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儀德育論
- 王賀蘭
- 8567字
- 2021-10-15 20:14:16
二 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內研究綜述
1.歷史上的研究概況
縱觀整個中華文明史,以儒家禮學為代表的禮儀文化和禮儀德育研究貫穿中華文明發展的全過程,并與政權建設、教化民眾、修身治家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呈現出盛世則禮儀興、亂世則禮儀衰的特點,禮儀和禮儀德育在我國古代社會堪稱社會發展的一種風向標。
(1)與政權建設緊密結合,是我國傳統禮學和禮儀德育研究的重要特征
禮儀和禮儀德育在我國古代一直是政權建設、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早在先秦時期,禮學和禮儀德育思想就已成為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開啟了禮學和禮儀德育研究的先河。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我國奴隸制走向衰退,常被稱為“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盛贊西周文化,崇尚傳統禮制——“周禮”,闡述了“禮”與“禮儀”“禮”與“仁”的關系,構建了“仁”“禮”統一的社會倫理模式。孔子認為,禮是治國安邦的基礎,《論語》中有“不學禮,無以立”[18],“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19]等說法。他以“存亡繼絕”為己任,建立了以“德政”“禮治”為核心內容,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20]為主要方法、途徑,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1]為宗旨的思想道德教育學說體系,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先秦儒學將孔子的禮學和禮儀德育思想不斷系統化。戰國時期的孟子有自己獨特的建樹。孟子以“性善論”和“民本論”為理論基礎,主張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尤其強調以禮儀為手段加強人格塑造,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2]。先秦時期的儒學以荀子的禮學思想最為完善。荀子把“禮”作為道德規范體系和政治倫理思想的核心,闡述了“禮”的起源和作用,提出了一個關于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道德的理論體系——“禮論”。《荀子·修身》提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23],成為世代流傳的千古佳句。荀子主張人性惡,強調以禮矯性,認為圣王制定禮義法度的目的就是引導惡的人性轉化為仁義道德。在以禮勸善的同時,他還引法入禮,提出以刑罰來補充、完善禮之不足。可見,禮學和禮儀德育思想作為先秦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服務于政權建設為鮮明特征的多層面、全方位的思想體系。
先秦儒家之后,我國歷代學者從經學的角度把古代禮儀當作一種“金科玉律”,反復進行傳、注、箋、疏,并將《四書》《五經》等研究成果直接轉化為教育內容,使得禮儀和禮儀德育作為國家治理手段的功能日益強大并世代綿延、長盛不衰。
(2)以禮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古代教育是現代禮儀德育的雛形,也是我國傳統教育的重要特征
我國古代教育是在先秦儒家禮學和禮儀德育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圣先師”[24]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他率先廣招平民學生,并整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作為教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內容,確立了中國古代教育的基本格調。兩漢時期,政府通過學校推行禮制,太學是傳授禮學的最主要途徑,從中央到地方分別設立太學、縣學、鄉學,以仁義來教化人民,以禮來節制人民,成就了美好的公序良俗和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正如董仲舒在其《天人三策》中所稱:“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教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25]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良策,專設五經博士官負責經學傳授。正是在這種太學傳授體系的作用下,禮學得以按照自身的規律演化并日益系統化,形成了《周禮》《儀禮》和《禮記》,后人將其并稱“三禮”,成為我國禮儀研究的最早成果,也將我國禮儀文化建設和禮儀德育實踐推到了一個新高點。
(3)歷朝歷代的“制禮作樂”為禮儀德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內容,并推動禮儀文化和禮儀德育在時代更迭中不斷演進
