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ioppo等(1994)提出厭惡—防御動機系統和喜好—趨近系統,并且認為喜好—趨近系統與正性情緒相關的信息的加工有密切關系,而厭惡—防御系統則主要負責負性情緒效價相關的信息的加工處理,并且,正性情緒有關的喜好系統與負性情緒相關的厭惡—防御系統相比,正性情緒有關的反應將低于負性情緒有關的反應,最終導致正性情緒刺激所引起的情緒體驗低于負性情緒刺激所引起的情緒體驗。例如,失掉一次升值加薪的機會所帶來的煩悶、傷感要比終于得到升遷的機會所產生的喜悅、高興情緒持續時間更久。這種由不同效價所致的情緒信息加工的差異具體體現為對負性情緒刺激的注意偏向、記憶偏向,即負性材料更易吸引個體的注意、進而增強記憶,并且這種加工有可能是自動化的。有研究者對被試的面孔識別能力的實驗發現,個體從眾多愉悅面孔中挑選負性面孔的速度高于從負性面孔中挑選出愉悅面孔的速度,這說明負性面孔相較于愉悅面孔更易吸引個體的注意力,產生對負性信息的負性加工偏向(Hansen et al.,1998)。在單詞再認任務中也發現,無論是閾上還是閾下刺激呈現方式,負性詞的再認反應時明顯快于正性詞和中性詞的再認速度,并且負性詞的記憶準確率顯著高于正性詞和中性詞(Inaba et al.,2005)。并且這種負性加工偏向也存在于閾下呈現過程中。對情緒信息加工的研究發現閾上和閾下呈現過程中均存在負性偏向(Hansen et al.,1988;Pratto et al.,1991)。該負性加工偏向在特殊人群(如抑郁情緒個體)中表現尤為明顯。Steffen Moritz等采用情緒詞對抑郁個體和正常人的記憶研究發現,抑郁個體和正常人均能更快地識別出負性信息詞。以上結果說明,相比于正性和中性的信息,個體對消極信息存在一種優先處理現象。也就是說,相比于正性和中性的信息,負面信息會更容易被注意到,最先進入工作記憶,優先加工。
核磁影像方面的研究發現杏仁核在情緒加工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杏仁核參與消極情緒的加工,但不參與積極情緒的加工(Ledoux,1996)。Hariri利用功能核磁共振的研究發現,基于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對威脅刺激的警覺性加工,杏仁核對憤怒、恐懼的表情等威脅信息的反應敏感,但該敏感性并不針對威脅性場景(Hariri,2002)。研究者發現,杏仁核對威脅性情緒刺激的反應不依賴于注意水平,它對威脅性情緒刺激的快速反應是以皮層下的,材料驅動的,幾乎是自動的方式進行,這一過程即使在注意缺少或者閾下的條件下也能發生(Vuilleumier et al.,2001)?;谑录嚓P電位的研究發現,無論是早期初級感覺加工過程還是晚期的認知評價及抑制控制的加工過程中,均表現出不同效價的情緒信息所引起的ERP成分存在明顯不同。Huang等利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對面孔識別任務的研究發現情緒影響早期初級感覺加工過程,具體表現為負性信息條件相關的額區P2成分的波幅顯著大于與正性信息相關的額區P2波幅(Huang and Luo,2006)。同樣,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均表現出中央區N2成分在負性情緒條件下的波幅比正性情緒條件下的波幅顯著增強(Campanella et al.,2002)。蔣長好等的研究發現個體在加工悲傷和愉快面孔區分任務時,刺激呈現后200—400毫秒在額區和中央區出現了效價效應,具體表現為悲傷面孔所誘發的ERPs較愉快面孔誘發的ERPs更正,而情緒面孔比中性面孔在中央頂區和枕區誘發更大的P3成分或LPC波幅,該過程反映了認知評價和抑制控制加工(蔣長好等,2007)??傊?,杏仁核在負性情緒的加工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個體對情緒信息的加工產生的負性加工偏向不僅發生在早期認知加工階段,也發生在晚期的認知評價或反應階段(Huang and Luo,2006)。
