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兇悔吝厲咎
與“元亨利貞”相類,“吉兇悔吝厲咎”亦是《易經(jīng)》卦爻辭中用以斷定卦爻象意義的重要詞語,《系辭》:
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關于“吉”字,在《易經(jīng)》卦爻辭中出現(xiàn)了148次。《說文解字》:“吉,善也。從士口。”就甲骨文“吉”與“圭”
的字形來看,“吉”的部首“士”當是“圭”,后因形近誤寫作“士”,吉字上圭下口,意為手持玉圭禮器向上帝祈求善祥福佑。《易經(jīng)》中的“吉”,可解釋為吉祥、吉利、喜慶。
關于“兇”字,在《易經(jīng)》卦爻辭中出現(xiàn)了58次。《說文解字》:“兇,惡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兇者,吉之反。”兇即不幸、災殃、禍殃之義。
關于“悔”字,在《易經(jīng)》卦爻辭中出現(xiàn)了33次。《說文解字》:“悔,恨也。從心每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悔者,自恨之意。”《易經(jīng)》卦爻辭中的“悔”,體現(xiàn)了商周之際人們對個人行事所造成后果的一種自我省察的意識。所悔之事,可大可小,有災、有罪可以言悔,《詩·大雅·抑》:“庶無罪悔。”《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天茍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38]此悔之大者。有小的過失亦可以言悔,故《蠱·九三》:“小有悔”,《豫·六三》:“遲,有悔”。所悔之事可以補救,則可“悔亡”“無悔”,《易經(jīng)》中言“無悔”者凡16條,言“悔亡”者凡19條,可見周人非常注重觀察人的自省活動,認為人們主動地“悔”則往往改變事件最終的結果。先秦儒家的自省精神,當與《易經(jīng)》重“悔”的觀念有密切的關系。今天我們理解《易經(jīng)》中的“悔”,應根據(jù)所描述事件的性質(zhì),結合卦爻辭之義予以判斷,可釋為“悔恨”“遺憾”或“災殃”。
關于“吝”字,在《易經(jīng)》爻辭中出現(xiàn)了20次。《說文解字》:“吝,恨惜也。從口文聲。”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取此義將“吝”譯為“憾惜”。高亨則釋“吝”為“難”:
《周易》吝字皆借為遴。《說文》:“遴,行難也。從辵粦聲。《易》曰:‘以往遴。’僯,或從人。”《廣雅·釋詁》:“遴,難也。”考《易·蒙》初六云“發(fā)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許引作“遴”,可證許所據(jù)本,全書皆作遴也。又按《易·說卦》曰“為吝嗇”,《釋文》:“吝,京作遴。”蓋京房本行難之義作吝,愛嗇之義作遴歟?抑其全書吝字皆作遴歟?不可知也。《漢書·地理志下》“民以貪遴爭訟”,《杜欽傳》“不可以遴”,《王莽傳上》“班賞亡遴”,顏《注》并云:“遴與吝同。”《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遴柬布章”,《王莽傳下》“性實遴嗇”,顏《注》并云:“遴讀與吝同。”此又吝、遴通用之證。行難謂之遴,故遴者,艱難也。《周易》吝字均借為遴。[39]
高亨以“吝”為“遴”,以此論證“吝”之義為艱難,有一定道理,但若說“《周易》吝字皆借為遴”,則證據(jù)不足。從甲骨文到楷書,吝字字形都是從口、文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按此字蓋從口文會意,凡恨惜者多文之以口,非文聲也。”以文飾口,則有飾過之義。《論語·子張》記子夏之言曰:“小人之過也,必文。”《系辭》言悔吝為“小疵”“存乎介”,干寶曰:“憂虞未至于失得,悔吝不入于吉兇。事有大小,故辭有緩急,各象其意也。”[40]可見“吝”有小的過失之義。出現(xiàn)小過失的原因,或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故吝有艱難之義;或受主觀認識的束縛,故吝有憾惜之義;或是個人行為之不當,故吝又有羞愧之義。
關于“咎”字,在《易經(jīng)》爻辭中出現(xiàn)了100次。《說文解字》:“咎,災也。從人從各。各者,相違也。”《說文解字注》:“(咎)災也。災當是本作災。天火曰災,引申之凡失意自天而至曰災。《釋詁》曰:‘咎,病也’。《小雅·伐木》傳曰:‘咎,過也。’《北山》箋云:‘咎猶罪過也。’《西伯戡黎》鄭注:‘咎,惡也。’《呂覽·移樂》篇注:‘咎,殃也。’《方言》:‘咎,謗也。’”《易經(jīng)》中的咎字,比兇的“災殃”之義輕,可譯為咎害,過失。
關于“厲”字,在《易經(jīng)》爻辭中出現(xiàn)了27次。《說文解字》:“厲,旱石也。”旱石即磨刀石。《說文解字注》:“旱石者,剛于柔石者也。《禹貢》:‘厲、砥、砮、丹。’《大雅》:‘取厲取鍛。’引申之義為作也,見《釋詁》。又危也,見《大雅·民勞傳》、虞注《周易》。又烈也,見《招魂》王注。俗以義異異其形,凡砥厲字作礪,凡勸勉字作勵,惟嚴厲字作厲,而古引申假借之法隱矣。凡經(jīng)傳中有訓為惡,訓為病,訓為鬼者,謂厲即癘之假借也。”《易經(jīng)》中的厲字,多有預判和警戒之義,各隨文意,可譯為危險、禍患,或勉勵、砥礪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