由于禮儀在社會治理、教化民眾方面的獨特功能,歷代統治者常常通過“制禮作樂”、振興禮樂文化來達到序尊卑、和諧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為禮儀德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內容。尤其在唐宋時期,伴隨我國封建經濟不斷壯大和社會文化繁榮發展,我國禮儀文化日益發達,禮儀制度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定《五禮》(后世稱為《貞觀禮》),唐高宗時期修《新禮》(后世稱為《顯慶禮》),唐玄宗開元盛世時期纂修《大唐開元禮》,一步一步把我國的禮學研究和封建禮制推向巔峰;唐末杜佑撰寫的《通典》中有《禮典》一百卷,堪稱儀制研究的一個里程碑。北宋時期的李覯把“禮”擴展到包括行政、法律、藝術、道德及生活方式等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所有方面,發展了自“荀子”以來的儒家“禮論”,完成了《禮論》《周禮致太平論》和《慶歷民言》等思想和學術代表作。同期,張載提出“知禮成性,變化氣質”的修養之道,使關于“禮”的學說更加完善,禮儀德育內容體系日益龐大。
元朝時期,由于統治者缺乏對儒家禮學的深入了解,我國禮學研究一度跌入低谷,直至清初的禮學復興運動才得以扭轉。即便如此,禮儀無論在朝堂還是在民間,也并未完全退位。明朝嘉靖皇帝即位之初,朝廷上發生了一場有關禮儀問題的爭論,史稱“大禮儀之爭”[26]。爭論圍繞著對嘉靖帝的生父的封號問題而展開,一方是以嘉靖帝為首的議禮派,另一方是以執政的大學士楊廷和為首的“護禮派”。由于“大禮儀之爭”是圍繞祖宗所創立的規章制度展開的,爭的是祖宗之法、朝廷大禮,且是歷史與現實的爭論,所以“大禮儀之爭”之后,人們更加普遍地關注與禮儀相關的典章制度的研究,關注時政問題,開啟了經世致用之風。
清王朝強化了封建專制統治,傳統禮儀再度被奉為金科玉律。禮學復興運動以萬斯大為代表,他將治禮作為終生追求,目的是通過習禮以明其義,正本清源,通過心性道德的修養以實現修齊治平,拯危致治。為此,他與清初儒家一起倡導復興禮學,對于振興禮學發揮了重要作用。到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禮儀研究趨于昌盛,涌現了一批禮經學的名家、名著,徐乾學及其《讀禮通考》、凌廷堪及其《禮經釋例》、胡培翚及其《禮儀正義》、黃以周及其《禮書通故》、孫詒讓及其《周禮正義》等,對于我國新時代禮儀文化和禮儀德育實踐與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4)官禮與民間禮儀隨著時代進步由對立逐漸走向融合,為我國古代禮學和禮儀德育研究與實踐增添活力
早期的中華禮儀是尊卑有序的主要表現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上層社會的特權和身份的象征。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曾經“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27],“制禮作樂”只服務于朝堂,而“下等的庶民”沒有實施禮的資格,為此不為其制定禮儀法條。但這并不意味著民間禮儀的缺失。中國自古就有重視家庭、家族的傳統,以血緣為基礎的家族、宗族關系在封建時代具有非常強的穩定性。為此,在國家禮儀制度、官方禮儀體系之外,家禮和民間禮俗研究自成相對獨立的體系,為我國古代禮學和禮儀德育研究增添活力。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盛行,佛教、道教異軍突起,儒家的傳統禮儀一度受到嚴重沖擊,這一背景恰恰為家庭教育以及家禮研究與實踐提供了更為充分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空間,使之得以迅速發展。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堪稱我國家禮的典范,對古今家訓產生了重要影響。
宋代,私家修禮之風興盛,民間禮俗的規范化研究蓬勃發展,并逐步與官禮相融合,進而形成通用禮。北宋末期編纂的國家禮典《政和五禮新儀》,首次單列“庶人之儀”作為獨立的類目,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局面。北宋司馬光所著《書儀》和南宋朱熹所著《家禮》,是我國古代家庭禮儀的兩部代表作;另外《鄉約》《鄉儀》等蒙學讀物也在此期間廣為流傳。
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朱熹所著《家禮》。朱熹作為宋代儒學的集大成者,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一生講學五十余年。他承襲孔孟儒家的教育方法,同時綜合了宋儒名家主張,所著《四書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歷代科舉考試的標準。他秉承《儀禮》及宋代官方禮書,中和民間與官方禮儀,刪繁就簡,完成《家禮》,具有“士庶”通用的特點,使禮儀與民眾更為貼近,更為實用和易于操作,更便于化民成俗、重整秩序。《朱子家禮·昏禮》于元世祖時期被國家禮典所采用,使得《朱子家禮》成為國家通用禮儀,大大促進了禮儀的推廣普及。《家禮》不但在明清時期傳遍全國,而且對我國周邊國家產生了一定影響。日本學者吾妻重二奉其為儒教的“新古典”,并置于與《儀禮》同樣重要的位置[28]。明代思想家丘濬以朱熹《家禮》為藍本,站在人類區別于禽獸、華夏民族區別于夷狄,建設太平盛世、和諧家庭的高度,根據時代變遷撰《文公家禮儀節》八卷,賦予朱熹《家禮》新的時代特征,成為家禮傳承的又一代表作。
