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墨子與城市防御兵器[84]
對于影響戰爭勝負的各項因素而言,盡管戰爭性質、人心向背、軍事謀略等都占據重要地位,但兵器的作用卻是無論如何也不可低估的,墨子極為重視兵器在戰爭中的效能,他善于改進、創新各種兵器,尤其是防御性兵器,力圖通過打造堅兵利器來實現防御戰爭的勝利。
一 常用兵器
戰國時期,戰爭規模和作戰方式都發生明顯變化,與之相應的是作戰兵器較之前代也更加多樣,對于當時使用的武器,墨子曾經提到:“為短矛、短戟、短弩、虻矢。”[85]“為斤、斧、鋸、鑿、鑺。”[86]可見,此時常用的單兵武器有矛、戟、弩、矢、斧等多種,而兵器的多樣化也可有助于應對不同的戰場局面。
墨子在軍事上注重防御,尤其是善于守城。墨子意識到守城作戰,對于守方而言一大優勢就是守方可以依托城墻。由于守軍多站在城上,面對敵方仰攻,可以利用居高臨下之勢破敵,為更好發揮這一優勢,其兵器也須進行相應改造。對此,墨子特地對有些兵器做了加長處理:如:“長斧,柄長八尺。十步一長鐮,柄長八尺。十步一斗。長錐,柄長六尺,頭長尺。斧亓兩端。三步一大鋌,前長尺,蚤長五寸。兩鋌交之置如平,不如平不利,兌亓兩末。”[87]很顯然,長斧、長鐮、長錐、大鋌等兵器之所以加長,就是為了適應城墻防守,更好發揮居高優勢而專門改裝的。[88]
二 守城器械的制作
事實上,城墻并非一個單純防御工事,而是一個以城墻為主體的防御體系。墨家為強固守御而制造的各種器械,具有克敵制勝的很大把握,以當時的技術條件而言是相當領先的。如公輸盤在當時以善造攻城器具而著稱,墨子“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國有余,公輸盤屈”[89]。可見,就連公輸盤這樣的匠人,窮盡所能也沒有辦法戰勝墨子,由此可知墨子所發明創造的守城器械的樣式之多,作用之巨。[90]墨子發明創造的重要守城設施及器械有渠答、藉車、連弩車、轉射機等。
渠答是建在城上用來阻擋敵人的箭石的防御設施。
渠長丈六尺,夫長丈二尺,臂長六尺,亓貍者三尺,樹渠毋傅堞五寸。藉莫長八尺,廣七尺,亓木也廣五尺,中藉莫為之橋,索其端。適攻,令一人下上之,勿離。[91]
就是說渠長為一丈六尺,柱長為一丈二尺,臂長為六尺,要埋在地下三尺將其固定,所樹立的地方不要緊靠城墻,而是要離城墻內邊緣有五寸的距離,藉幕長八尺,寬七尺。它的木架寬五尺。在藉幕中部,搭建一橫木,橫木兩端系上繩索,以便上下牽拉,這就如同形成了一個大盾牌。戰時,要專門派人上下牽拉,其人要專司其職,不得離開。
藉車是設置于城上,向進攻之敵拋石的器具,即投石機。《備城門》載:
諸藉車皆鐵什,藉車之柱長丈七尺,亓貍者四尺,夫長三丈以上至三丈五尺,馬頰長二尺八寸,試藉車之力而為之困,失四分之三在上。藉車夫長三尺,四二三在上,馬頰在三分中。馬頰長二尺八寸、夫長二十四尺以下不用。治困以大車輪。藉車桓長丈二尺半。[92]
從以上可知,各種藉車外表皆用鐵來包裹,藉車的柱子長一丈七尺,長達四尺的部分埋于地下;車座長三丈至三丈五尺,馬頰長二尺八寸,此外,依據所測試的籍車的力度,而后制作車困。可見,藉車的具體結構是:
車座,長三丈至三丈五尺,有四分之三在地面上。
馬頰,木桿頂端有一固定環套。可以裝放石塊等投擲物。木桿末端系上繩子,一旦繩子松開,夫就會脫離馬頰的束縛而揚起,并將放在上面的石塊拋出去。為了使拋出去的物品射程加長,全靠夫的另一端的繩子的快速拉動。就是利用杠桿作用,把石塊等物射向敵軍。
困,是架在兩根柱子之間的支柱上,用大車輪制成的制動輪。
夫,是用幾根長的木棍捆在一起合成為粗壯的木桿,長三丈五尺,是用來拋石的長臂。
連弩車是一種大型弩機發射車。《備高臨》中對此有詳細介紹(見本章第二節“致力發明新式武器”)。
為了應對進攻之敵構筑高臺攻城,還可以制作一種連弩車。制作這種連弩車所用的木材,大小一尺見方,使得其長度與城墻厚度相同。兩根車軸,三個輪子,輪子安裝在車廂的中部,以使重心向下。車廂左右上下有兩個立柱,左右還有兩根橫梁,上面又用四根橫木連成一體。橫柱左右兩頭都是圓榫頭,直徑為四寸左右,將弩之臂捆綁在左右兩邊立柱上,用弓弦鉤住弓弦,連到大弦上。弩臂前后與車廂部齊高,大約八尺。弩軸距車身三尺五寸。連弩機的“機括”,即機關,是用銅制成的,重約一百五十斤。使用轆轤牽動弓弦,車廂的周長相當于人的三圍半,左右兩側裝有鉤距,大約三寸見方。車輪厚一尺二寸。鉤距臂寬一尺四寸,厚七寸,長六尺。橫臂長出車廂約一尺五寸,上裝稱為“距”的橫柄,柄寬六寸,厚三寸,長度與車廂同長。還裝有瞄準儀,使用時可以上下調整。還有弩床,是用一圍五寸的木材做成的,重一百二十斤。箭身長十尺,用繩系住箭尾,就像用細繩系住射飛鳥的箭一樣,只是射出的箭是用轆轤搖回。箭比弩臂高三尺。十個人一輛車,可以同時發箭,用箭沒有固定數,但至少一個人可以用到六十只箭。小箭也可以不再收回。這樣的連弩車,十人負責使用一輛。為了有效抵御敵人的進攻,構筑高樓射擊攻城之敵,須在城上用草編成厚實的掩蔽來抵擋和收集敵人射來的箭。
轉射機是指可以轉動而變換方向的弩架。
轉射機,機長六尺,貍一尺。兩材合而為之辒,辒長二尺,中鑿夫之為道臂,臂長至桓。二十步一,令善射之者佐,一人皆勿離。[93]
轉射機構造:機長六尺,埋在地下一尺,用兩根木頭合為車辒,辒長二尺,后部用重物壓住,在當中鑿通把弩機既固定又可以使其旋轉改變方向。每二十步放一個,由善射者一人專門負責,派一人輔助,都不可隨意離開。[94]
三 新型武器
墨子不只是一個思想家,也是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在防御武器的制造方面,墨子除了大量制造普通兵器外,還利用自己在科技方面的特長,制造了一些新型武器,不僅在實戰中取得了奇效,也豐富了古代兵器的種類,促進了軍事科技的發展。
一是聲學原理的應用。聲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分支,在墨子那里,聲學原理已經在軍事實踐中得到了運用:“令陶者為罌,容四十斗以上,固順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95]在這里,顯然是利用聲學的原理,偵探敵人動向,反映了科技在軍事方面的進展。
二是墨子利用物質的化學反應,制作了一些帶有化學性質的武器。如:
令陶者為月明,長二尺五寸,六圍,中判之,合而施之穴中,偃一,覆一,柱之外,善周涂亓傅柱者,勿燒。柱者勿燒,柱善涂亓竇際,勿令泄。兩皆如此,與穴俱前。下迫地,置糠若灰亓中,勿滿。灰糠長五竇,左右俱雜相如也。穴內口為灶,令如窯,令容七八員艾,左右竇皆如此,灶用四橐,穴且遇,以頡皋沖之,疾鼓橐熏之,必令明習橐事者,勿令離灶口。連版以穴高下廣陜為度,令穴者與版俱前,鑿亓版,令容矛,參分亓疏數,令可以救竇。穴則遇,以版當之,以矛救竇,勿令塞竇。竇則塞,引版而郄,過一竇而塞之,鑿亓竇,通亓煙,煙通,疾鼓橐以熏之。[96]
可以看到,墨子設定的戰法是點燃燃燒物,但不引發明火,只讓其發煙,然后使用風箱鼓風,催生更多的濃煙,然后將這些含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煙霧吹向敵軍,用煙霧使敵軍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現象。同時,為防止敵人用煙來熏自己,可以這樣做:“以盆盛醯,置穴中,文盆毋少四斗。即熏,以目臨醯上,及以沺目。”[97]這些做法,已經涉及物質的化學反應。[98]
[1]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28-129頁。
