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日本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史
- 徐志民
- 4714字
- 2021-10-15 20:28:39
前言
從1847年容閎、黃勝、黃寬三人留學美國,拉開了近代中國人出國留學的序幕,到1872年清政府選派幼童留美,標志著近代中國官派留學開始。此后至今,隨著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中國人的出國留學運動在不同歷史時期各具特色。如,甲午慘敗的結局促使清末留日運動的興起,民國初期的歐戰環境催生了著名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十月革命的勝利引起無數探究救國救民真理的熱血青年的留蘇熱潮,美國率先退還庚子賠款和資助留學的示范效應,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近代中國留美運動的持續不斷。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冷戰格局的國際環境,被迫中斷向美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派遣留學生,轉向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派遣留學生。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留學運動蓬勃發展。從1978年至2018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計585.71萬名,其中僅2018年度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就達66.21萬名。[1]可見,當代中國留學生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影響之巨,已成為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為一名真正“跨世紀”的大學生,作為在改革開放時期成長的青年學生,渴望對世界知識的了解,羨慕那些出國留學的同學和到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在當代中國留學運動的時代背景下對留學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不過,當時懵懵懂懂,只是搜尋和查閱與留學相關的圖書,并無特定目標或長遠打算。2001年本科畢業之際,即將追隨黃尊嚴先生攻讀碩士學位之時,才在先生的指導下逐漸將目標鎖定為清末山東留日學生與近代山東的政治變革研究。[2]之所以選定這個題目,還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我的碩士專業是世界史,研究方向是東亞國際關系史,而留日學生不僅是近代中日關系劇變的產物,且反過來又深刻影響著中日關系的發展變化。通過留日學生研究,既可以管窺西力東漸背景下的中日關系變化和各自應對,又可以探索歷史深處的中日文化教育交流的微妙細節。二是近代中國留日學生人數多、規模大、影響至巨,涌現出陳獨秀、李大釗、周恩來、蔣介石、閻錫山、孫傳芳、魯迅、郭沫若等影響中國歷史和中日關系的一批重要人物,探尋他們的留日生活與人生之路的選擇,也是我當時的學術理想。三是身處山東的地理之便和資料優勢,使我暫時側重于研究清末山東留日學生,以及他們回國后對推動山東政治現代化所發揮的積極影響與作用。
原本希望就清末山東留日學生與近代山東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等方面的現代化繼續做下去,但2004年到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又發生了變化。博士生導師王新生先生雖對我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基本查閱了國內有關留日學生研究成果的努力予以肯定,認為對進一步開展留日學生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指出到首都后要有更宏大的學術視野,關注更加宏觀的學術問題,強調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可以從山東一地走向全國。在王先生指導、支持和幫助下,經過艱辛的中日相關學術史梳理,發現留日學生研究的既有成果,往往側重于介紹留日學生的選拔、人數、經費、專業、管理等,分析留日熱潮興起原因,考察留日學生與日本學校、日本社會的關系,評述他們回國后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影響與貢獻,相對忽視作為留學生接受國日本的應對及政策,某種程度上屬于“出國史”或“回國史”,而非真正意義的“留學史”。[3]日本政府面對蜂擁而至的中國留日學生,是如何接受、教育、管理他們的,特別是面對留日運動的起起落落和中日關系變化,為何又是如何調整其中國留日學生政策,以及這些政策變化怎樣反作用于留日學生與中日關系?
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初步選定近代日本對中國留日學生政策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并獲得王新生先生的肯定和支持。不過,我當時僅僅從實藤惠秀的《中國人留學日本史》找到1901年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外國委托生規程”,以及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頒布的中國留日學生“取締規則”[4],雖然從一些留日學生研究成果中隱隱約約感到日本對中國留日學生政策的存在[5],但因為沒有見到太多的政策條文,以致于懷疑日本是否真正存在對中國留日學生的系統性政策,或者所謂“日本對中國留日學生政策”只是我的主觀臆想。因而,只能“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了。就這些問題,我曾請教沈仁安先生、宋成有先生、湯重南先生、王曉秋先生等,獲得各位老師的解惑、授業,建議盡快搜集日本對中國留日學生政策的規定條文或相關資料。2006年,有幸與王新生先生同赴日本東京大學交流學習,在先生耳提面命之下,白天或跟隨日本的指導教官三谷博先生上課,或到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等處搜集資料,或拜訪日本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如,曾受到王新生先生的同學、著名的留日學生研究專家周一川先生的款待和指點。某日,我與王新生先生在東京站巧遇川島真先生,經后者介紹參加了大里浩秋先生、孫安石先生主持的中國留日學生史研究會的一次活動,不僅結識了更多的留日學生研究專家,而且關于日本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研究獲得一些資料線索與啟發。
在王新生先生的督促指導和日本專家學者的幫助支持下,竟在東京初步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近代日本政府對中國留日學生政策研究(1896—1931)》的初稿,并于2007年7月順利獲得博士學位。此后,無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跟隨步平先生從事博士后研究,還是博士后出站留所工作后,作為中央第五批援藏干部進藏工作,以及完成援藏任務返回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至今,均利用余暇集中研究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8月抗戰勝利這一戰時環境下的日本對中國留日學生政策,目的就是與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融會貫通,系統探究近代日本對中國留日學生政策的變化、特點、影響、本質和規律,從而為深刻理解近代中日關系之眾所周知的結局,提供一個中日留學教育交流的微觀透視的學術視角。近代日本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史已經證明,留學教育必須符合留學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本規律,必須符合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的根本目的,特別是在民族國家時代,任何包藏政治陰謀,幻想通過留學教育僅僅培養“親善分子”或服務于侵略擴張政策的需要,必將適得其反、事與愿違。
