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圣諦或苦說

按照達多,我們可以接受那些在尼迦耶中多次重復的佛陀的教導為原始教導[85]。大多數的傳說與佛陀宣說的三四部經(即《圣求經》、《轉法輪經》和《大般涅槃經》)一致。它們基本上包含佛陀的所有教導?!吨心徨纫返摹妒デ蠼洝分v述佛陀在獲得菩提(bodhi)后,對宣說主要與緣起說相聯系的佛法猶豫不決。但是,他的宗教的出發點是苦,實際上也是所有沙門哲學的出發點,而通過遵循中道追求的是涅槃。佛陀明顯受到流行的苦說 的哲學基調影響。他深入思考生活中固有的老、病、窮、死和其他各種煩惱的痛苦現象?!掇D法輪經》的第一部分包含對中道的解釋。在這部經的第二部分,佛陀運用四圣諦 的公式解釋他的關于痛苦的看法:

“眾比丘!這是苦(dukkha)的圣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憂愁、煩惱、缺陷和絕望是苦。與可憎者接觸是苦,求不得是苦??傊?,五取蘊是苦。

“眾比丘!這是苦集(dukkhasamudaya,即苦的原因)的圣諦。貪求()導致再生,伴隨喜歡和欲望,喜歡這,喜歡那,即貪求欲樂,貪求有,貪求無有。

“眾比丘!這是苦滅(dukkhanirodha)的圣諦。徹底斷除貪求,拋棄,放棄,擺脫,無所執著。

“眾比丘!這是通向苦滅之道 。這是八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眾比丘!在這些前所未有的法中,我產生見、識、智、慧和光?!?/p>

佛陀在仙人墮處首次說法中的教導可以總結為:(1)生命通?;钪鴷r,必定混雜煩惱。通過生之門,進入煩惱和痛苦的峽谷;(2)正是貪求或欲望導致再生,由此煩惱;(3)為了消除煩惱,我們必須滅除它的根本原因即貪求;(4)遵循八圣道能實現這個目的。

痛苦源自貪求或欲望,表現為三方面:欲愛 、有愛 和無有愛 。為了說明它們的虛妄,教導燃燒法 、無我(anatta)和無常(anicca)。在燃燒法中,感官欲望世界被描寫為燃燒的世界,一個燃燒著貪、瞋(dosa)和癡(moha)之火的世界[86]。人類永遠渴求存在,沒有認識自我的真正性質。佛陀通過他的無我說和無常說揭示這種虛妄的根源。

關于苦諦的真正意義,學者們已經提出各種觀點。舍爾巴茨基(Stcherbatsky)顯然相信苦是煩惱不安[87],而實際上煩惱不安只是苦的產物,不是苦本身。按照古馬爾斯瓦米,“苦應該理解為癥狀和疾病兩方面”。這可能是為了調和尼迦耶中所說的三種苦性:(1)苦苦性 ,感官直接感觸到不愉快(如皮膚被割破);(2)壞苦性 ,快樂變化無常造成的痛苦;(3)行苦性 ,這與業說相聯系,因為行為始終尋找機會,造成今生或來世的痛苦[88]。《律藏》以一種標準的方式將五取蘊 稱為苦。但是,正如世界意味一無所有,一些經文宣稱一切皆苦。熱灰論者 或雞胤部(Gokulika)甚至否定存在快樂的感受 。按照他們,快樂只是不存在痛苦。但是,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認為一個人相信存在痛苦而不相信存在快樂是荒謬的。如果眾生在世界上感受不到樂趣,也就不會執著于它。因此,不貪求快樂只是意味不貪求其中固有的痛苦。佛陀認識到沒有快樂也就不能設想有痛苦。但他的結論是因為快樂的結果也是痛苦,所以不應該渴求[89]。

科恩已經暗示佛教的四圣諦借自醫學[90]。在《疾病經》 中,四圣諦被比作醫學中的疾病、病因、治療和藥物。在《神通游戲》(Lalitavistara)中,佛陀被賦予醫王 的稱號[91]。

四圣諦學說屬于佛陀的原始教導幾乎不容置疑[92]。它受到所有經文的重視證明這一點,雖然里斯·戴維斯夫人持反對的觀點[93]。但是,她的懷疑沒有得到公認?!霸谌魏晤I域,對現存機制的不滿是改革的必要前提。佛陀看到圍繞他的世界存在某種錯誤,他開始尋找缺少和需要什么?!?span id="6bl29qu" class="super" id="ref400">[94]同樣,她認為“苦”這個詞在經文中的使用只是指身體和思想的疾病,缺少精神領域的疾病概念[95],看來不能令人信服。按照G.C.般代,“將苦規定為生、老、病和死,應該理解為是象征性的表述,而不是字面意義的。一個佛教徒沉思生命時,悲哀地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肯定會產生精神的不滿。而他用公式化的術語總結為‘五取蘊是苦’時,不意味只是身體和思想的不滿,除了身體和思想的不滿,更表現為一切精神的不滿”[96]

