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野名勝
- 聶好春
- 1372字
- 2021-09-30 12:10:02
第十節 姜太公廟(衛輝市、牧野區)
衛輝市姜太公廟位于衛輝市太公鎮前太公泉村村西邊的高崗上。相傳該處為太公廟舊址,后太公廟搬遷至太公故居處建設后一度荒廢。2001年在此復建姜太公殿,占地面積3畝,內塑太公及二門人塑像。太公故居、太公釣魚處、姜太公墓、姜太公祠亦位于太公鎮。
太公鎮原稱“太公泉鎮”,2008年8月21日,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河南省民政廳批復,衛輝市太公泉鎮更名為“太公鎮”。位于河南省衛輝市西北部,距市區11公里,西鄰輝縣市張村鄉。
明萬歷《衛輝府志》記載:“姜太公廟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太公泉上,因墓而建,有漢崔瑗碑、晉盧無忌碑。”[31]說明至少漢代已有太公廟。
崔瑗(77—142),字子玉,東漢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東漢官吏、書法家。曾立太公廟碑,謂太公廟“高林秀木,翹楚競茂”。
盧無忌,河北范陽人,自太子洗馬來為汲令,于晉武帝太康十年(289)三月十九日撰《齊太公呂望表》,刻石立碑于太公廟。《齊太公呂望表》又稱《呂望表》《太公望表》。現已失,僅存拓片。《太公望表》首句“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可謂一個十分重要的論斷。《太公望表》是天下名碑,在太公文化研究、汲冢書研究、晉朝碑刻及書法藝術研究等諸多方面有著重大的影響。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清水》:
又東過汲縣北,(汲)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嘗釣于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于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壇祀,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故居也。晉太康中,范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紂之亂,屠隱市朝,遁釣魚水,何必渭濱,然后磻溪,茍愜神心,曲渚則可,“磻溪”之名,斯無嫌矣。其水東南流,潛行地下,又東南復出,俗謂之雹水,東南歷姆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坶野矣。[32]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歷代皇帝和歷代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圣,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武廟就是來源于武成王廟的簡稱。宋真宗時,又封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并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衛輝汲城村、舊縣城東門內以及新鄉市牧野區也各有太公廟一處。
新鄉姜太公廟位于新鄉市牧野區,為新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
牧野區人文底蘊深厚,歷史記載牧野大戰曾發生于此,現在的楊崗村、茹崗村、暢崗村原名為古龍崗、古鳳崗和古龜崗,縣志上稱“三崗”,相傳是武王伐紂兵臨牧野時駐扎的村落。
清乾隆《新鄉縣志》記載:“三崗在縣北三里許,龍崗、鳳崗、龜崗,東西迤延數里。鳳崗,相傳為太公鷹揚之所,周武王拜呂望為尚父即此地,今太公廟存。”[34]“太公廟在鳳崗。宋紹圣、元貞間重修,國朝康熙知縣李登瀛修復之,置祀田,后裔春秋奉祭。”[35]
清代亦有碑記,記述“鳳崗之上,太公廟在焉,其村編戶多呂姓”,太公廟“歷宋元迄今”。
民國年間《新鄉縣續志》記載:“太公廟在鳳崗,載舊志,今存。”[36]
近年來,對新鄉太公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現由大殿、配殿、戲樓、鐘樓、鼓樓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