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香泉寺(衛輝市)
香泉寺在衛輝市西北霖落山上,明萬歷《衛輝府志》記載:
霖落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近郡諸山,獨此最稱幽勝。重巒疊巘,瑰特千狀。古木奇石,森立四圍,中有香泉寺。[7]
香泉寺始建于北齊天保七年(556),在戰國時期魏安釐王行宮舊址上所建。元代詩人王惲有詩云:
東山削出翠芙蓉,西壑谽谺貯雪風。人說魏王曾避暑,殿基猶是舊離宮。[8]
隋大業五年(609)重修,唐、宋、金、元、清歷朝均有石刻、雕像。它雖沒有嵩山少林寺那樣遠近聞名,但是它在豫北地區卻大有名氣,素有“豫北第一古剎”之稱。香泉寺石窟于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圖2-1 作者帶領學生考察香泉寺(2014年8月22日)
香泉寺依山勢分建為東、西兩個寺院。兩寺之間被一條劈山救母溝劃開,隔溪相望,別有洞天。東邊有唐開元年間雕刻的千佛洞石窟,是唐代佛教石刻藝術的優秀代表作品,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千佛洞旁有一眼泉水和水池,池中泉水甘涼清香,旁邊石壁上雕刻著“香泉”兩個大字,上有篆書“潞國親筆”,可以印證是明代駐藩衛輝的潞王的墨跡。旁有吳道子麻姑觀音畫像碑,栩栩如生。依山路上行,有臥羊石,為香泉寺八景之一。山路盡頭有一處自然山洞名為洗心洞。這里曾是印度高僧那連提黎耶舍在6世紀中葉創建的我國有史可查的第一座麻風病院——癘人坊的遺存,這里是我國佛教史上的第一個慈善醫療機構,素有佛教“小西天”之稱。
香泉寺西部是寺院的主體,根據明重修香泉寺記碑上的描述,原有山門、鐘鼓樓、尊勝佛塔(又名安禪師塔、千佛塔)、稠禪師殿及配殿、稠禪師石塔、玉皇殿、古佛殿、地藏菩薩殿等。經過上百年的破壞,特別在抗日戰爭期間的破壞,已面目全非。現存的稠禪師殿僅為蓮花柱遺跡。
稠禪師是名聞天下的嵩山少林寺的第二代住持,也是少林武術的開創者,他在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離開少林寺,在巡游講學途中來到霖落山,見此地景美水甘,就選定為建道場和自身圓寂的福地。據此算來,稠禪師在此居住了25年。其間一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需要有識之士挖掘整理。[9]
寺后為霖落山,山上有眺月臺、獅子崖巖、舍身崖等景觀。登頂望遠,空曠無際,使人塵念俱寂,猶如置身仙境。
“香泉水響”為衛輝八景之一。另有“香泉八景”,分別是:佛洞煙霞、古塔凌云、涼臺玩月、澗水濤聲、竿山疊翠、乳巖寒流、香泉甘洌、爐山夕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