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墨子的軍事策略

墨家及墨家學派都以實踐能力強,善于制造軍事器具著稱。不過墨子在與軍事相關活動中,除了重視器具的使用外,也相當注重謀略的運用,力圖做到“上兵伐謀”。因此,善用策略也構成了墨子軍事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

一 致力止戰

提倡非攻,消除或減輕戰爭禍患是墨子的一貫追求,為此他一方面積極主張弱國、小國積極備戰,以堅強的防御擊破敵軍入寇;另一方面墨子也注重使用軍事之外的謀略手段阻止戰爭的發生,力圖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墨子止戰之舉包括“止楚攻宋”“止齊伐魯”“止魯陽文君攻鄭”等事例,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止楚攻宋”,在“止楚攻宋”過程中,墨子致力止戰的謀略特征可謂展露無遺。[22]

為阻止楚國伐宋,墨子“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墨子不遠千里奔波,首先去見公輸盤其實是有策略方面考慮的。

在與公輸盤論辯時,墨子先以類比的方法與之論辯,使其承認“吾義固不殺人”。接著墨子指出“宋無罪而攻之”,對其進犯與無故殺人的行徑同為不義之舉,而其性質則尤為惡劣。可以看到,墨子從道義的角度出發,以有理有據的言辭使得“公輸盤服”。

公輸盤長于制造攻城器械,是楚王攻宋的重要依仗,正由于墨子說服了公輸盤,才使得公輸盤同意與墨子一道去見楚王。

墨子見楚王,首先仍然對其曉以道義,試圖以“義”勸誡楚王。墨子設喻道:“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墨子所述之事非常生動,楚王對此也不禁承認這“必為竊疾矣”。墨子抓住楚王所云“竊疾”說法,以此為論,指出楚國幅員遼闊,物產豐饒,而宋土地狹小貧瘠,楚國攻宋其實正與“竊疾”同類,所以墨子對楚王直言“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與楚王問答,楚王亦不得不折服于墨子道義之論,承認其“善哉”!

但楚王話鋒一轉又聲稱,“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顯然,楚王意欲攻宋,其目的在于開疆拓土,并不真正在意正義與否,因此僅以道義為由勸其放棄攻宋并不現實。對此,墨子顯然早有準備,關鍵時刻,墨子與公輸盤模擬攻守,“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輸盤詘”。墨子不僅戰勝了公輸盤,還告誡楚王與公輸盤即使他們殺害自己,“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最終,楚王看到在道義與作戰兩方面都沒有勝算,才言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最終放棄攻宋念頭。[23]

墨子為“止戰”,不辭長途跋涉和個人安危,顯示出罕見的正義感和勇氣。同時墨子又是有備而來,在“止戰”的整個過程中,注重策略而絕不空談,將道德、勇氣與謀略完美結合起來,無疑是墨子謀略軍事思想的代表之作。

為達到“止戰”目的,在面對不同對手時,墨子也注意因勢而變,以更好提升運用策略的效果。如在“止齊伐魯”中,魯君問墨子:“吾恐齊之攻我也,可救乎?”墨子肯定答道:“可。”而對于如何“救”,墨子提出應對三策:“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愛利百姓,厚為皮幣,卑辭令,亟遍禮四鄰諸侯,驅國而以事齊,患可救也,非此,顧無可為者。”[24]值得注意的是,除“尊天事鬼”“愛利百姓”這樣的對內舉措外,墨子還建議魯君通過采取結交“四鄰諸侯”,與齊國搞好關系等外交手段,一方面形成聯盟,使強敵不敢輕易挑釁;另一方面改善與齊國關系,不給其入犯借口。

應當說墨子在“止齊伐魯”中所提出的策略,是一種有針對性的內政、外交并舉策略。墨子強調與各國協作,與百姓緊密團結,調動一切有利因素,結成廣泛聯盟,一致對付齊國的進攻,徹底地孤立了對手,為最后打擊敵人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在“止魯陽文君攻鄭”中,墨子則根據形勢不同采取了另外的一套策略。魯陽文君預備攻鄭,墨子知道后力圖制止。在與魯陽文君論辯中,墨子仍首先從道義角度出發,指出魯陽文君舉兵伐鄭與“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奪之貨財”一樣都是違背天志人道之舉,告誡魯陽文君“今舉兵將以攻鄭,天誅其不至乎?”然而,魯陽文君卻振振有詞地辯解:“我攻鄭,順于天之志。鄭人三世殺其父,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我將助天誅也。”