二 情緒效價強度效應
人類對不同效價情緒信息的認知加工除了具有效價效應之外,對不同強度的情緒信息的感知也是不同的。這種感知的差別可能包含對同一效價信息的不同強度的感知不同,也可能包含對不同效價、相同強度的情緒信息的感知存在差別(Yuan,2009;Feng et al.,2009)。例如,買福利彩票中獎這一正性事件,中獎50元和中獎50萬元的所引起的個體感受是可能存在差異的;類似地,丟錢這一負性事件,丟5毛錢與丟5000元所引起的個體的郁悶情緒是存在明顯差別的;顯而易見,即使同樣數目的金錢,中獎這一正性事件與丟錢這一負性事件所引起的情緒對個體的影響是不同的,在效價強度相似的情況下,負性事件所產生的負性情緒對個體的情緒等方面的影響持續可能更久,這可能與人類普遍存在的對負性信息的加工偏向有關。有研究發現,個體對恐懼面孔的強度變化敏感,對高興面孔的強度變化不敏感。相對于典型的(100%強度)的恐懼面孔,高強度的恐懼面孔(150%)誘發了一個延遲的N170成分,和始于N170之后的在左側延遲120毫秒、右側延遲200毫秒的負性反轉成分。但高興面孔并未表現出這種傾向,因此,延遲的N170和刺激呈現后的200—300毫秒的負性成分是負性刺激強度變化的敏感成分,這可能與杏仁核活動有關(Lepp?nen et al.,2007),袁加錦(2009)采用Oddball分類實驗模式對情緒效價效應的研究也發現,相對正性情緒信息,個體對負性情緒信息的效價強度變化更為敏感,且不同強度的負性情緒對視覺新異性加工過程產生不同的影響。總之,人類的情緒加工中存在效價強度效應,相對于正性信息的效價強度變化,對負性信息的效價變化更敏感。
人類對不同效價的情緒信息的強度變化的感知有個體差異性(Montagne et al.,2005;Amin,Constable & Canli,2004;袁加錦,2008)。首先,人格特質影響個體對效價強度的感知。采用線索—目標范式的研究發現,高外傾個體的注意很難從正性刺激呈現的位置轉移,而高神經質得分的個體其注意也很難從負性刺激呈現的位置轉移(Amin,Constable & Canli,2004)。多種人格特質與情緒活動具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外傾性與神經質人格特質對情緒的影響較大(Costa & Mccrae,1991)。神經質人格特質與個體的負性情緒感受呈正相關,而內—外傾人格特質與個體的正性情緒感受高度相關,神經質得分與左側額中回、左側顳中回對負性圖片的反應水平呈顯著正相關:神經質得分越高,該神經網絡表現出對負性圖片更強的大腦激活反應。其次,性別差異影響個體對效價強度的感知。Montagne和Scholten(2005)等研究者采用表情識別任務一致觀察到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識別情緒信息的變化。Hofer等(2006)的研究發現,無論誘發正性還是負性情緒,女性都比男性表現出左側小腦等諸多皮層結構及皮層下神經核團更大腦激活的現象。袁加錦(2009)的研究也發現,人類對情緒效價強度的感知不僅有人格特質方面的差異,還有性別男女的差異,具體表現為男女對極端負性刺激的感受性無顯著差異,但女性對中等強度負性刺激有更高的感受性。最后,特殊人群對效價強度的感知不同。例如,特質性焦慮個體對負性刺激的加工偏向強度顯著增強,而對負情緒事件的覺察速度也比非焦慮個體要更快(Williams et al.,2007)。
綜合負性加工偏向研究和情緒效價強度效應的研究發現,情緒效價會影響個體的認知靈活性(Paulitzki et al.,2008;Kringelbach & Rolls,2003;Robinson et al.,2010)。正性效價能促進個體的認知加工,具體到轉換能力,積極情緒能促進轉換任務的完成,降低轉換代價;對積極信息的轉換較負性信息的轉換所產生的轉換代價較小;轉換任務完成后,給予正性反饋將有利于個體接下來的轉換任務的完成,縮小轉換時間,降低轉換代價。而負性效價對認知加工的影響則與正性效價對認知加工的影響相反。但目前涉及情緒信息轉換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有些研究忽略了情緒信息和物理信息的差異,對物理任務特征是否會影響情緒信息轉換未進行研究。