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
“三《易》”是《連山》《歸藏》與《周易》三部筮書的合稱。《周禮·春官·大卜》曰:“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禮記·禮運》記孔子之言:“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鄭玄注“《坤乾》”曰:“得殷陰陽之書也,其書存者有《歸藏》。”[41]東漢桓譚《新論·正經》:“《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簡,《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42]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論三代《易》名”條引鄭玄曰:“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連山》者,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43]朱震《漢上易傳》引三國姚信曰:“連山氏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歸藏氏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伏羲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連山,神農氏也;歸藏,黃帝氏也。”[44]王應麟《玉海》引王洙曰:“《山海經》云:‘伏羲氏得河圖,夏后因之,曰《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45]按,今《山海經》不見此文,且與《山海經》文句絕不相類,疑是晉人郭璞注《山海經》之文。姚信、郭璞關于三《易》的說法,當皆本之于鄭玄。可見,古人在三《易》的認識上,一致將其視為夏商周三代之易占類的筮書。
《連山》早已亡佚,清人馬國瀚《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錄了《連山》佚文,茲引數條:
《剝·上七》曰:“數窮致剝而終吝。”《象》曰:“致剝而終,亦不知變也。”
《復·初七》曰:“龍潛于神,復以存身。淵兮無畛,操兮無垠。”《象》曰:“復以存神,可與致用也。”
《姤·初八》曰:“龍化于虵,或潛于窪,茲孽之牙。”《象》曰:“陰滋牙,不可與長也。”
《中孚·初八》(筆者按:“初八”疑當為“初七”):“一人知女,尚可以去。”《象》曰:“女來歸,孚不中也。”[46]
按,疑此為古之好事者模仿《周易》而作之。至于《歸藏》,根據郭璞《山海經注》所引及馬國瀚所輯佚的文獻,則有《歸藏·初經》《歸藏·鄭母經》《歸藏·啟筮》等內容。其中《歸藏·初經》中有八卦卦名與六十別卦之名,學者認為《周易》卦名與《歸藏》卦名有一定的淵源關系。[47]1993年湖北江陵縣荊州鎮王家臺秦墓出土了疑似《歸藏》的易占類竹簡文獻,學者發現其卦名與卦辭與保留在古書中的《歸藏》佚文多有相同,認為其就是殷易《歸藏》或《歸藏·鄭母經》。[48]為便于讀者理解,茲引述數條秦簡《歸藏》筮例如下[49]:
1.鼒(鼎)曰:昔者宋君卜封□而枚占巫蒼,蒼占之曰:吉。鼒之它它,鼒之轪轪。初有吝,后果遂。
2.卷(既濟)曰:昔者殷王貞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枚占巫咸,巫咸占之曰:不吉。卷亓席,投之谿。卷在北為牝□。
3.比(比)曰:比之芣芣,比之蒼蒼。生子二人,或司陰司陽。不□□姓□□。
4.罽(夬)曰:昔者赤烏止木之遽,初鳴曰鵲,后鳴曰烏。有夫取妻,存歸其家。
5.明夷(明夷)曰:昔者夏后啟卜乘飛龍以登于天而枚占□□。
6.歸妹(歸妹)曰:昔者恒我竊毋死之[藥][于西王母],□□奔月,而枚占□□□。
由之可見,《歸藏》的文本形態有一個大致固定的模式:先寫占筮所得的卦爻符號和卦名,然后寫何人因何事而占,之后寫主持占筮活動的筮人的占辭,一般先寫筮人判定所占之事的吉兇結果,最后寫判斷吉兇結果的詳細占辭。[50]就《歸藏》占辭與所占事件往往有著密切關系的特點來看,當是出于巫師的臨事創制,即在每一次占筮時對所占之事的新造之辭,說明《歸藏》六十四卦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卦辭,其筮法也沒有涉及爻變。《漢書·藝文志》沒有著錄《連山》《歸藏》,但《藝文志》“蓍龜類”著錄龜占、筮占類十五家,說明先秦留下的占卜文獻是非常豐富的,我們將《連山》《歸藏》視為先秦時期的筮占文獻的遺存,應該是不錯的。
至于《周易》,“周”自然是指“周代”;《周易》與《連山》《歸藏》本質的不同是有爻變,以變為占,故“易”是“變易”之義,《周易》即是周代創制的以變易為本質的占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