對于魯陽文君的說辭,墨子指出:“鄭人三世殺其父而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天誅足矣。”即鄭人有過,自有天懲,在這樣的情況下,又舉兵將以攻鄭,還聲稱“吾攻鄭也,順于天之志”。這就如同有人,“其子強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鄰家之父舉木而擊之,曰:‘吾擊之也,順于其父之志’。”[25]

墨子認為,這樣的舉措越俎代庖,且不過以順天志為借口,行兼并之實,決非真正以道義行事,因此是極其荒謬的。值得注意的是,墨子不僅設喻巧妙,層層深入,借魯陽文君自己的邏輯,通過縝密剖析使魯陽文君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使其失掉了伐鄭正義性的借口,而且在與魯陽文君的論辯中,墨子還明確提出不干涉其他國家內部事務的原則,在當時列國爭雄的背景下,提出這樣的原則對于小國抵制大國控制顯然有一定的作用,其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也凸顯于外。

總之,在戰爭隱患出現之時,墨子主張事先止戰。他注重論辯策略,又不避艱險,將勇氣與謀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故在實踐中取得了明顯效果。

二 致力防御

在戰國初期的戰爭中,墨子旗幟鮮明地站在弱者一方。墨子反對恃強凌弱,常奔走于列國之間,能消弭戰禍于事前則勉力為之。若戰端開啟,墨子常率領弟子奔赴弱者那里,協助他們抵御強國進攻。由于站在弱者一面,墨家所面臨局面就是要面對大國、強國,去防守小國、弱國。[26]墨家守城的規模多為人口不過數萬,方圓不過數里,這必然導致出現以寡敵眾的局面,所以墨家必須尋找以弱勝強之道。《備城門》篇記載:“禽滑厘問于墨子曰:‘……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強執弱。吾欲守小國,為之奈何?’”為應對這種情況,墨子主張利用士氣、地理等方面的優勢,充分發揮弱者力量,力求做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首先,墨子主張面對大國進攻,弱國一方必須全力以赴,動用所有可以使用的力量,做到舉國皆兵迎擊敵人。

《備城門》篇記載:“客攻以隊,十萬物之眾,攻無過四隊者。上術廣五百步,中術三百步,下術百五十步。諸不盡百五十步者,主人利而客病。廣五百步之隊,丈夫千人,丁女子二千人,老小千人,凡四千人,而足以應之。此守術之數也。”[27]在這里,墨子描述了一幅強敵入侵的典型場景,即進攻敵人多達十萬之眾,兵分四路攻城。以墨子所在的戰國前期戰爭規模計算,其聲勢可謂浩大。而墨子所守之城卻僅有數萬人口,在這樣的情形下,墨家的策略就是動員男女老少全民皆兵。盡管防御者盡全力也只能湊齊區區四千人防守力量,敵我力量仍然懸殊,但動員全民參戰能夠喚起百姓守土衛國的意識,可有效鼓舞士氣,無疑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28]

其次,采取正確的戰術。

據《城守》等篇記載,墨子協助小國進行防御作戰,一般戰場都位于城市及其周邊,所面臨的戰場范圍比較狹小,因此一般是被動防守。各篇在提及作戰時,均只提到城市與城郊,說明墨子設定的戰場較小。

戰國時期,戰爭規模已經越來越大,作戰的空間格局也呈現出多樣化情形。在戰場開闊的野戰中,由于回旋空間大,進攻方可以采取正面直擊,迂回包抄,穿插分割等多種戰術,防御方則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隱蔽設伏,防御敵人。但城市防守中,由于戰場空間小,守方的機動范圍較小,目標明確,難于出奇制勝。但守城作戰,武器裝備早有準備,而且經過長期戰爭實踐,守城武器也更加多樣有效,包括有護城河、吊橋、城墻、塔樓、弓弩等,部隊守在城中,無須奔波,能夠以逸待勞,這在作戰時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墨子認為盡管守城在總體上處于弱勢,但只要善于利用優勢,采取正確戰術,也照樣可以取得勝利。[29]