情緒信息轉換的研究通常通過兩個物理任務的轉換來考察不同效價信息的轉換代價的差別(Kringelbach & Rolls,2003;Robinson et al.,2010)。該類研究的前提是物理任務的特征不會干擾情緒信息的轉換加工,但實際情況未必如此。例如,目標刺激(情緒圖片、情緒面孔、情緒詞匯)的情緒信息得到加工時,可能會干擾物理認知信息的加工(如性別判斷、顏色判斷、年齡判斷)。Li Qu和Philip David Zelazo(2007)的研究中,當個體進行情緒面孔的物理特征加工(性別判斷任務)時很可能受到情緒面孔的效價的影響,但當個體進行情緒信息(效價判斷)的加工時,物理信息特征(性別判斷)卻無法干擾情緒信息的認知加工。而物理信息與情緒信息的加工機制可能不同,例如,劉亞和王振宏(2011)的情緒信息和物理信息效應的比較研究證實,情緒Stroop與經典Stroop效應的產生機制是不同的,表現為威脅性的情緒信息導致認知加工速度的一般性延緩是由于個體對威脅性信息的過度加工,從而導致個體產生經典的情緒Stroop效應,而經典Stroop效應的產生則是由于普遍存在的個體對某類信息的選擇性注意機制。因此,在研究情緒信息轉換時排除物理信息特征尤其是任務強度的干擾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情緒信息轉換的研究關注個體在完成同一效價的兩個任務之間進行轉換產生的轉換代價,然后比較不同效價間任務轉換代價的差別。這種研究方式雖然可以比較不同效價的轉換代價的差異,但是忽略了前一效價的情緒信息對當前效價的情緒信息可能產生的干擾影響。物理信息對作業任務的特性反應敏感,但情緒信息對效價變化反應敏感(Algom et al.,2004)。當個體完成情緒信息轉換任務時,前一效價信息可能會干擾當前效價信息的轉換反應時,但目前的研究并未對兩類不同效價間信息進行轉換時,相反效價信息對當前信息產生的干擾進行研究。而物理信息的研究發現,當兩個不同任務強度的信息進行轉換時,個體轉向簡單的、優勢任務產生的轉換代價與個體轉向復雜的、劣勢任務產生的轉換代價存在顯著差異,產生“非對稱效應”(Costa et al.,2004;Finkbeiner et al.,2006)。那么,兩類不同效價的情緒信息轉換過程中是否存在類似的“非對稱效應”?
再次,情緒加工的“負性偏向”是否會影響情緒信息轉換,產生轉換加工的“非對稱效應”。情緒認知加工偏向的研究表明,一方面,個體對不同效價信息的加工存在差別,情緒信息相較于中性信息優先得到加工,其中,負性信息優先于正性信息更易加工。另一方面,情緒加工偏向中還存在效價強度效應,效價強度的變化會影響個體的認知活動,相對于正性信息的效價強度變化,個體對負性信息的效價強度變化更敏感。有研究者對恐懼癥個體的研究發現,當個體從數字奇偶性判斷任務轉換到情緒信息的細節判斷任務時產生的轉換代價,與當個體從情緒信息的細節判斷任務轉換到數字奇偶性判斷任務時產生的轉換代價存在差異(Paulitzki et al.,2008),那么,基于情緒信息加工的負性偏向以及效價強度效應,不同情緒信息的加工優勢度存在顯著差異,個體在不同效價情緒信息間轉換時,所需的轉換代價將存在差異。具體來講,相對于中性信息,情緒信息是一種優勢信息,當個體完成中性信息時,需要更多的資源抑制優勢信息的加工,而當個體完成情緒信息時,只需較少資源即可抑制中性信息的干擾。同樣,情緒信息內部,負性信息相對于正性信息是一種優勢信息,當個體完成正性信息時,需要更多的資源抑制負性信息的加工,而當個體完成負性信息時,只需要較少的資源抑制正性信息的加工。那么,當兩個不同效價的情緒信息進行轉換時,是否會產生基于“負性加工偏向”的“非對稱效應”。
最后,以往研究中發現特殊人群中也存在對情緒信息的轉換與中性信息的轉換存在差別(Paulitzki et al.,2008;Deveney & Deldin,2006;Lo et al.,2011),說明特殊人群(如恐懼個體、抑郁個體)可能存在對情緒信息轉換的加工缺陷。那么,揭示情緒信息轉換的特點及產生機制對進一步研究特殊人群的轉換能力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