屋宇器具,雖已素備,其常時所放散造會工匠并宜盡行拘上,稟給加厚,勿憚小費,務在集事,此專在都司主張維持之力耳。”(《蒙齋集》卷七《論會子疏》)說明會子務此時已由都司官掌管。淮交的印制不見有專門機構,而兩總領所分管淮東、淮西,都不便掌管淮交印行,大約淮交印行是由行都臨安的會子務兼管的。湖會開始是由總領所負責發行,應有專門發行機構,但不見記載。

2.關于紙幣的稱提

宋代紙幣是由民間便錢券發展演變而來的,在當時人的觀念中,它只是鑄幣的代表物,因而,它是以鑄幣量為面額的。當單位紙幣的購買力(通常表現為“會價”)與其面額偏離甚至偏離得很遠時,自然而然地會在人們心中產生一種恐慌。于是就產生了“稱提”的要求和各種各樣的“稱提”理論。稱提的目的就是想讓紙幣能兌到的鑄幣數與其面額彼此接近。

在紙幣是可兌換紙幣的情況下,紙幣不會發生嚴重貶值,也就不需要稱提。所以,北宋徽宗即位以前,基本上沒有稱提活動。稱提活動主要發生在宋徽宗即位以后特別是南宋時期。

稱提的目的是想讓紙幣能兌到的鑄幣數與面額接近,即想改變紙幣與鑄幣的比價,那么辦法無非是兩個:增加流通中的鑄幣數量,減少流通中的紙幣數量。增加鑄幣數量是南宋王朝始終致力而又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是鑄錢賠錢,而且賠得很多。減少紙幣發行量,宋朝官方采取的辦法主要有:一是以新兌舊時實行不對等折算,即以一新兌數舊。二者的比例,通常是假定新紙幣完全可按面額兌換,而舊紙幣按當時實際可兌得鑄幣數來計算的。二是以鑄幣、金銀、糧食等實物回收部分紙幣,這種做法代價較大。三是增加稅收中的紙幣比例,這種做法會導致財政收入中的紙幣數量增加,如果增收的部分銷毀,則與前種回收辦法結果一樣。四是強制要求百姓無償繳納一定數量的紙幣。南宋幾次“履畝征會”即屬此類。五是強制規定紙幣與鑄幣的比價。此辦法一實行就馬上引起混亂,因為勢必有人乘機以紙幣兌取銅錢、償還債務、購買貨物等,造成商店停業、訴訟倍增,不少時人都記述了這方面的情況。(參見《真西山集》卷二《癸酉五月二十二日直前奏事》,《宋史》卷四一五《黃疇若傳》,《勉齋集》卷三三《陳希點帥文先爭田》,《復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卷二三《朝散大夫直秘閣主管亳州明道宮林公行狀》等)。官府本身也難以執行,因為執行的結果也會造成庫存銅錢的流失。此辦法完全違背經濟規律,是根本行不通的。

各次稱提都曾收到一定效果,但不能維持長久,原因是紙幣發行總量的失控。

宋代文人對發行紙幣會子有贊成和反對兩種態度。如當時人楊冠卿、辛棄疾都持贊成態度,葉適、戴埴等人都持反對態度。以往學術界對持反對態度者一般予以貶斥,認為他們頑固守舊。其實人們往往忽略持后一種態度者理論中的合理成分,特別是他們關于會子久遠必敗的論斷是有預見性的。

無疑,紙幣的創行使中國榮膺世界最早行用紙幣的國家的美譽。紙幣的行用在當時確曾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便利,特別在促進商業發展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不容低估。中國行用紙幣,對紙幣在全世界的行用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對全世界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宋元行用紙幣給后人提供的經驗教訓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但是,中國人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不能忘懷的。由于紙幣是由封建國家直接發行的,它與封建國家之間沒有任何中介,所以,它的發行數量完全是由封建國家控制的。封建國家能否有效地控制其發行數量呢?不能。這是因為封建國家本身缺乏一種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許多開明的君主、許多賢明的大臣都曾認識到楮幣數量失控的危害,他們都想扭轉局面,但他們最終都失敗了。這是因為,封建國家缺乏自我約束機制這一點,不是個人意志所能改變的。我們看到,宋、金、元、明四代行用紙幣,都不能有效控制其發行數量。除了明朝主動廢棄紙幣外,宋、金、元三朝的紙幣都成了“寅吃卯糧”的手段,結果都造成巨大的社會災難,其滅亡都同楮幣發行有著重要的聯系。紙幣在明清時期中斷發行,與此有直接聯系。

