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關帝廟(紅旗區)
關帝廟位于新鄉城里十字東大街北側,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明萬歷、崇禎,清康熙、乾隆年間相繼重修。
乾隆《新鄉縣志》記載:“關帝廟在東門內,正殿五楹,拜殿三楹,舞樓三楹,東西并有耳門。元至正間建,萬歷崇正間先后重修。”康熙三年(1664)建春秋閣,有香火地一頃七畝,位于王村。[22]
關帝廟,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
關羽(161—220),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河東郡解縣人(今山西運城),雅號“美髯公”。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于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關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
但是,關羽犧牲初年,人們對他的態度是相當淡,以至在他去世40年后的景耀三年(260),才被劉禪追謚為“壯繆侯”。
乾隆《新鄉縣志》記載:在募修關帝廟春秋閣時,說“吾邑舊有漢前將軍關壯繆侯廟”[23]。
1915年,為提倡忠武壯烈精神,將關羽與岳飛合祀,關帝廟又名“關岳祠”。正殿供關云長和岳飛神位,兩旁分列漢代至明清時期安邦定國的著名將領24位。東列:張飛、王濬、韓擒虎、李靖、蘇定方、郭子儀、曹彬、韓世忠、旭烈兀、徐達、馬勝、戚繼光;西列:趙云、謝玄、賀若弼、尉遲敬德、李光弼、王彥章、狄青、劉錡、郭塏、常遇春、藍玉、周玉吉。均木主,紅底金字,祭日歲以春秋分后第一戊日,祭品用太牢,禮節與丁祭同。[24]丁祭又稱“祭丁”,為祭孔之禮。清順治二年(1645)定制,每年春、秋二祭,均在仲月上丁,故稱“丁祭”。
關帝廟坐北朝南,廟內現存建筑有戲樓、拜殿、正殿3座,計13間,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戲樓面闊3間,10.8米,進深7米。重檐歇山頂,頂覆蓋灰色小布瓦和藍色琉璃瓦,戲樓中間正下方辟為山門,兩側還各造有耳房若干間。拜殿面闊5間15米,進深6.6米,懸山卷棚頂,上覆灰色筒、板瓦。正殿面闊5間15米,進深7.5米,單檐歇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
關帝廟院內存有《重修關帝廟碑記》,明崇禎七年(1634)立。現碑已斷成兩截,下截字跡已毀,上截字大半可辨。文中記有李自成農民軍在新鄉活動情況。[25]
新鄉關帝廟大部分木構件仍保持元代建筑風格,三座主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貌,是新鄉市現存最早的一組古建筑群,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