三 致力發明新式武器

在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中,盡管人與物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無疑還是人,對此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的軍事家都是認同的。不過,隨著戰爭規模不斷擴大,軍事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先進的武器裝備凝聚了越來越多人們的智慧和經驗,效用和功能越來越強大,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對于弱小的一方來說,由于處于守勢,如能采用先進的武器裝備,充分發揮武器的效能,往往能夠揚長避短,發揮意想不到的功用,做到以弱勝強。

對此,墨子是有深刻認識的。在城市防御中,墨家發明制造的多種守城武器,用途廣泛,威力強大,在實戰中能夠給予敵人以很大的殺傷,在城防作戰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墨家能夠或者有信心做到以寡敵眾,以弱勝強,與其掌握了先進的武器裝備有著莫大關系。[30]

如墨子作轉射機:“機長六尺,貍一尺。兩材合而為之辒,辒長二尺,中鑿夫之為道臂,臂長至桓。二十步一,令善射之者佐。”[31]從《墨子》記載可知,轉射機是一種可以環轉發射的大型弓弩。如果將其配備在要塞、城堡、敵樓等高處,利用地勢之利則可以向外左右旋轉發射,威力巨大,而敵方弓箭則很難射入,因此轉射機是一個處于相對固定地帶的大型弓弩發射陣地,其形制和功用都類似于熱兵器時代的“射擊塔”。[32]

再如墨家所發明的另外一種弓弩發射裝置——連弩車,其相關記載如下。

備臨以連弩之車,材大方一方一尺,長稱城之薄厚。兩軸三輪,輪居筐中,重下上筐。左右二植,左右有衡植,衡植左右皆圓內,內徑四寸。左右縳弩皆于植,以弦鉤弦,至于大弦。弩臂前后與筐齊,筐高八尺,弩軸去下筐三尺五寸。連弩機郭同銅,一石三十斤,引弦鹿長奴。筐大三圍半,左右有鉤距,方三寸,輪厚尺二寸,鉤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長六尺。橫臂齊筐外,蚤尺五寸,有距,博六寸,厚三寸,長如筐。有儀,有詘勝,可上下。為武,重一石,以材大圍五寸……矢高弩臂三尺,用弩無數,出人六十枚,用小矢無留。十人主此車,遂具寇,為高樓以射道,城上以荅羅矢。[33]

可見,連弩車是一種復雜的大型兵器,配置于城上,由十個人負責操作。發射時可同時射出六十支大弩箭,并發射無數支小弩箭,具有強大的殺傷力。

顯然,墨子常常面對敵眾我寡局面,毫不畏懼,從容應戰,除了有其道德勇氣的支撐外,還與手握先進武器有關,依靠先進武器大量殺傷敵人,做到以少勝多,無疑也是其軍事策略重要方面。

四 致力速戰速決

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到戰國時期列國之間爭戰,動輒出動戰車千余輛,軍士十余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帶來的必然是繁重的后勤供應壓力。因此一旦戰爭爆發,轉運軍糧,供應武器裝備和各種器械等開銷,每天耗資何止千萬。如果戰爭曠日持久,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國家后勤供給就更會發生困難。因此,對于戰國時期的兵家而言,避免長期消耗戰,速戰速決,一直是他們追求的目標。

如果速戰速決只是追求戰爭成本最小化的話,與之截然不同的是,墨子從揭示戰爭對物質財富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出發,從根本上否定了戰爭的合理性。《非攻中》篇云:“今師唯毋興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為者也。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今唯毋廢一時,則百姓饑寒凍餒者,不可勝數。……百姓死者,不可勝數也;……喪師多不可勝數……子墨子曰:計其所自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34]

可以看到,墨子竭力主張避免主動攻伐他國,因為這樣既影響百姓春耕秋獲,破壞農業生產,又勞民傷財,使百姓饑寒凍餒;百姓死傷眾多,軍隊喪師無數,結果誰也從中得不到任何益處。

不過,墨子也清楚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非攻、止戰并不一定行得通,戰爭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為盡量減少戰爭對物質財富所造成的損失,墨子主張當戰爭來臨時,要能夠做到迅速地、大量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防御得法,盡量減少自身損失。《號令》篇云:“凡守城者,以亟傷敵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明于守者也,不能此,乃能守城。”[35]這就是說,對防御一方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迅速消滅或殺傷敵人,如若曠日持久,看似可以等待救援,但其實是不明智之舉,也是沒有搞懂防御作戰的精髓和關鍵所在。可見,墨子在實戰條件下,也是主張速戰速決的,不過墨子所講的速戰速決其前提是防御戰。在防御的前提下,實施速戰速決既可以依靠前期的充分備戰,打擊敵人,瓦解敵人斗志,也可縮短戰爭進程,有效減少自身物質損失,所以,墨子才將其作為一項重要軍事策略來認真看待。[36]