3.錢會中半的不穩定性及評價

錢會中半制度是宋朝官方在兩難境地中推行的制度:一方面,楮幣會子發生了嚴重的信用危機,要維持會子的發行,就必須規定會子的法償地位。另一方面,官方又不能給予會子無限法償的地位,因為統治者心中存著一個很大的顧慮,即如果給予會子與銅錢同等的法償地位,那么,官方的各種收入很可能絕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都是會子,統治者認為會子是靠不住的,而金銀銅錢才是硬通貨,所以,必須避免出現這種結果。于是,錢會中半的制度應運而生。

錢會中半的制度有其客觀合理性,即從財政收支的角度講,會子的貶值會使國家減少實際收入,而銅錢在納稅季節又會出現暫時的升值,國家如果措施得當,可以抵消因會子貶值造成的損失。但錢會中半制度推行起來,又遇到巨大困難。納稅者(含購買榷貨者)總是力圖增加會子的比例而減少銅錢的比例,而收稅者則總是力圖增加銅錢的比例而減少會子的比例,從而引發無數的糾紛和矛盾(記載甚多,恕不贅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由于商業活動中沒有也無法實行錢會中半的制度,于是商業活動中越來越多地使用紙幣,紙幣已成為主要交換媒介,因此,錢荒問題越來越嚴重,百姓交納一半銅錢越來越困難,成為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這樣,要求打破錢會中半規定的呼聲越來越高,堅持錢會中半制度越來越困難。事實上,南宋末年,錢會制度已經遭到破壞。

我們不妨回過頭來審視一下當初統治者的顧慮,其實認為紙幣靠不住、只有金銀銅錢才靠得住的理念是錯誤的。因為如果紙幣發行得當,數量能得到有效控制,紙幣也是能靠得住的。后代只用很少鑄幣、主要用紙幣的通行做法已證明紙幣的可靠性。而元代長時間只發行紙幣的歷史,也證明不是非要錢會中半不可的。但錢會中半在當時又是唯一可行的,因為當時從用銅錢到用紙幣從上到下都需要一個心理準備過程。如果不實行錢會中半,很可能最終會造成社會動蕩。另外,自秦到清的中國古代國家制度,都缺乏一種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因而有效控制紙幣發行量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錢會中半制度的推行,客觀上也推遲了由于紙幣發行失當而引發社會經濟危機的時間。

4.界的功能利弊

學術界有人認為元代發行紙幣不分界比宋代是一種進步,這種認識令人不敢茍同,因為換界有利有弊,不能僅因為今天的紙幣不換界,就斷定古代的紙幣也一定是不換界比換界進步。

宋代紙幣換界有什么弊病呢?首先,紙幣的換界可能造成一些浪費。換界時,可能有些紙幣并未損壞,回收后廢棄不用自然是一種浪費。其次,換界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再次,官方在換界時要向百姓征收一部分手續費,這勢必給百姓增加負擔。

我們也應當看到,宋代紙幣換界的益處。首先,紙幣定期換界,可以階段性地以新換舊,可以使流通的大部分紙幣不破舊。在宋代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紙幣用紙質量不可能太高,因此紙幣在民間使用的時間不應太長,定期以新換舊是必要的。其次,紙幣定期換界,有利于紙幣發行的管理,官方可以通過換界,掌握紙幣的實際流行數量。事實上,紙幣的實際流行數量同發行數量之間總是有些差距的,如果長期不換界,這一差距就會越來越大,使發行者心中無數。宋代官方往往利用紙幣換界,提高紙幣價值,減少紙幣發行數量,這對紙幣發行是有利的。再次,紙幣換界有利于防偽,每次換界,都要重新制版,圖文的不斷變化給造偽者帶來一定困難。現代紙幣發行過若干年也更換新版,也主要是出于防偽的需要。宋代每次換界都嚴格檢查真偽,為此訂立了詳密的制度,這等于說每次換界都是一次清除偽幣的活動。

