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劍”先驅·蔡以忱(修訂本)
- 裴高才 肖咸炎
- 3796字
- 2021-09-30 12:44:40
跨越時空的心靈奇旅
裴高才
一
筆者首次見到“蔡以忱”先烈的名字是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撰述《胡秋原全傳》之時。是時,胡先生提供的圖書資料顯示: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他曾與蔡以忱、錢亦石等編輯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機關報《武漢評論》。隨后,老同學蔡亞生告知,蔡公即是他的祖父,他與堂弟蔡小兵希望我能為其祖公作傳,筆者欣然應允。此乃開始創作《蔡以忱》的緣由。
竊以為,真實的人生遠比空靈的文字更精彩、更復雜,也更有縱深感。所以,要想將《蔡以忱》寫得有血有肉,重在細節描寫,運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揭示傳主的心路歷程。同時,這些故事必須有實物或文獻檔案支撐,盡可能接近歷史真相,讓讀者當信史來讀。緣于此,筆者一方面跋山涉水,深入烈士當年生活、學習、工作與戰斗過的地方調查、采訪,從知情者那里挖掘、搶救“活材料”;廣聞博覽,在官方館所與民間“打撈”有價值的“死材料”;另一方面傾聽百家之言,吸納各方面的高見與新成果。
由于烈士早在1928年就血灑湘西,而同時代的相關人物均已作古,現成的史料十分有限。起初,筆者查閱了一批相關史料匯編、文集、論著、回憶錄、紀念感懷文字、私人日記、報刊等,但有價值的史料不過千字文。連烈士存世的兩張照片也難以確認。不過,筆者堅信,心誠則靈,不愁找不到直接或間接的史料。
同時發現,各地關于傳主的出生年月、入黨時間、犧牲地點等其說不一。為此,筆者一方面樂當有心人,利用外訪與參加筆會等機會,在海峽兩岸搜尋史料;另一方面會同黎黃陂研究會同人與烈士嫡孫重走烈士路,在相關圖書館、博物館、黨史館(辦)、紀念館、方志辦,以及民間廣為搜羅,拜訪知情人士,終于發現了一些新線索與稀見史料。
二
蔡氏是望族,早在明萬歷年間陂邑就創修了蔡氏宗譜,只是歷經各種戰亂,族譜大都散失。不過,筆者在續修《裴氏家乘》的過程中體認到,只要耐心查訪,定能找到收藏宗譜的有心人。為此,筆者以尋訪蔡氏宗譜為突破口,考訂傳主行狀。
果然,筆者在拜訪教育家蔡培華與藝術家蔡迪安時,他們均曾見過民國版《蔡氏宗譜》,而且有蔡元培與蔡以忱等文士之序言。可惜,他們的家傳宗譜均被焚毀。由于各種原因,造成老譜一直未現身,使本應三十年續修的蔡氏宗譜時過八十年仍未續修。時至1999年,已是耄耋之年的蔡培華覺得時不我待了,便迅速與族人商定:廣泛動員族人四處尋訪老譜,啟動續修《蔡氏宗譜》程序。蔡老早年的弟子蔡大武得知后,立即來函告知:他發現了民國版宗譜的下落。筆者如獲至寶,遂與蔡亞生、蔡俊生等迅速趕往湖北孝感市楊店鎮,先睹為快。
楊店蔡氏族人是早年從黃陂蔡官田遷去的,聽說老家來人,他們設宴熱情款待我們。蔡大武介紹,20世紀60年代,本家王氏夫人將宗譜裝入一個陶器壇內,埋入地下秘藏。直到1974年,夫人的四個兒子蔡崇貞、崇富、崇友、崇勝(柏青)改建房屋,遂趁夜靜更深之時,秘密將宗譜從地下取出砌入墻中。就這樣,全套民國十年(1921)版黃陂《蔡氏宗譜》22冊,得以完整保存下來。里面記錄了自明代萬歷四十八年(1621)創修,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間三次續修的各種版本原始資料。改革開放后,蔡柏青才從墻壁中取出,珍藏在樓上的一個木箱中。得知我們尋訪譜牒,柏青立即上樓取出用紅綢包裹的宗譜,繼而按照祖傳族規,在舉行虔誠的敬香儀式之后,正式打開包裹讓我們查閱,使塵封八十年的蔡氏家乘重見天日。