綜上所述,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和禮儀德育一向被作為社會治理、教化民眾的有效手段,也是家庭建設、律己修身的重要舉措。沿襲數千年的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和禮儀德育思想,為新時代禮儀德育研究與實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當今研究綜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禮儀文化和禮儀德育研究可謂一波三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雖然歷經百年戰亂百廢待興,但禮儀文化研究與禮儀德育實踐卻并未被忽視。國家對政務禮儀特別是對國家公職人員的涉外禮儀及禮儀德育問題給予高度重視。中央人民政府專門成立了典禮局[29],負責制定我國建國初期的外交禮儀以及外國大使呈遞國書、國家慶典、授勛、國家領導人新年春節聚會活動、國家集會等方面的禮儀,同時負責接待外國元首來訪和我國主要領導人出訪歡送、迎接的禮儀等。筆者藏有一本珍貴的小冊子,是當時典禮局制定的《接待外賓須知》。《須知》分設10余章、30多節,包含禮貌、服裝、迎送、住所、飲食、拜會、茶會、舞會、游園會、酒會、宴會、晚會、參觀游覽、照相、拍電影人員應注意的事項、禮品等文字內容和十余幅布置設計圖。這些內容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和重大內政活動中所應遵守的最基本的禮儀規范,既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的國事禮儀專用教科書,又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禮儀典章制度建設的基礎。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將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視為“封資修”予以徹底鏟除,這對我國禮儀文化和禮儀德育研究與實踐堪稱毀滅性打擊,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逐步得以恢復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為禮儀文化和禮儀德育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近30年來出版相關書籍有數百部,論文數以千計。
(1)關于禮儀德育概念及其功能、定位問題的研究情況
雖然我國禮儀德育實踐探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迅速復興,禮儀文化建設和禮儀德育研究隨之不斷深入,尤其近十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呈幾何級數增長,但絕大多數屬于教學實踐成果,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占比明顯偏小。至今未見對禮儀德育概念的解析研究成果。
關于禮儀德育的功能、定位問題,柳斌認為“禮儀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規范,調節人際關系的一種規范,有禮儀規范,才能使社會生活井然有序”[30]。他主張加強德育要從文明禮貌做起,強調文明禮貌的優良傳統不能丟失,否則輕則會帶來社會秩序的混亂,重則會給國家、民族帶來災難和恥辱。這一論斷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針對性,隨后不僅促進了禮儀德育實踐,而且引出一大批相關論文論著。
在德育、倫理學領域以“禮儀課德育功能”或“禮儀活動德育功能”為題進行禮儀德育功能研究,始于2004年蔣璟萍發表《高校禮儀課德育功能簡論》,該文闡明高校開設禮儀課程是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在著力培養大學生的服務意識、和諧精神、謙遜態度和嚴謹習慣的同時,還要注意把禮儀教育與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紀律觀的教育結合起來,充分展示其德育功能。其后,佟麗華(2005)、杜鵑(2012)、王迎新(2014)、邢雪平(2018)等人也陸續產出一些相關成果,但這樣的專題研究成果數量相對不足,在系統性方面也存在明顯欠缺。
關于禮儀德育功能研究的有些成果散見于非專題研究之中。鄧劍華、陳萬陽于2009年發表《德育視域下的禮儀教育》,認為禮儀教育具有引德、顯德、保德的德育功能。張小平、李作南、李仁孝、李樹青、薛德合、付紅梅、康琳、郝德軍、李衡眉等人從傳統倫理道德的角度研究禮儀和禮儀教育,均在一定程度上探討了禮儀課的德育功能。
在有關禮儀的論著中,僅有少數學者利用一章或一節的篇幅分析禮儀與道德的關系。如陳戍國的六卷《中國禮制史》(1998—2002),顧希佳的《禮儀與中國文化》(2001),鄒昌林的《中國禮文化》(2000),葛晨虹(2001)、劉青(2009)先后所做的《中國禮儀文化》等。易銀珍、蔣璟萍等人的研究較為深入,二人于2006合著出版《女性倫理與禮儀文化》,系統研究女性禮儀的道德本質、道德功能和道德特征以及女性倫理的禮儀要素和禮儀要求,從而概括女性禮儀的倫理道德內涵和女性倫理的禮儀文化內涵,揭示女性倫理與禮儀文化有機結合的客觀機理和發展趨勢。從禮儀與道德關系研究的角度看,此書不失為一部具有突出創新意義的佳作,但僅論及禮儀與道德的關系而沒有研究禮儀德育問題。