再從宋代具體情況看,宋代紙幣大抵在能正常換界時期運行較好,而一旦不能正常換界,紙幣的發行也就出現嚴重問題。東南會子、淮交等最初都是沒有界期的,結果都出現了危機。東南會子第十七、十八界后來一度宣布無限期使用,也是紙幣發行出現嚴重問題的情況下宋廷作出的決定,取消立界也未給會子帶來任何好處。再從元代情況看,元代紙幣是不立界的,但元代紙幣發行狀況并不比宋代好,其貶值速度比宋代更快、偽幣泛濫的程度比宋代更厲害。為此,元朝官方不得不幾次更換紙幣名稱、發行新紙幣,這同紙幣換界本質上是沒有什么區別的。

所以,應當說,紙幣換界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產物,在當時的情況下,換界比不換界利多弊少。

三 宋代紙幣的形制

1.紙幣的用印及圖案

印制各種紙幣的印、記,至少是最主要的印、記,都是銅鑄的。又除用交子務印外,還要用有關官署的印。隨著人們對防偽重要性認識的提高,所用印記數量也不斷增加。如當北宋仁宗初年將交子收歸官營前,知益州薛田、益州路轉運使張若谷上奏請求發行官交子,言及“其交子一依自來百姓出給者闊狹大小,仍使本州銅印印記”。后宋廷令梓路提刑王繼明與薛田、張若谷一同定奪此事后,在上奏時又談道“乞鑄益州交子務銅印一面,降下益州,付本務行使,仍使益州觀察使印記”。(《宋朝事實》卷一五《財用》)即官交子初行時用交子務印和益州觀察使印兩種印。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始行錢引,榷貨務買鈔所上奏言及:“[新官局]合用榷貨務買鈔所朱記,所有舊交子務銅朱記一面,乞下少府監毀棄,所有‘在京提舉交子官印’鑄印一十面,今合改作‘提舉錢引之印’六字為文,‘在京交子務交子記’八字銅朱記一十面,今改作‘榷貨務買鈔所錢引記’九字為文,乞下本監改鑄降下。”此奏準行。(《宋會要輯稿·職官》二七之一八)建炎年間,川陜宣撫司捕獲非法私印的錢引三十萬,隨軍轉運使趙開對宣撫使張浚講“引偽,加宣撫使印其上即為真”(《宋史》卷三七四《趙開傳》),說明四川錢引可能與交子初行時一樣,要加蓋地方官府的官印方可正式行用。

紹興六年(1136年)宋廷下令發行東南交子,禮部尚書李光反對發行交子,上奏中講道“其工部鑄到交子務銅印,臣未敢給降”(《宋史》卷三六三《李光傳》)。又史載,紹興年間“更鑄者,成都府錢引每界以銅朱記給之。行在都茶場會子庫,每界給印二十五;國用印三鈕,各以‘三省戶房國用司會子印’為文,檢察印五鈕,各以‘提領會子庫檢察印’為文;庫印五鈕,各以‘會子庫印造會子印’為文;合同印十二鈕,內一貫文二鈕,各以‘會子庫一貫文合同印’為文,五百文、二百文準此”(《宋史》卷一五四《輿服志·印》)。又馬端臨記:“孝宗隆興元年,詔官印會子,以‘隆興尚書戶部官印會子之印’為文。”(《通考》卷九《錢幣考》,按《宋史》卷一八一《食貨志·會子》所記同)另史載:“乾道二年,鑄成都錢引務朱記。”(《宋史》卷一五四《輿服志·朱記》)宋人將印、記加以區分,其區別究竟怎樣,已難考詳。又史載,乾道四年(1168年),宋廷曾決定停止發行會子,宋孝宗“慨然發內府白金數萬兩收換會子,收銅版勿造”(《宋史》卷三八八《陳良佑傳》)。隨又決定發行新會,則又令“鑄‘提領措置會子庫印’”(《通考》卷九《錢幣考》),馬端臨記,淳熙三年(1176年)詔“令都茶場會子庫將第四界銅板接續印造會子二百萬,赴南庫樁管”(《通考》卷九《錢幣考》)。