筆者打開《蔡氏宗譜》卷首,“清廉堂”三個篆書大字閃入眼簾。原序上面清楚記載,創修序言即是黃陂蔡氏九世祖,著名理學家、甘露書院主講蔡石麓(字善圖)撰寫。民國十年(1921)版為第四次續修,其《原序》與《源流考》載,黃陂蔡氏是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饒州府樂平縣筷子巷瓦屑墩遷來黃陂蔡家榨之大屋畈定居。五世后功名鼎盛,其中八世祖蔡完(字人備,號春湖)于明嘉靖甲午年(1534)中舉,丙辰(1556)進士及第,先歷任浙江蘭溪知縣與陜西道監察御史,復欽點出任大同宣撫巡按。因巡按御史職責是代天子出巡,故稱“巡方御史”,俗稱“八府巡按”。由于蔡完在任期間,執法如山,又清廉、勤于教化,官民稱頌。蔡完逝世后,嘉靖帝朱厚熜特追賜“清官第一”稱號。自此,黃陂蔡氏宗祠便以“清廉堂”為堂號,并收入宗譜世代相傳。蔡以忱即是蔡完第十世族孫、蔡紹一第十八世孫。
隨著人丁繁衍,黃陂蔡氏宗親逐步分布在大屋畈周圍多個村子,以及遷徙到相鄰省、市、縣各地。其中首義元勛蔡濟民一支居蔡官田,蔡以忱一支居毗鄰的白家嘴。蔡以忱的長兄蔡極忱、族兄蔡以貞(良村)同為辛亥志士。
隨后,我們將楊店譜同湖北竹溪縣、黃陂泡桐蔡家藕塘等地珍藏的清同治年間與民國十年(1921)宗譜對照,發現三處的不同版本,內容完全一致。
三
傳記文學的第一要素是求真。為此,筆者以原始史料為依據,對傳主的行狀進行了認真考訂。關于傳主出生年月,我們先后在安源與楊店,查到了兩份有力證據。一是蔡以忱編纂并作序的《蔡氏宗譜》清楚記載:“蔡濱(以忱)生于光緒戊戌年臘月十八日”,即1899年1月29日;另一證明是傳主長子蔡惠安的親筆信,上面明確寫道:“我父蔡以忱(一塵,號濱),1899年生于黃陂縣蔡家榨白家咀(嘴)。”與宗譜記載完全吻合。
同時,根據安源紀念館藏《董必武同志談蔡以忱同志情況》,對比分析《黃陂縣志》《武漢市志人物志》等方志史料,以及1950年底的烈士親屬撫恤糧食供應證,考訂出原有資料的錯誤所在:將烈士1921年“參加革命”與1923年“入黨”兩個時間混為一談。
有關蔡以忱的犧牲地點,筆者通過到湖南長沙、常德、石門、安源、澧縣等地查訪,綜合各地資料的長沙說、常德說、澧縣說三種說法,以多重證據否定了前兩說,確認澧縣說。
那是2011年秋,承蒙著名史學家嚴昌洪教授牽線,筆者會同魏端與傳主嫡孫蔡小兵,利用在常德參加宋教仁研討會期間,在常德史志專家應國斌的導引下,跋山涉水,尋找到傳主籌建湘西特委故址——太和觀,采訪了應國斌、陳大雅等黨史專家與知情人士。根據他們提供的線索,我們又在澧縣找到依據:蔡以忱于1928年10月25日在澧縣被捕犧牲[1],不是原來的1928年7月中旬。而烈士的絕筆詩中的人名申鳴與用典,均與澧縣息息相關,詩韻也是當年通用的平水韻。詩云:“申鳴大義臣,仗劍掃煙塵;橫刀眉梢笑,忠貞掩昆侖。”[2]
四
書稿完成后,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審郭沂紋女士策劃與精心編審,使得烈士的首部傳記初版《“鑄劍”先驅·蔡以忱》順利出版,并在海內外引起共鳴。在武漢圖書館的圖書首發與捐贈儀式上,著名愛國僑領田長焯先生追憶了令尊心中的校友蔡以忱。黃陂檔案館、圖書館與姚集中學、塔耳中學等單位,通過不同形式緬懷先烈的鐵血精神。在臺北《蔡以忱》作品研討會現場,著名教育家余傳韜、著名作家司馬中原與知名愛國人士郁慕明等,紛紛感懷烈士。