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內容、目標、思路及創新
(一)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研究目標
本書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較系統、全面地分析總結禮儀德育的理論與實踐,初步形成禮儀德育的理論框架,為切實加強禮儀德育實踐提供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理論指導。
2.研究內容
一是對禮儀、禮儀素質、禮儀德育等相關概念進行界定;二是分析反思新時代的禮儀德育現狀,把握禮儀德育實踐發展脈絡,梳理禮儀德育缺位缺失的具體表現并反思原因,找到制約禮儀德育實踐的關鍵問題,并作為改進實踐、發展理論的突破口;三是對我國傳統的禮儀德育以及其他國家、地區的禮儀德育經驗進行整理,為新時代禮儀德育的建構提供歷史經驗與現實借鑒;四是論證禮儀德育的功能與定位,建構新時代禮儀德育的價值基礎;五是探討禮儀德育的目標、內容與運行機理,把握新時代禮儀德育的發展方向和運行規律;六是分析新時代禮儀德育的實施途徑與策略及評價,從教育主體和途徑角度整合禮儀德育資源,以便形成促進禮儀德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合力。
3.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是界定禮儀素質的概念并進行結構分析;二是界定禮儀德育的概念并揭示禮儀德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三是準確把握當前我國禮儀德育現狀,對實踐進行反思并找到改進實踐、發展理論的突破口;四是確定禮儀德育的合理定位;五是明晰禮儀德育的目標并初步提出新時代禮儀德育的目標體系;六是解析禮儀德育的運行機理以把握禮儀德育的運行規律。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在界定概念和明確研究范圍的基礎上,堅持從實踐出發,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形成新時代禮儀德育的基本理論框架。具體思路如下:通過分析反思當前我國禮儀德育現狀,認識深入開展禮儀德育的必要性、緊迫性,確立建構新時代禮儀德育的現實基礎;通過梳理、借鑒古今中外禮儀德育的成功經驗,確立建構新時代禮儀德育的實踐基礎;通過分析禮儀德育的功能及其心理機制,確立建構新時代禮儀德育的價值基礎和心理機制。基于建構新時代禮儀德育的現實基礎、實踐基礎、價值基礎和心理機制,在教育大系統中找到禮儀德育的合理位置。在此基礎上,明確新時代禮儀德育的目標和內容,以保證新時代禮儀德育發展的正確方向;探尋禮儀德育的實施途徑與策略,為新時代禮儀德育提供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和操作模式。
2.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
這里的調研有兩種,一是理論調研,查閱有關理論文獻或通過文獻途徑調查現狀;二是實踐現狀調研,調研方式主要有訪談、座談和咨詢等。根據研究對象以及目的,在研究的各個階段,分別運用了上述方法,為本研究的真實有效提供了保障。
(2)經驗總結法
當前,由于我國禮儀德育的理論發展滯后于實踐,還處于初級階段。所以,進一步完善禮儀德育理論需要從大量的實際工作中加以總結和提煉。
(3)歷史分析法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本研究對歷史上已有的相關思想進行梳理,以期繼承和發展前人的成果,避免或少走彎路。
(4)比較分析法
運用古今中外的資料,比較分析古今中外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禮儀德育的異同,提出新時代禮儀德育的繼承和借鑒問題。
(5)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的過程包括文獻的收集、鑒別與整合三個環節。所收集的文獻資料主要包括:專著、教科書、期刊、有關政策性文件和各類工具書籍以及網絡資料等。
(三)研究的創新點
本書對新時代禮儀德育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初步提出相對完整的禮儀德育理論框架,具有創新性。創新點主要包括:
第一,界定禮儀素質的概念并對禮儀素質的結構進行分析。
第二,界定禮儀德育的概念,初步闡明禮儀德育與德育的關系。
第三,全面闡述禮儀德育的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對禮儀德育進行合理定位。
第四,解析禮儀德育的運行機理并闡明禮儀德育運行規律。
第五,分別提出了大中小學教育階段禮儀德育的目標,初步形成了禮儀德育的目標體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載中國法制出版社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第36頁。
[2] 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載中國法制出版社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第36頁。
[3] 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載中國法制出版社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第12頁。
[4] 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載中國法制出版社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第13頁。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文化部、衛生部、公安部關于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通知》,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81—85頁。
[6]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頁。
[7]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頁。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頁。
[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頁。
[10]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習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頁。
[11]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頁。
[1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范國歌奏唱禮儀的實施意見》,2014年12月12日,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799002.htm)。
[1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1月25日,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14]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2017年5月27日,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7-05/07/content_5191604.htm)。
[15] 教育部:《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2010年12月30日,教育部網站(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101/114631.html)。
[16] (戰國)管子:《管子·牧民第一》,載《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校點本,第1—2頁。
[17]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1月25日,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18] (春秋)孔子:《論語·季氏第十六》,載王國軒等譯《四書》,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84頁。
[19] (春秋)孔子:《論語·里仁第四》,載王國軒等譯《四書》,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4頁。
[20] (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第二》,載王國軒等譯《四書》,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6頁。
[21] (春秋)孔子:《論語·憲問第十四》,載王國軒等譯《四書》,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4頁。
[22] (戰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下》,載萬麗華、藍旭譯注《孟子》,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25頁。
[23] (戰國)荀子:《荀子·修身》,載孫安邦、馬銀華譯注《荀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頁。
[24] “至圣”一詞出自《禮記·中庸第三十一》,“先師”一詞出自《禮記·文王世子第八》。(西漢)戴圣編纂:《禮記》,胡平生、張萌譯注,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036、400頁。
[25] (西漢)董仲舒:《天人三策》,載陳蒲清校注《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岳麓書社1997年版,第308頁。
[26] 張曉松:《“大禮儀之爭”對明代史學的影響》,《漳州師院學報》1997年第1期。
[27] (西漢)戴圣編纂:《禮記·曲禮上》,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47頁。
[28] [日]吾妻重二著、吳震編:《朱熹〈家禮〉實證研究》,吳震、郭海良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
[29] 典禮局于1949年10月成立,1958年精簡機構時撤銷,其職能交由國管局交際處和外交部禮賓司。
[30] 柳斌:《三談關于素質教育的思考》,《人民教育》1996年第9期。
[31] 蔣璟萍、熊錦:《成教學生禮儀素質培養的目標內容及其實現途徑》,《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8年第8期。
[32] 楊愛琴:《以行為養成為目標的大學生禮儀教育》,《現代交際》2012年第5期。
[33] 蔣含真:《高職院校禮儀文化育人目標體系建構與實踐策略》,《職教論壇》2014年第17期。
[34] 薛新芝:《幼兒文明禮儀教育目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路徑》,《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35] 林琳:《淺談孔子德育培養目標對培育初等教育專業教師禮儀素養的啟示》,《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
[36] 翟中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導論》,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年版。
[37] 吳愷:《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運行機理》,《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7年第5期。
[38] 武傳君、楊江民、周文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運行機理分析》,《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39] 劉漢生:《當代社會青少年禮儀教育的缺失及重構》,《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