不但交子、錢引、會子的印版是銅制的,湖會的用印也是銅制的,馬端臨記,隆興元年(1163年)創行時,曾“鑄勘會子覆印會子印”(《通考》卷九《錢幣考》,《宋史》卷一五四《輿服志·朱記》則記隆興二年(1164年)鑄“湖廣總領所覆印會子記二鈕”),此句語不通,疑是“鑄勘會、覆印會子印”即所鑄者為兩種印文的印。馬端臨又記后來朝廷“詔總所以印造銅板繳申尚書省”(《通考》卷九《錢幣考》,按《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一之五四也言及湖會銅版),說明湖會用印也是銅質的。

除各種官署印、記以外,還有多種圖案印和飾有花紋的文字印,另各種印記分別用不同顏色。李攸記,北宋前期民間發行的私交子,“印文用屋木人物,鋪戶押字各自隱密題號,朱墨間錯,以為私記”(《宋朝事實》卷一五《財用》)。可知私人所行交子,已有印文即圖案,另有紅黑相間的押字。官府接管后,交子的形制應與私交子較為接近。費著記:“大觀元年(1107年)五月,改[四川]交子務為錢引務,所鑄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蘭;曰紅團,以朱。六印皆飾以花紋,紅團背印則以故事。”(《蜀中廣記》卷六七引《楮幣譜》)又南宋謝采伯講,北宋徽宗時期發行的小鈔,“書押印造樣號年限條禁,并依川錢法”,“大觀二年第一料,其樣與今會子略同:上段印‘準[敕?]偽造鈔已成流三千里,已行用者處斬。至庚寅九月更不用’。中段印畫泉山。下段平寫‘一貫文省’,守倅姓押子(字)”(《密齋筆記》卷一)。他的記述使我們了解了兩種紙幣的概貌。這說明會子同錢引一樣,也要用多種印,其中包括圖案印。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彈劾知臺州唐仲友指使、包庇親屬、部下偽造會子,其中談到偽造了“印六顆”,其圖案為“會子出相人物”,“人物是接履先生模樣”,又有“篆寫‘一貫文省’并專典官押三字”,所用顏料有“土朱、靛青、椶墨等”。另又言及“朱印三顆”,“青花上寫‘字號’二字”(《朱文公文集》卷一九《按唐仲友第六狀》)。這與謝采伯的記述是基本一致的。又南宋后期人呂午講:“當時十七界曰瓶楮,十八界曰芝楮,取繪物名。”(《左史諫草》附《監簿家傳》)說明第十七界、第十八界會子各有特征性圖案。費著將若干界錢引的圖案、文字列表記錄,內含“界分”、“財頭五行料例”、“敕字花紋印”、“青面花紋印”、“紅團故事印”、“年限花紋印”、“一貫故事背印”、“五百故事背印”、“書放額數”十項,此不贅引。《蜀中廣記》卷六七引費著《楮幣譜》我們把它略加整理,以今人習慣的形式表示如后(見附表)。

樓鑰記他的哥哥樓錫任主管都茶場會子庫時,朝廷一度決定廢罷會子,樓錫向宰相提出,國家財政依仗會子,罷后必復,必須防止印制會子人員外流,因為“作偽者他皆可為,惟貫百例不能亂真,故多敗。此曹(按指印制官會人員)無聊,若冒為之,智者不察也”(《攻媿集》卷八五《先兄嚴州行狀》)。這說明標示面額的文字很有講究,一般人難以模仿,可見其精致。

關于南宋晚期的關子的形制,史籍有如下兩種記載。

關子之制:上黑印,宛如西字,三紅印相連如目字,其下兩旁各一小長黑印,如兩腳,宛然一賈字也(《宋史全文》卷三六,《宋季三朝政要》卷三所載略同)。

關子之制:上黑印,如品字;中紅印三,相連如目字;下兩傍各一小長黑印,宛然一賈字也。銀關之上,列為寶蓋幢幡之狀,目之曰金幡勝,以“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為號。大[元]兵下江南,如入無人之境,人以為讖,信然。(《錢塘遺事》卷五《銀關先讖》)