[2]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29-130頁。
[3] 徐希燕:《墨學研究 墨子學說的現代詮釋》,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35頁。
[4]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41-143頁。
[5]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45-146頁。
[6]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1-422頁。
[7]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57頁。
[8]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52頁。
[9]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八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頁。
[10]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3-424頁。
[11]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29頁。
[12]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86-488頁。
[13]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46頁。
[14] 徐希燕:《墨學研究 墨子學說的現代詮釋》,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60-261頁。
[15]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35-138頁。
[16]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38-139頁。
[17]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39-140頁。
[18]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53-155頁。
[19]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55頁。
[20]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55-156頁。
[21]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57頁。
[22] 徐希燕:《墨學研究墨子學說的現代詮釋》,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40頁。
[23]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83-488頁。
[24]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66頁。
[25]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68-469頁。
[26] 徐希燕:《墨子的軍事思想述評》,《松遼學刊》2001年第3期。
[27]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29頁。
[28] 徐希燕:《墨子的軍事思想述評》,《松遼學刊》2001年第3期。
[29] 徐希燕:《墨子的軍事思想述評》,《松遼學刊》2001年第3期。
[30] 徐希燕:《墨學研究 墨子學說的現代詮釋》,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63頁。
[31]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03-504頁。
[32] 李少一、劉旭:《干戈春秋 中國古代兵器史話》,中國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頁。
[33]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36-539頁。
[34]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30-132頁。
[35]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88頁。
[36] 徐希燕:《孫子與墨子軍事思想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37]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632頁。
[38]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80頁。
[39] 徐希燕:《墨子的認識論研究》,《青海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徐希燕:《墨學研究 墨子學說的現代詮釋》,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74頁。
[40]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91-594頁。
[41]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3-424頁。
[42]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28-29頁。
[43]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95頁。
[44]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95頁。
[45]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93-494頁。
[46]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639頁。
[47]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0-431頁。
[48]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4頁。
[49]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91頁。
[50]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29-530頁。
[51]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29頁。
