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禮儀素質
(一)禮儀素質的含義
所謂素質,是指人在生理、心理和行為等方面所具有的從事某種活動的基本條件和能力[26]。在素質教育理論中,人的素質就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夠對人的活動發生作用的穩定的基本品質[27]。
禮儀素質是人的素質的重要方面,是指人在禮儀方面所具有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
(二)禮儀素質的結構
如果說人的素質是一個有機的系統,那么,禮儀素質則是人的素質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禮儀素質系統既從屬于人的總的素質系統,具有人的素質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個性,擁有相對獨立的體系和結構。本章將人的禮儀素質理解為一個球形結構的有機體,并由外而內對其進行層層解剖,初步分析禮儀素質的結構。
1.禮儀素質的表層結構——禮儀行為
在禮儀素質的球型結構中,禮儀行為處于最表層,包括禮節、儀式、儀容儀表等外在的東西。禮儀行為就是人們按照一定的禮儀原則和禮儀規范,從本人意志出發自主選擇的行為,包括一般性的禮儀行為和禮儀習慣兩個層次。
(1)禮儀行為
禮儀行為包括個體禮儀行為、群體禮儀行為和社會禮儀行為三類。個體的禮儀行為,是指一個人在儀容、儀表、舉止、談吐、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具體表現,它是個人道德品質、文化背景、審美情趣等精神內涵的外在表現,可以整體表現一個人的禮儀素質,反映一個人的公共道德修養水平,同時也是其民族文化、民族傳統的重要表征。群體的禮儀行為,是指人們在群體交往活動中表示相互尊敬、親善、友好等的行為表現,如群體中的介紹、致意、稱謂等禮節,交際中的拜訪與接待、宴請等禮節。群體禮儀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體現一定群體的組織狀況和結合的緊密程度。社會禮儀行為是指一定社會的全體或絕大多數成員所共有的禮儀行為。社會禮儀行為的范疇非常廣泛,幾乎可以涵蓋社會交往中社會成員的一切禮節、儀式和活動。禮儀行為體現一定社會的禮儀素質和文明進步程度。
(2)禮儀習慣
與禮儀行為相比,禮儀習慣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自覺性、無條件性等特點。對于個體而言,外在的禮儀行為舉止往往取決于經長期過程所養成的禮儀習慣。禮儀之所以在人類世代延續的過程中扎根并發揮作用,就是由于人類形成了社會禮儀習慣。禮儀一旦成為習慣,就會成為一種自然的行為模式,形成頑強的思維和行為定式,凝結成人類傳統并長期沉淀下來,成為人們的行為方式和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可見,激發禮儀行為,培養良好的禮儀習慣,是禮儀德育的基礎性工作。
2.禮儀素質的中層結構——禮儀意識
禮儀意識處于禮儀素質的中層結構,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禮儀認知、禮儀情感、禮儀意志、禮儀信念和禮儀理論體系的總稱。其中最主要的是禮儀認知、禮儀情感和禮儀意志。
(1)禮儀認知
禮儀認知,是人們對禮儀知識的獲取和掌握。禮儀認知是培養、提高禮儀意識的起點,只有具有一定的禮儀認知,才能形成相應的禮儀情感和禮儀意志。
(2)禮儀情感
禮儀情感是指人們在禮儀認識和實踐過程中所伴隨發生的內心體驗,也就是依據一定的價值標準,對禮儀現象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理體驗。禮儀情感在禮儀認知的基礎上產生,又反作用于禮儀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禮儀認知的發展方向。一定的禮儀認知與相應的禮儀情感發生共鳴,就能激發動機,產生禮儀行為。
(3)禮儀意志
禮儀意志是將禮儀認知持久地運用到實踐、引起禮儀行為的一種能動力量。一般而言,在產生動機的前提下,通過發揮禮儀意志的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等作用,才有禮儀行為的實施與持續。