兩種記載無矛盾處,后一記載內容稍多。通過這兩種記載,我們可以了解關子的概貌,即由八方印組成,上飾寶蓋幢幡狀花邊。

通過上引記載和分析可知,宋代紙幣印制技術達到較高水平。圖案文字及結構都較為復雜和精細,有花草人物等圖,有裝飾性圖紋或花邊,且有三種以上顏色。

2.關于紙幣的面額

宋代紙幣面額有多種,其具體制度各種紙幣不一,就一種紙幣而言又前后不一,情況較為復雜。

北宋仁宗時,官交子初發行前,王繼明、薛田、張若谷奉命定奪交子事,議定:“逐道交子上書出錢數,自一貫至十貫文。”(《宋朝事實》卷一五)這就是說,最初的交子有十種面額,但所言“書出”不知是指臨時書填還是僅指“標明”。此后有兩次重大變更,費著記:交子“每道初為錢一貫至十貫,寶元二年(1039年),以十分為率,其八分每道為錢十貫,其二分每道五貫,若一貫至四貫、六貫至九貫,更不書放。熙寧元年(1068年),始以六分書造一貫,四分書造五百,重輕相權,易于流轉”(《蜀中廣記》卷六七引《楮幣譜》)。據此,寶元二年(1039年)后改為十貫、五貫兩種,熙寧元年(1068年)后改為一貫、五百兩種。

北宋后期發行的小鈔,面額有數種。但記載有關文字有錯訛,有幾種說法:“自一百至十貫止”(《九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二六、《通考》卷九《錢幣考》),“自二百十一貫止”(《皇宋十朝綱要》卷一六),“自一百等之至于一貫”(《浮沚集》卷一《上皇帝書》)。記載中有一百、一貫兩種,所以至少有這兩種面額,是否還有十貫或其他面額難以確定,因為一貫、十貫是常常互有刊誤的。

關于東南會子的面額,李心傳記,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初置會子務時,所發行的會子“分一千、二千、三千凡三等”(《系年要錄》卷一八八),即最初的會子有三種面額。史載,紹興年間鑄會子印,有“會子庫一貫文合同印”“會子庫五百文合同印”“會子庫二百文合同印”三種(《宋史》卷一五四《輿服志·印》),就是講會子此時有一貫、五百、二百三種面額,此記載大約系時有誤,會子面額有二百、三百等種類,似不在紹興末年,而是在宋孝宗時,馬端臨記:隆興元年(1163年)“更造五百文會,又造二百、三百文會”(《通考》卷九《錢幣考》)。又地志載:“[乾道元年]十二月十四日,詔印造建康府二百、三百例零會二十萬貫,令榷貨務差號簿官逐旋管押前去交納。從淮西總領所請也。”(《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年表》)當然,上引馬氏及地志所記又比史文多了三百文一種。馬端臨又說:“蓋置會子之初意,本非即以會為錢,蓋以茶鹽鈔引之屬視之,而暫以權錢耳。然鈔引所直者重,會子止于一貫,下至三百、二百……自一貫造至二百,則是明以之代見錢矣。”(《通考》卷九《錢幣考》)他在這里也講到會子有面額為三百文的一種。另外,他把發行小面額會子,看作會子真正成為紙幣的主要標志。大約講會子在宋孝宗以后分為一貫、五百、三百、二百四種是較為可信的,因為李心傳曾講:“東南會子有四品,自一貫至二百,蓋便于轉用也。”(《朝野雜記》乙集卷一六《四川總領所小會子》)又說:“[會子]其法自一貫、五百、三百、二百凡四等,民甚便之。”(《朝野雜記》甲集卷一六《東南會子》)

關于南宋時期的四川錢引,李心傳記:“其法自一千至二百凡二等。”(《朝野雜記》甲集卷一六《四川錢引》)“二百”應為“五百”之訛。他又說:“東南會子有四品……川錢引則分一貫及五百而已。丁卯歲(開禧三年)陳咸以用不足,始創小會子。”(《朝野雜記》乙集卷一六《四川總領所小會子》)但他未言小會子的面額。

關于淮交的面額,史載:“乾道二年(1166年),詔別印二百、三百、五百交子三百萬,止行于兩淮,其舊會聽其對易。”(《宋史》卷一八一《食貨志·會子》)但這只是最初的淮交,此后情況如何則失載。關于湖會的面額,馬端臨均記,隆興元年初創時有一貫、五百文兩種面額。又史載:“[淳熙十一年,湖北]帥、漕、總領言:乞印給一貫、五百例湖北會子……從之。”(《宋史》卷一八一《食貨志·會子》)又據載,淳熙十三年(1186年)八月八日詔書中也言及“準指揮印降一貫、五百例湖北直使會子”事(《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一之一四),這表明見于記載的湖會只有一貫、五百文兩種面額。