佛教以及耆那教的苦說不源自早期吠陀宗教。梨俱吠陀時代的民眾想要活滿一百多歲。但在奧義書中,世界充滿災難和矛盾,如同重擔壓迫思想家的思想。有時,他們明白地宣說其他一切都是煩惱 。然而,他們看待世界的煩惱是以梵的至福為背景。還有,奧義書中提到世界的苦難特征的段落并不很多。《伽陀奧義書》中提到“世界的痛苦”(lokadukkha),但這部奧義書比較晚出?!稄浝諍W義書》中有悲觀主義傾向,但它被認為晚于佛教[97]。奧義書中一些重要人物都是家主和國王。烏舍斯提·賈格羅耶那、烏達羅迦·阿盧尼和薩諦耶迦摩·賈巴羅都過著家主安寧的正常生活。雷格瓦以熱衷禮物和酬報聞名。耶若伏吉耶從國王遮那迦那里接受大量的牛和金子。他們全都忙于哲學討論,而沒有感到拋棄世界的迫切性。

這里也可以注意到佛陀本人“摒棄所有那些觀點,一般可以概括為有神論(,相信至高之神或創造主)、無神論(,虛無論或唯物論)、命定論或宿命論 、永恒論、斷滅論(uccheda)或半永恒論和半斷滅論的混合。他沒有明確提到奧義書或體現在奧義書中的哲學,但顯然他充分了解婆羅門教的個體自我 和至高自我 的觀點,以及世界萬物起源的理論……然而,他明確和重復斷言唯一的真實是涅槃,并非完全否定一切 ,而是認為世界上一切聚合物不真實”[98]。

學者們已經提出各種理論,解釋印度哲學中苦說的出現。按照心理學理論,苦說的根源應該從佛陀本人的心理神經元中尋找。他是一位極其敏感和溫柔的人物。通過老人、病人和尸體向他啟示煩惱的普遍性,顯然只是對一種常見現象的夸張解釋[99]。按照另一種解釋,東方哲學產生令人麻木和消沉的影響,奧義書和佛教兩者都有責任[100]。第三種是人類學解釋,依據種族混合的理論說明佛教的苦說。例如,按照格里斯沃爾德(Griswold),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的種族混合可能是印度人的憂郁氣質的原因[101]。第四種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的解釋,相信絕望和空虛的悲觀主義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利益的代言人宣說的,為了麻痹被壓迫階級的革命熱情。例如,羅睺羅·商格利底亞耶那 指出奧義書的憂郁對三種因素負有責任:(1)受到抑制的反叛剝削階級的意識;(2)社會不平等;(3)剝削階級內部的紛爭[102]。另一方面,一些學者強調這個時期的政治動亂和劇變造成不快樂的因素。例如,按照斯蒂文森(Stevenon),佛教和其他同時代體系中強調苦的觀念是實際而具體的苦難現實的理論表現[103]。人們希望躲避國王貪婪的手指,而拋棄能從他們身上掠取的一切。然而,按照古馬爾斯瓦米,佛教和其他哲學的悲觀主義是哲學經驗積累的結果[104]。時常是一種哲學探索世界的本質和進程,指出痛苦的無限性。而一種哲學教導事物就像它們原本應該的那樣,根本沒有哲學。佛陀強調世界現象的黑暗方面,是依據他的感受和經驗。對于我們,似乎佛教的苦說是它的創立者直覺經驗的結果[105],雖然以上討論的其他因素也發揮它們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孙吴县| 兴安县| 普定县| 固安县| 上犹县| 巴中市| 三门峡市| 泽库县| 新乐市| 台江县| 东辽县| 台南县| 漯河市| 石家庄市| 大港区| 晋宁县| 天门市| 惠东县| 扎兰屯市| 印江| 来凤县| 太白县| 沙坪坝区| 乐亭县| 宾阳县| 会同县| 杭锦后旗| 岳池县| 藁城市| 科技| 重庆市| 科尔| 桐城市| 汉川市| 桃园市| 邹城市| 汝阳县| 略阳县| 嵩明县| 屯昌县|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