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佛教史
- (印度)S.R.戈耶爾
- 14字
- 2021-09-30 12:27:27
第二章 佛陀之前佛教觀念的根源
一 吠陀社會的異質特點
擾亂祭祀者
雖然早期和中期吠陀或梵書宗教是入世性質的 ,崇拜者在祭司的幫助下舉行各種祭祀,撫慰諸神,但也不能設想整個吠陀社會都相信祭祀崇拜。首先,在《梨俱吠陀》中,提到一些人或群體反對雅利安人的儀式宗教。在《梨俱吠陀》(11.12.5)中,提到一些人或群體既不相信因陀羅,也不相信天國的存在。在《梨俱吠陀》(8.103.3)中,祈求阿耆尼幫助祭祀者,他們的牲畜和其他財物常常被無信仰者偷走。在《梨俱吠陀》(8.104.24)中,祈求因陀羅幫助祭祀者對付男女擾亂者。在一些頌詩中,迫害舉行儀式者的人被稱為男女
。按照沙耶那
的解釋,
這個詞意謂“引起麻煩
或折磨
者”。在好幾首頌詩中,召請各種神粉碎他們。在一些頌詩中,擾亂祭祀儀式者被稱為羅剎
,召請因陀羅、阿耆尼、蘇摩或其他神將他們趕出祭場,消滅他們。羅剎分成各種部族或群體[78],他們的旗幟以狗、貓頭鷹、兀鷹和禿鷲為標志。他們包圍舉行儀式者,破壞他們的祭祀,甚至殺害他們。史詩傳說中關于羅剎擾亂眾友仙人和其他仙人,而羅摩和其他國王熱心幫助這些仙人擺脫羅剎(
,《梨俱吠陀》中的
)的威脅,是依據吠陀仙人的實際經驗。
這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即有些擾亂祭祀者也是雅利安人自身。按照《梨俱吠陀》(1.33.5),他們中有些人盡管邪惡,而具有紅膚色 。正如帕特恰利耶(R.K.Bhattacharya)所指出,他們最有可能屬于雅利安人共同體自身[79]。
其他與吠陀宗教敵對的成分
其次,我們應該記住吠陀文獻提到崇拜諸神形象或象征的人群。這些人可能不是僧侶宗教的衷心支持者。然后,我們看到《阿達婆吠陀》保留有普通人的迷信和信仰的畫面,只是在后期勉強地被接受為吠陀傳統的一部分。這證明梨俱吠陀的儀式主義宗教并非在雅利安人中間享有無可爭辯的壟斷地位。
但是,早期和中期吠陀時代的印度社會甚至比以上提到的事實更具有異質性。雅利安人在不同的時間涌入印度。因此,他們本身不可能是一個緊密的群體。涌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十分可能屬于不同的文化傳統,正像希臘的情況。在那里,所知道的早期印歐人是亞加亞人,他們打敗克里特文明的創造者,但很快就采納被征服者的物質文明。但是,此后所知道的印歐人是多利安人,更具有破壞性。他們毀滅亞加亞人創造的邁錫尼文明,而不是適應它[80]。同樣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在印度。羅塔爾(Lothal)和迦利班甘(Kalibangan)的創造者,因為那里沒有發現母親女神的小塑像和石頭林伽,而有拜火祭壇,故而不能排除他們可能是非梨俱吠陀的雅利安人[81]。他們可能采納印度河流域人民的物質文化,而略去后者的宗教。而梨俱吠陀的雅利安人完全拒絕采納城市生活方式。這方面立刻令人想起關于印度雅利安人內在幫(Inner Band)和外在幫(Outer Band)的著名理論[82]。
然后,有雅利安人接觸的非雅利安人。他們屬于不同的文化傳統,處在不同的文化發展程度。一方面是高度發展的城市化印度河流域文明;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原始部落,生活在森林、山區和平原。這樣,早期和中期吠陀時代的印度社會十分復雜。這種復雜性反映在這個時期的宗教觀念中。吠陀文獻本身,主要與僧侶宗教傳統相關(只有部分與民眾的宗教信仰相關),證明非吠陀的宗教觀念逐漸地影響早期和中期吠陀時代的社會。作為所有吠陀的和非吠陀的觀念融合的結果,奧義書和吠陀之后的宗教意識形態演化,它們的異同主要產生于對各種吠陀的和非吠陀的思潮所顯示的強調或排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