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牧野名勝
  • 聶好春
  • 1260字
  • 2021-09-30 12:10:02

第九節 大覺寺(延津縣)

大覺寺,古稱“上乘寺”,始建于唐天寶年間(724—755)。明洪武年間置僧會司,宣德元年(1426)僧定元重修。因舊址重建,大殿內供奉如來,如來以宏慈大愿,攝愛眾生,以己之大覺,歸眾生正覺,故該寺以“大覺”名之。

明嘉靖《延津縣志》記載:大覺寺在“縣治西北,唐建。國朝洪武中置僧會司,宣德元年僧定元重修古塔一座。趙子昂(孟頫)《長明燈記》一通。僧固建寺,同名”[26]

明代邑人李戴在《鼎建大覺寺白衣觀音閣記》中說:“吾延城中有大覺寺,古剎勝也,居邑之西北隅。”[27]

明代延津人屈可伸曾撰《重修大覺寺記》:“延于古今為戰地兵燹之所……而(大覺)寺顧巍然獨存,趙松雪(孟頫)所為書《長明燈記》其石至今猶雄龐敦固,如虎豹虬,摶立于山門之間。”[28]

圖2-2 延津大覺寺及萬壽塔(2014年8月20日)

在今大覺寺正殿前有一石碑,此碑立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禮部聽選監生王秉撰文。該碑位于大殿之前側,與趙孟頫《長明燈記》分立神道兩旁。碑面剝蝕嚴重,已難辨識,幸而博物館藏有拓片,故能抄錄而明晰之:

延津邑治西北一里許,有寺曰“大覺”,即古之“上乘寺”也。蓋肇于唐之天寶間,越五代,歷宋元。

記載了大覺寺在明代從宣德己酉年(1429)到成化二十二年(1486)的重修過程,時間跨度50余年。

明清以來,大覺寺曾多次修葺。現存寺院南北長81米,東西寬49米,總面積4000平方米,建筑主要有萬壽塔、大雄殿、魯葛祠、廂房等以及較多的碑刻題記,碑刻中以趙孟頫書《長明燈記》碑最為著名。

萬壽塔為一座六角七層的古塔,始建于唐天寶年間,毀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又二年(1551),知縣李元春勸令士民重修,修了兩層因財力不足而停工。隆慶三年(1569),知縣陳彝募捐續修,又未完成。至萬歷十一年(1583),知縣郝亦立再次施材續建,因郝奔喪,又未完成。直至萬歷十三年(1585),才有知縣張光宇捐俸銀命匠合頂,并鑄千余斤重的銅寶瓶(塔葫蘆)置于塔頂,至此才算竣工。重修該塔自破土到完成,共經歷了3代皇帝、15任知縣,歷時36年。“萬壽浮屠”是明代延津“十六景”之一。

大覺寺有白衣觀音閣。李戴《鼎建大覺寺白衣觀音閣記》中記載:“吾延城中有大覺寺,古剎勝概也。居邑之西北隅,人皆曰西北乾方,一邑之壽山也,其形勢宜高,謀建樓閣于寺后,塑白衣大士像。”“越三載厥工告成,予往觀之,登樓禮大士,憑欄眺望,一邑宇舍盡在目中,因嘆曰:‘危哉閣乎,居然大觀也。’”此閣的創建,可以“壯一邑之形勝”。[29]“妙高樓閣”是明代延津“十六景”之一。

大覺寺《長明燈記》碑,系元延祐七年(1320)雕制,由元代國史編修官揭傒斯撰文,大書法家趙孟頫書丹。長明燈,又名“續明燈”,或“無盡燈”,即佛前日夜常明的燈。《長明燈記》碑主要介紹泰安王子野仙帖穆爾“割田千五百畝,入汴梁延津上乘寺,為長明燈資”之事。康熙《開封府志》云:“長明燈其義甚深,微妙其功絕不可稱量。”[30]

大覺寺有魯葛祠(門頭懸一小牌“財神殿”),原叫魯班殿,建于明成化辛丑年(1471)間,三楹,殿內供奉魯班、葛洪、比干三尊塑像。

大覺寺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盐亭县| 巴楚县| 华安县| 邵武市| 秦安县| 紫金县| 青岛市| 宜兴市| 蒙阴县| 翁牛特旗| 舒城县| 磐石市| 周至县| 分宜县| 洮南市| 普格县| 新巴尔虎左旗| 孝昌县| 阳曲县| 荆州市| 牙克石市| 沅陵县| 漳浦县| 邹平县| 神木县| 霍林郭勒市| 咸阳市| 合水县| 正蓝旗| 长泰县| 阳新县| 贵定县| 康平县| 邯郸县| 清原| 宾阳县| 沙雅县| 时尚| 磐石市|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