禮儀意識與禮儀行為密不可分。一個人選擇什么樣的禮儀行為,總是受自己的禮儀意識支配的。有什么樣的禮儀意識,就會有什么樣的禮儀行為;反之,禮儀行為實踐所產生的精神力量反過來又會對禮儀意識發揮鞏固和強化作用。
3.禮儀素質的深層結構——禮儀精神
在禮儀素質的解剖關系中,禮儀精神是處于禮儀素質最深層次的內容,是禮儀素質的靈魂和精神內核。一般認為,由于所有的禮儀都是圍繞著“德”展開的,是為了弘揚和表彰“德”而設計的,為此,“禮德”就是禮儀精神。但“禮德”的概念非常廣泛,對其內涵和外延的準確界定和全面把握就成為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清華大學著名禮學家彭林先生將禮的原則集中歸納為敬、靜、凈、雅四個字[28],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義,堪稱對禮儀精神的高度概括。
(1)敬
敬,是禮儀精神的首要之處。所謂“敬”,是尊敬、敬畏之義。《孟子·離婁下》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9]其中“敬人者,人恒敬之”,幾乎成了我國民間協調人際關系的至理名言,以至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盛行“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等民諺。真誠的、表里合一的“敬”,在我國傳統社會的禮儀踐行中,是一貫的、普遍的道德操守。如果沒有“敬”作前提,禮儀就會失去其存在的實質性價值,進而淪為華麗的空殼。
(2)靜
靜,是禮儀精神之一。所謂“靜”,是安靜、寧靜之義。一個具有良好禮儀素質的人,身上必有“靜氣”,氣定神閑,沉靜從容。《禮記》中所強調的君子“儼若思,安定辭”[30]以及“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31]等九項關于“君子之容”的規定,就是說君子無時無刻不在沉思各種問題,未經深思熟慮不會輕易說話;一旦說話,也總是語調平靜,從不大聲嚷嚷;在公共場所尤其出言謹慎,絕不讓自己的聲音影響周圍的人。《禮記》中還要求“登城不指,城上不呼”[32],這是因為,我國古代的城頭非常高,如果在城頭上大聲呼喊、指指點點,會讓別人受驚。君子就餐時也是非常安靜的,正如《論語·鄉黨》中的一句話:“食不語,寢不言。”[33]
(3)凈
凈,也是禮儀精神之一。所謂“凈”,也就是干凈、潔凈之義。越是文明的民族,對住所、食品、衣服等的衛生程度要求也就越高。我國自古就有講究衛生的傳統,在中華傳統禮儀中,往往通過“凈”來體現尊敬之意。如:天壇是明清兩代天子祭天的地方,旁邊有專門的齋宮,天子祭祀之前先要在齋宮沐浴、齋戒,以表對神的敬意。祭祀用的牲,在宰殺前都要清洗潔凈。祭器也要專門擦洗干凈,有些祭品上面還要以專用的布覆蓋,以免沾染灰塵。祭祖也是如此,在衛生方面的要求非常嚴格。潔凈的原則同樣貫穿于人際交往的禮節中,在接待朋友時,我國民間有“凈水潑街”“拭榻以待”的說法,就是這種古儀的遺存。客人到來之前,要把茶具仔細洗過。客人到了之后,盡管茶杯很干凈,但還是要當著客人的面用開水燙一次,為的是讓客人放心飲用。
(4)雅
雅,也是重要的禮儀精神。所謂“雅”,也就是文雅、雅致之義。具有良好禮儀素質的人,言談舉止必然都很文雅、溫和、有禮貌。如前所述,我國古人的文雅不僅在舉止坐臥等方面有充分表現,而且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豐富、典雅的禮儀辭令。如:稱交往對象的家,要用“尊府”“府上”等詞;當對方贈送給自己禮物時,要回答說:“敬謝厚賜!”當對方宴請自己時,要說“承蒙賜席!”向對方贈送禮物時,無論禮品有多么貴重,也要說是“薄禮”,不過是“聊表寸心”“不成敬意”等。
由于禮儀精神在禮儀素質結構中處于靈魂和思想核心地位,所以,禮儀德育的根本追求在于塑造禮儀精神。
總之,禮儀素質是由禮儀行為、禮儀意識和禮儀精神構成的統一體。禮儀行為習慣是禮儀素質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沒有禮儀行為習慣的積累和持之以恒,禮儀素質便無從形成。禮儀意識在禮儀素質結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直接支配和指揮著禮儀行為習慣,又是禮儀精神的具體化。禮儀素質在根本上是一種禮儀精神;在禮儀精神的指引下,形成一定的思想觀念,即禮儀意識;在禮儀意識的支配下,禮儀素質必然表現為具體的禮儀行為,并經長期沉淀最終形成禮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