南宋前期和中期發行的關外銀會則以銀計量,有一錢、半錢兩種面額。南宋后期發行的四川銀會則按一比一百的比例直接與錢引掛鉤,是以錢貫為面額的,但具體有幾種面額則失載。關外鐵錢會子的面額都很小,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三種。

3.紙幣的用紙

注意紙幣的用紙是防止偽造的重要方面,所以官方較為重視。四川是宋代造紙業較為發達、造紙技術較為先進的地區,北宋交子是用四川本地紙印造的。費著記,熙寧五年(1072年)交子務監官戴蒙請求設置抄紙院,“官自抄紙,皆自蒙始”(《蜀中廣記》卷六七引《楮幣譜》)。費著又記:交子、錢引“所用之紙,初自置場,以交子務官兼領,后慮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興元年(1163年),始特置官一員蒞之,移寓于城西凈眾寺。紹熙五年(1194年),始創抄紙場于寺之旁,迄,官治其中,抄匠六十一人,雜役三十人”(《蜀中廣記》卷六七引《楮幣譜》)。據此,南宋中期錢引造紙場有服役者近百人。

抄紙場既受重視,其監官的任命就較為慎重。據載:“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三日敕:戶部勘當,成都運判錢文子狀:本司所管成都府錢引務抄紙場監官,職事繁劇,弊幸實費關防。乞將監官窠闕注奏舉關升經任有舉主人,仍不注初官及恩科并年六十以上人破格注授,如見任人去替半年無人注授,從本司照格法選辟。奉圣旨依。”(《永樂大典》卷一四六二二又一四六二五引《吏部條法》)這說明當時選擇抄紙場監官須符合若干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有管理經驗、年紀不老兩條。

南宋時期會子大部分時間也用四川紙印造。李心傳記:“[紹興三十一年二月丙辰]置行在會子務……初命徽州造會子紙,其后造于成都。”(《系年要錄》卷一八八)馬端臨記:“當時會紙取于徽、池,續造于成都府,又造于臨安府。”(《通考》卷九《錢幣考》,《宋史》卷一八一《食貨志·會子》所載略同)都講了成都造會子紙的情況。又樓鑰記,紹熙四年(1193年),楊王休受命擔任成都府路轉運使,時“造吳、蜀會子紙,每界至六千萬,漕計始十七萬緡,偶會多事,費倍平時,或慮乏興,公處之裕如”(《攻媿集》卷九一《文華閣待制楊公行狀》)。這說明當時成都造紙的任務是很重的。抄造會子紙的事務由成都轉運司負責,我們可以查見關于一些成都轉運司官員因造紙、運紙有功而得獎賞的記載。如許應龍曾起草《李劉昨任成都運判日起發會紙及五綱轉一官制》,制文稱:“造券以佐用度,必資蜀楮,設官以司其局,凡宣勞者悉該賞典。矧爾曩任計臺,實董其事,既及五綱之數,盍升一秩之榮,雖率舊章,式昭新渥。”(《東澗集》卷六)文中既謂“舊章”,說明已沿行多時。同人又曾撰《厲模昨任成都運判起發會紙及五綱轉一官制》,說明受此獎賞者頗有人在。厲模又曾因會紙質量優良而受獎,洪咨夔擬有《厲模楮綱賞轉朝請大夫制》,文稱:“幣行于東南,而取楮于蜀。精實致密,偽難以亂真也。爾抱才敏銳,將漕井絡,歲發楮綱,適應賞。今其升一級,庸勸奉公。”(《平齋集》卷二○)