[52]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75-576頁。
[53]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90頁。
[54]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622頁。
[55]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633-634頁。
[56]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4頁。
[57]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98-599頁。
[58]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95頁。
[59]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605頁。
[60]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605-606頁。
[61]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5頁。
[62]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02頁。
[63]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22-523頁。
[64]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94頁。
[65]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96頁。
[66]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02頁。
[67]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05頁。
[68]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49頁。
[69]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8頁。
[70]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18-519頁。
[71]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17頁。
[72]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21頁。
[73]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28-529頁。
[74]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8頁。
[75]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6頁。
[76] 徐希燕:《墨學研究 墨子學說的現代詮釋》,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75頁。
[77]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35-536頁。
[78]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628-629頁。
[79]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69-570頁。
[80]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7-438頁。
[81] 徐希燕:《墨學研究 墨子學說的現代詮釋》,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75頁;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9頁。
[82]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48-551頁。
[83]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9頁。
[84] 本節內容參考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第七章“墨子的軍事思想”有關內容,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5]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61頁。
[86]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63頁。
[87]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99-501頁。
[88]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頁。
[89]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86-487頁。
[90]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7頁。
[91]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05-506頁。
[92]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33-534頁。
[93]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03-504頁。
[94]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8-430頁。
[95]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50-551頁。
[96]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51-553頁。
[97]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64頁。
[98] 胡子宗、李權興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5頁。徐希燕:《墨學研究 墨子學說的現代詮釋》,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70-2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