關于禮儀德育定位問題的研究,筆者于2008年發表了《禮儀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合理定位》一文,闡明社會主義新時期大力加強中小學禮儀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強調深入開展中小學生禮儀教育,是傳承中華美德、弘揚先進文化的需要,是青少年一代不斷完善自我、成人成才的內在需求,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要求,也是提高國民道德素質、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提出禮儀教育應成為中小學德育的載體和有效途徑,成為中小學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成為基礎教育三級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對中小學禮儀教育的定位問題有所突破,但限于彼時的認識局限性,未能明確使用禮儀德育概念。尤文靜(2016)、殷姿(2016)、武少玲(2015)、李云燕(2014)、吳蘊慧(2013)、王蘇遼(2009)等人從不同的切入點也做了關于禮儀課程、禮儀教育的定位研究,但均未及應有的深度和系統性。
(2)關于禮儀德育的目標、內容、運行機理問題的研究情況
關于禮儀德育目標的研究目前仍散見于相關研究之中。蔣璟萍(2008)研究了成人教育背景下學生禮儀素質培養目標,提出針對成人學生,禮儀素質培養目標是具有道德修養的和諧社會公民、具有高尚情操的大學生、具有職業道德的從業者[31]。楊愛琴(2012)認為大學生禮儀教育的目標是行為養成[32]。蔣含真(2014)從基本目標、核心目標、發展目標三個層次研究了高職院校禮儀文化育人目標體系,主張根據差異化教學理念,對禮儀文化育人目標進行合理定位[33]。薛新芝(2015)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遵循學前心理學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從終期目標、分類目標和具體年齡目標三個層次來界定幼兒文明禮儀教育目標體系[34]。林琳(2017)通過研究孔子的德育培養目標,提出培養初等教育專業教師禮儀素養的目標[35]。
關于禮儀德育內容的研究,我國近年出版的大量論文論著,多注重對禮儀知識的介紹和禮儀規范的傳授,重視具體禮儀規范的分析和講解。其中,影響較為廣泛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金正昆教授編著的實用禮儀系列教材,如《社交禮儀教程》《政務禮儀教程》《商務禮儀教程》《涉外禮儀教程》等,比較全面地介紹了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基本禮儀規范要求和技巧,宣傳普及禮儀知識,但對禮儀知識背后的思想性挖掘不夠。再有,許多教材編寫的框架是國際禮儀通則,介紹了大量的西方禮儀知識,但卻未能從理論上講清楚中國禮儀文化與西方禮儀文化的關系、傳統禮儀文化與現代禮儀文化的關系,這就往往容易對讀者形成誤導,即錯把禮儀與西方禮儀畫等號,忽視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在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意義和價值,舍本逐末。清華大學歷史學教授彭林以其豐厚的史學底蘊,潛心投入于禮儀文化教學與研究,對中華傳統禮文化進行現代闡釋,著有《中國古代禮儀文明》(2004)、《禮樂人生》(2006)、《中國禮儀要義》(2014)、《中華傳統禮儀概要》(2018)等。彭林教授作為史學家的探究大大加速了今人解讀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進程,卻在某種程度上鉗制了其探索禮儀德育理論的腳步,但這又為禮儀德育內容研究做了良好的鋪墊。
關于禮儀德育運行機理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學界已有少量關于其他教育領域、教育過程等運行機理的研究。翟中杰(2017)從運行環節、運行狀態和運行控制三方面著手,層層剖析了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動態運行機理[36]。吳愷(2017)提出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運行機理有微觀機理和宏觀機理,微觀機理包括環境熏陶機理、素質建構機理和動力激勵機理等;宏觀機理包括制度引導機理、競爭催動機理和評價反饋機理等[37]。武傳君等人(2007)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的運行機理進行分析,提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的矛盾機理和調節機理,并從價值取向、理想與現實的關系、關于規范觀念的矛盾三個方面解析了矛盾機理,從自我調節、社會調節兩個方面解析了調節機理[38]。以上,可以作為禮儀德育運行機理研究學習的借鑒。
(3)關于禮儀德育的實施途徑與策略問題的研究
近年來,關于禮儀德育的實施途徑與策略問題的研究并不少見,但研究的深度明顯不夠。從研究論文情況看,多數研究是介紹自身教育實踐過程中的若干做法,具有較強的隨筆或反思的痕跡,形式鮮活但理論色彩明顯不夠。其中,劉漢生(2008)的研究較為深入,從不斷革新德育的內容和形式的角度倡導開展禮儀教育,號召學校、社會和家庭在禮儀教育中應在各自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相互配合,使青少年德育提升一個新的水平[39]。目前已有數十篇碩士或教育碩士畢業論文關注禮儀德育問題,其中,李婷婷(2020)、文瓊(2018)、聶斌(2018)、楊芷茜(2017)、呂承燁(2015)、國金平(2012)等均在禮儀德育的實施途徑與策略研究方面有所創新。