前文已述,會子用紙起初在徽州、池州抄造,隨后在四川抄造,在四川抄造的時間較長,后來又曾在行都抄造。地志載:臨安“造會紙局,在赤山之湖濱。先造于徽州,既又于成都,乾道四年(1168年)三月,以蜀遠紙弗給,詔即臨安府置局,從提領官權兵部侍郎陳彌作之請也。始局在九曲池,后徙今處。又有安溪局。咸淳二年(1266年)九月并歸焉,亦領以都司官,工徒無定額,今在一千二百人。咸淳五年(1269年)之二月,有旨住役”(《咸淳臨安志》卷九《行在所》)。按宋末元初人吳自牧于《夢粱錄》卷九《監當諸局》所記與此略同,而明謂紙局系“都司官屬提領”,又謂“工役經定額,見役者日以一千二百人耳”,與上引小異。這里的記述有缺陷,容易使人誤解為會子紙乾道四年(1168年)以后就都在臨安抄造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大約造紙地點曾有幾次變化。據載“嘉定十六年(1223年)四月十五日,圣旨:監行在會子庫造紙局官,每歲許用戶部長貳及左右司提領官通行薦舉”(《永樂大典》卷一四六二七引《吏部條法》),大約此前后至少部分會子用紙是臨安造的。但史載:“淳祐二年(1242年),宗正丞韓祥奏:‘……今已罷諸造紙局及諸州科買楮皮,更多方收減,則楮價有可增之理。’三年,臣僚言:‘……大抵前之二界,盡用川紙,物料既精,工制不茍……迨十七界之更印,已雜用川、杜之紙,至十八界則全用杜紙矣。'”(《宋史》卷一八一《食貨志·會子》)可知淳祐年以前印第十五、十六兩界會子曾全用四川紙,第十七界會改雜用川、杜(“杜”代表何處不詳),第十八界全不用川紙。宋理宗時袁甫上奏說:“臣又竊思撩紙一事,須使朝廷、州郡通為一體。所有給降本錢應期發下,勿復稽遲。庶幾收買楮皮不至闕乏。又其間有以楮皮不足來告者,須當體恤此意,使有余、不足彼此通濟。如印造舊會之紙,曩時責辦于徽、嚴等處者,尤當從長區處,使新會時無相妨,不致受害偏重,如此則朝廷得以責成州郡,無以藉口。”(《蒙齋集》卷七《論會子疏》)據此,似乎除會子始行階段外,后來又一次用徽州紙(同時又用嚴州紙)。宋晚期人呂午也說會子起初“用四川紙印造”,“自四川破,十八界會子及關子用徽州紙,易破爛”(《左史諫草》附《監簿呂公〈沆〉家傳》。參《宋史》卷四○七《呂午傳附子沆傳》),可知南宋晚期確曾用徽州紙印會子、關子。但隨又有變化,史文又謂:“[咸淳]七年,以行在紙局所造關子紙不精,命四川制司抄造輸送,每歲以二千萬作四綱。”(《宋史》卷一八一《食貨志·會子》)可知抄造會子用紙的地方是經常變化的。

印制紙幣除用大量的紙以外,還要用墨,關于這方面記載有少,僅見下引。知黎州李石上奏說:“石比準檄下本州和買印造七十四界錢引墨三千二百八十五斤。石自到官后已節次買發過一千八百斤外,尋檢照舊案牘,見得日前每界所買墨不過二千七百斤,往往買發不足,而今次所買過于每界五百余斤。緣本州墨工止有五戶,又所燒松煙率近生界,比年以來,燒煙人戶多是藉口采斫禁山松木……委是于邊防不便。”(《方舟集》卷七《乞減科買墨煙札子》)另他又吟詩言此事,謂:“一朝污濁流,錢券滿吾蜀。童山要進取,萬石壓車軸。”(《方舟集》卷一《黎墨》)我們只能從這有限的記載中了解有限的情況,體會到籌集印制這樣多的紙幣所需的墨也是很不易的。

4.被認為是宋代紙幣文物的印版等

宋代發行的紙幣品種雖多,數量雖大,今天卻沒有一張存世。不過,有幾件被認為是宋代紙幣印版的物品,這里不能不加以討論。這里所說的“紙幣印版”,計包括:所謂北宋交子、錢引或小鈔的印版;所謂南宋東南會子的印版;所謂南宋晚期關子的印版。