童中儀教授則在臺北金甌女子高中“校長讀書會”上,向學生推薦了《蔡以忱》這本書……《中華讀書報》《文匯報》《書屋》《百年潮》《紅巖春秋》與臺北《湖北文獻》等兩岸報刊則紛紛評介……2014年底,拙作還忝列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武漢市第十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20年,京漢影視公司又根據拙作改編電視連續劇,將蔡以忱烈士列為男一號。時下,正在湖北省廣電局立項,并被湖北省委宣傳部列為重大項目向中宣部申報。
五
一部作品只有精益求精、不斷完善,才能減少遺憾。好在,筆者幸會了文心相通的學者作家肖咸焱(筆名肖言),他閱讀了《蔡以忱》初版后,樂當有心人,又發掘了一些新史料,并提出了十分中肯的修改意見。我們因此分工合作,重新對初版進行了修訂、補充與完善。諸如調整相關章節布局、補充“中華講壇”與“光焰照人”等章節、訂正傳主“一師”畢業的時間及其師長名字等,形成了此次修訂版《蔡以忱》。
修訂版中,對蔡以忱所作《赤都小學校歌》進行了考訂與譜曲。其歌詞“求自由,求平等,要奮斗,要犧牲”的“三字經”擲地有聲,頗具時代價值。由于歌詞全文是其親屬回憶的補錄稿,經筆者比對烈士生前有關“世界大同”的傳世文稿,又同音樂專家應華熠反復考訂,覺得有幾個詞語不一定是原文。于是,我們結合譜曲將其調整為“抖擻精神”與“世界大同”等,譜曲后經黃陂區實驗小學首唱,一時間在武漢城鄉校園廣為傳唱。所以,此次修訂版特將歌譜同步收入,冀能有更多的學校傳唱此歌。
值得一提的是,承蒙知名文化學者、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院長、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副會長涂文學教授撥冗作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審郭沂紋與責任編輯安芳等促成在紀念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推出,讓蔡以忱烈士“用生命詮釋忠誠”的偉大精神發揚光大,意義深遠。
在拙作形成的過程中,得到了武漢市委宣傳部與社會科學辦聯合會新老領導陳元生、吳天勇與付永祥諸君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中共黨史專家李婉霞老人數度接受采訪,耳提面命,還無私地提供珍藏多年的稀見史料;知名史學家、江漢大學前校長楊衛東教授,撥冗與作者面談,提出指導性意見,并促成將此書納入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文庫”。著名史學家皮明庥生前抱病激情作序,書法家黃德琳欣然潑墨揮毫題名。還有中國監察學會反腐倡廉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守憲、黃陂區領導及其相關部門的給力。中共五大會館及武漢革命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武漢檔案館、武漢圖書館,常德史志辦、陽新檔案館、安源紀念館,以及孝感楊店蔡大武及其族人,為查閱史料均提供了方便。在此謹表深深的謝忱!
辛丑春夏之交于陂邑南德書齋
[1] 《中共澧縣地方史(1921—1949)》,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頁。
[2] 《橫刀眉梢笑,忠貞掩昆侖》,《中華讀書報》2013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