本書只是選取博士學位論文的部分內容,結合近年關于留日學生政策問題的研究與思考,按照歷史發展順序,經修改融合而成。全書除前言和結語外,共分八章。第一章是明治維新對中國人赴日留學的示范效應、提供的客觀條件,以及日本大亞洲主義者的“歡迎”,為中國留日運動興起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第二章是明治末期(1896—1911)日本對中國留日學生接受、教育、管理政策的初步建立。第三章是大正初期(1912—1917)日本對中國留日學生在放任自流與優待主義之間徘徊,也是這個轉折年代日本準備改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的量變積累。第四章是大正中后期(1918—1926)日本改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的措施、原因、效果、特點的評述。第五章是昭和初年(1927—1931.9)中日圍繞留日學生的補給制度、入學方案、留日軍事學生招收問題的交涉。第六章是局部抗戰時期(1931.9—1937.7)日本對中國留日學生的挽留、接受、戒備、強化調查與監控的政策。第七章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時期(1937.7—1945.8)通過接受偽政權留日學生,進行洗腦教育和歸國安置,妄圖使之服務于日本侵略戰爭政策。第八章是考察戰時日本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對在日中國留學生的學習、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的影響,以及對他們戰后工作和個人生活的長遠影響,思考國策與留學交織的歷史鏡鑒。
新時代的中國既是留學生派遣大國,也是留學生接受大國[6],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留學教育為紐帶的中外交流更加頻繁,中國日益成為世界各種優秀文明交流互鑒、包容發展的重要平臺。本書在學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7],將近代日本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史置于中日關系史、中外文明交流史和世界近現代史之中進行批判分析,重在探討近代日本向大陸侵略擴張之國策與對中國留日學生政策之間的關系,總結其歷史教訓,分析其對留日學生、中日關系、文明傳播交流的深刻影響,并在古今中外的留學生政策對比中汲取歷史智慧,為世界各國蓬勃發展的留學運動與新時代中國的留學工作、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一些歷史思考與啟示。
[1] 參見丁雅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達66.21萬人 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為51.94萬人》,《人民日報》2019年4月2日第6版。
[2] 參見徐志民《清末山東留日學生與近代山東的政治變革》,碩士學位論文,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3] 參見章開沅、余子俠主編《中國人留學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頁;徐志民《留日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述評》,《史學理論研究》2019年第3期。
[4] 參見実藤恵秀『中國人日本留學史』、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81年、增補版、186—187、461—463頁。
[5] 參見石錦《中國現代化運動與清末留日學生》,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8年版;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李喜所《近代中國的留學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王奇生《留學與救國——抗戰時期海外學生群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程麻《魯迅留學日本史》,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鐘少華《早年留日者談日本》,山東畫報出版社1996年版;沈殿成主編《中國人留學日本百年史(1896—1996)》(上、下冊),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靳明全《攻玉論:關于20世紀初期中國軍界留日生的研究》,重慶出版社2001年版;尚小明《留日學生與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等。
[6] 據統計,2018年中國接收“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萬名留學生,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研修、培訓,中國繼續保持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地位。”其中,“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來華留學生人數總計26.06萬名,占總人數的52.95%,反映了中國留學教育越來越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參見趙婀娜《打造“留學中國”品牌——中國成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人民日報》2019年6月4日第2版。
[7] 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的成果豐碩,故論文從略,2005年以來的中文代表性專著有,孔凡嶺:《近代中國留學史稿》,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謝長法:《中國留學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李喜所主編:《中國留學通史》,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周棉等:《中國留學生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元青等:《留學生與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以20世紀上半期為中心的考察》,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劉振生:《近代東北人留學日本史》,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等。日文代表性專著有,松本亀次郎『中華留學生教育小史』、東京、東亜書房、1931年;実藤恵秀『中國人日本留學史』、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60年;小島淑男『留日學生の辛亥革命』、東京、青木書店、1989年;大里浩秋、孫安石『中國人日本留學史研究の現段階』、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02年;河路由佳、淵野雄二郎、野本京子『戦時體制下の農業教育と中國人留學生:1935—1944年の東京高等農林學校』、東京、農林
計協會、2003年;阿部洋『「対支文
事業」の研究——戦前期日中教育文
交流の展開と挫折』、東京、汲古書院、2004年;大里浩秋、孫安石
『留學生派遣から見た近代日中関係史』、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09年;
旭峰『大正期臺灣人の「日本留學」研究』、東京、龍渓書舎、2012年;大里浩秋、孫安石
『近現代中國人日本留學生の諸相:「管理」と「交流」を中心に』、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15年;浜口裕子『満洲國留日學生の日中関係史——満洲事変·日中戦爭から戦後民間外交へ』、東京、勁草書房、2015年;見城悌治『留學生は近代日本で何を學んでのか——醫薬·園蕓·デザイン·師範』、東京、日本
済評論社、2018年;高田幸男『戦前期アジア留學生と明治大學』、東京、東方書店、2019年;孫安石、大里浩秋
『中國人留學生と「國家」「愛國」「近代」』、東京、東方書店、2019年;周一川『近代中國人日本留學の社會史——昭和前期を中心』、東京、東信堂、202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