所謂北宋交子、錢引或小鈔的印版,都是指一塊印版,此印版今已不可見,或說其流往日本,或言其失蹤。印版雖不可見,卻有一張拓片存留。此印版并沒有標明“交子”、“錢引”或“小鈔”等字樣,所以,人們對它做了多種猜測。此印版肯定不是交子印版,因為拓片文字標明它不在四川行使,同理,它也不是四川地區的錢引。所以,如果假定它是宋代紙幣印版,它只能是四川以外的錢引或小鈔的印版。它有如下疑點:一是來歷不明,它不是出土文物,究竟怎樣流傳也不見記載;二是它的圖形文字過于粗糙,其文字歪歪扭扭,特別是將它同時期的印刷品比較,更感覺它不像官方紙幣印版;三是拓片上文字也有可疑處,如“公私從便主管”“流轉行使”這樣的話,似不見于同時期的其他文獻;四是無法見到原物,無法考察其質地、外觀等。所以,盡管比較而言,講它是小鈔印版更近于合理,但是,要證明這一點還缺乏有力的證據。

所謂南宋會子印版,今存國家歷史博物館。它的主要疑點有:一是與上述“小鈔印版”一樣,來歷不明、流傳歷史不明。二是與南宋謝采伯所述會子形制比較,有較大差異,如面額錢數橫寫占一橫欄,此印版卻是豎寫,位置不夠突出,不符合一般突出標明錢數的習慣。相反,大字標出“行在會子庫”似無必要。三是據前引記載,會子印版標明錢數的幾個字寫得非常講究,一般難以模仿,此印版上標明錢數的幾個字卻似不具備這一特點。四是這一印版比起所謂“小鈔印版”來,圖文都要講究得多,但同文獻所記錢引形制及今存宋版印刷品比較,它仍顯得粗糙、簡陋。當然,這里應提及,現今還存有一塊照這塊印版偽造的另一塊印版,偽造得十分拙劣,錯字有多個,連“進義校尉”也誤作“進義校聽”,前人已多有析論,此不贅言。近見孫仲匯先生《錢幣鑒賞》二五《進義校尉釋》說“進義校尉的職責主要是管理當地的郵傳工作”云云,殊覺不妥。進義校尉是宋代最低的武官官階名,而不是差遣(職務)官名,就是說,有進義校尉官階者擔任什么差遣(職務)是不一定的,并不一定“管理當地的郵傳工作”。猶如今天有少尉軍階的人可以擔任排長,也可以擔任團參謀一樣。

所謂“關子印版”共有八塊,是近年在安徽東至縣發現的。這組文物的主要疑點有:一是流傳歷史不明。此組印版是1983年7月在本縣廢品中轉倉庫中發現的,它是怎樣到的此倉庫中的呢?不清楚。至于它在七百多年中(如果它非偽造)的經歷更難考察。二是關于關子的形制,前引史籍有所記載,雖然記載中是用印八方,現在正好有八方印版,但卻不能如記載中所言,拼成“賈”字形。三是記載中講印文中以“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為號,現印版中找不到其痕跡。尤其可疑的是,此印版中也像所謂小鈔印版一樣,有“諸路州縣公私從便主管”這樣令人費解的詞語。四是記載中的印版都是銅質的,此印版卻不是銅質的。

總之,被人們認為是反映宋代紙幣發行的那些物品,在筆者看來,大抵都是可疑的,不敢貿然斷定其真偽,有待將來進一步研究考察。

這里還應講到傳世的“壹貫背合同印”,此印王國維先生據《宋史》卷一五四《輿服志》關于“會子庫一貫文合同印”的記載,考定為宋代會子印(《觀堂集林》卷一八《宋一貫背合同銅印跋》)。筆者不敢茍同。首先,此印是否為宋代文物缺乏有力證據。其次,即使是宋代文物,便錢券(如北宋和南宋前期的關子)也可能使用此種合同印,故它不一定是用于印會子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岫岩| 卢湾区| 潮州市| 南昌市| 博爱县| 铁力市| 汉中市| 晋宁县| 伊通| 镇坪县| 济宁市| 盐源县| 丹东市| 常州市| 灵丘县| 青阳县| 山西省| 济源市| 镶黄旗| 苍溪县| 巩义市| 连南| 子长县| 习水县| 桃江县| 和政县| 家居| 桐乡市| 卢湾区| 青龙| 元江| 循化| SHOW| 司法| 曲阜市| 东乡| 曲阜市| 寿阳县| 双柏县| 万载县| 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