五 居安思危,積極備戰

墨子主張非攻,卻不忘戰。墨子認為和平時期盲目樂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平時耽于享樂,忘記國家面臨的潛在威脅,在危險到來時就缺乏應有的準備。因此,正確做法應該是居安思危,積極備戰,用實力來保衛自己,震懾對手,即所謂能戰方能止戰。《雜守》篇云:“安則示以危,危則示以安。”[37]墨子在此表明,當國家處于安全狀態時,應有危機意識,做到安不忘危;而當國家身處危機時,反而應鎮定自若,態度安穩,不可慌亂。從中也顯示出墨子居安思危,積極備戰的思想。

六 政令統一,賞罰分明

戰爭是國之大事,一旦戰爭降臨,就需要全國上下一心,各盡所能,人人不避危難險阻,方能贏得戰爭勝利。這就要求,在戰爭時期,要與和平時期不一樣,政令必須統一,賞罰必須分明,唯此才能上下齊心,令行禁止。

《尚同中》篇云:“天子為發政施教曰:‘凡聞見善者必以告其上,聞見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己有善傍薦之,上有過規諫之。尚同義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上得則賞之,萬民聞則譽之。意若聞見善不以告其上,聞見不善亦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己有善不能傍薦之,上有過不能規諫之。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則誅罰之,萬民聞則非毀之’。”[38]墨子推崇尚同思想,墨子在此強調,天子頒布政教,必會要求下屬若聽聞目睹好的事情,則必須將其向自己的上級匯報;下屬若聽聞目睹不好的事情,也必須向自己的上級匯報;如果是上級確認的事情,下級必須遵從之;反之,若上級否定的事情,下屬也必須堅決摒棄之。下屬有上佳的謀略就應向上司匯報,請示是否可以被采用;上級若有錯誤、失職之處就應竭力規勸。總之,下屬應當將自己的言行思想與上級保持一致,斷不可有結黨營私之心,更不能有結黨營私之實。墨子之于尚同思想多側重于政治方面的闡述,而尚同強調上下一致,下屬對上級的服從,同時又主張在必要情況下對上級進行建議以及對不當之處實施勸諫,因此,對于軍事領域而言,尚同思想也可視為一種軍事策略,應用于軍事實踐當中,事實上墨子強調軍令如山實則也正是這一點的體現。[39]

如《號令》篇明確提出了軍事方面的令行禁止思想:“卒有驚事,中軍疾擊鼓者三,城上道路、里中巷街皆無得行,行者斬。女子到大軍,令行者男子行左,女子行右,無并行,皆就其守,不從令者斬……四面之吏亦皆自行其守,如大將之行,不從令者斬。……伍人踰城歸敵,伍人不得,斬;與伯歸敵,隊吏斬;與吏歸敵,隊將斬;歸敵者,父母、妻子、同產皆車裂。”[40]這些都是墨家治軍的法令,凡是違反軍令者,墨子主張要嚴厲懲處。

該篇又云:“候三發三信,重賜之。不欲受賜而欲為吏者,許之二百石之吏,守佩授之印。”這里是講墨家厚重獎賞有功之人。

墨家強調令出如山,賞罰分明,即基于當時普遍的軍事思想,也與其政治思想相貫通,構成了獨特而又完整軍事思想的體系與形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土县| 如东县| 改则县| 内丘县| 平顶山市| 波密县| 大埔区| 长岭县| 枣阳市| 永吉县| 万年县| 义马市| 徐水县| 兴山县| 平武县| 吴忠市| 司法| 宜章县| 临泽县| 海林市| 新闻| 香港| 日土县| 微山县| 深圳市| 固阳县| 白水县| 宜阳县| 伊金霍洛旗| 万盛区| 博客| 嵊泗县| 昔阳县| 牡丹江市| 高雄县| 北京市| 岚皋县| 武陟县| 铁岭县| 永年县| 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