李中亮(2007)的碩士學位論文《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研究》,將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了儀式,探討了成人儀式教育活動的意義、內容、實踐以及效果提升等問題,不但為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的普及推廣、規范開展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建議,而且引發人們進一步思考作為禮儀德育重要內容的儀式教育的地位、作用等問題,對禮儀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馮艷(2019)從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視角,張琪如(2018)、張瑩(2019)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視角,李亞萍(2019)從組織認同視野,分別研究了通過儀式教育來改進和實施禮儀德育問題,也值得關注。
綜上,當今我國禮儀德育研究雖相關成果數量多,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偏少;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學校(幼兒、中小學、大學及各類職業技術院校)、家庭和社區禮儀教育方面。這為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借鑒,也為本書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國外研究綜述
1.歷史上的研究綜述
國外對禮儀和禮儀德育的研究也有較長的歷史。在《荷馬史詩》等文獻資料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的經典著述中,就已有大量關于禮儀的描寫或論述。文藝復興以后,西方禮儀研究迅速發展,有很多禮儀著作傳世。如16世紀意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編著的《朝臣》,被作為文藝復興時期青年的手冊,該書論述了從政的成功之道和禮儀規范及其重要性,不僅是一部文學經典著作,也是當時最著名的禮儀著作;尼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撰寫的《禮貌》,著重論述了個人禮儀和進餐禮儀等,提醒人們講究道德、清潔衛生和外表美;生活在此期的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禮節和儀容》中不僅談到儀容的重要性,并且告訴人們講究禮節要注意分寸。雖然研究成果數量不在少數,但這些研究大都是從民族傳統文化、宗教禮儀和社交禮節等角度展開的,基本沒有涉及禮儀德育的理論問題。
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西方禮儀文化和禮儀德育研究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編撰了《青年行為手冊》;英國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于1693年寫作了《教育漫話》;1716年漢堡出版緬南杰斯的著作《論接待權貴和女士的禮儀——兼論女士如何對異性保持雍容態度》;英國外交家查斯特菲爾德勛爵寫給兒子的84封信(被稱為《教子書》)等。其中,《教育漫話》系統地、深入地論述了禮儀的地位、作用以及禮儀教育的意義和方法,不但在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至今對包括禮儀德育在內的學校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當今研究綜述
西方現代學者編纂、出版了大量的禮儀書籍,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法國讓·賽爾的《西方禮節與習俗》、英國學者埃爾西·伯奇·唐納的《現代西方禮儀》、德國卡爾·斯莫卡爾若的《請注意您的風度》、美國伊麗莎白·波斯特的《西方禮儀集萃》、美國教育家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叢書》等。這些書籍對我國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其發揮作用的著力點多為禮儀的具體內容和形式,而不是禮儀德育的思路與方法等方面的問題。
近年來,國外開始出現“禮儀與品格”(Etiquette and Character)、“禮儀與倫理”(Ethics and Etiquette)、“禮儀與道德”(Morality and Etiquette)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強調道德是禮儀的倫理基礎,禮儀是道德的起點和表現形式。法國當代哲學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在其《小愛大德》一書中,比較了禮儀與道德的關系,強調禮儀是道德的開始和源泉。西方的社群主義也做過一些探討,主張重視約束社會群體的傳統規范。新加坡將“禮”列入“八德目”作為“治國之綱”,認為“禮”的形式可以隨時代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禮儀德育不應局限于禮儀的具體形式,更需繼承的是“禮”的精神。但從總體上看,無論是歷史還是當前,國外對禮儀德育理論問題的系統研究也比較薄弱,在深度、廣度上都很不夠。
總之,無論是我國還是國外對禮儀德育的研究狀況,與我國迅速發展的禮儀德育實踐相比,不但相對滯后,而且依然停留在初步的、淺表的層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