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禮儀德育
(一)禮儀德育的含義
禮儀德育是禮儀與德育的結合體。從其所屬門類來看,禮儀德育從屬于教育的范疇,是教育門類所屬的德育概念的一個子概念;禮儀德育是一種基于禮儀的道德教育。本章認為,所謂禮儀德育,是指根據社會交往活動中的禮儀規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統的影響,使之掌握禮貌、禮節、儀式、交往程序等,培養禮儀行為,提升禮儀意識,塑造禮儀精神,養成禮儀習慣的教育活動。
禮儀德育的直接目的,是通過引導、幫助受教育者掌握禮貌、禮節、儀式、交往程序等,培養禮儀行為,進而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不斷培養、提高受教育者的禮儀素質。通過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養成得體的言談舉止,掌握相應的社交禮儀規范,進而培養受教育者的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和道德感,引導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形成完善的人際交往能力,做到“誠于中,形于外”[34]。因此,增強受教育者的禮儀認知,提高受教育者的禮儀意識,培養受教育者的禮儀精神,組織、指導受教育者的禮儀行為演練,使之通過學習、訓練,形成自我調節禮儀行為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合乎禮儀規范的、得體的禮儀行為習慣,并最終形成持續穩定的禮儀素質,是禮儀德育應當貫徹始終的宗旨。
(二)禮儀德育與德育的關系
德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是指形成人們一定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規范的教育,它是學校德育的組成部分,任務是提高道德認知,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確立道德信念及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等”[35]。廣義的德育由若干部分組成。我國傳統上一般認為,廣義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部分。國家教育部對德育概念的界定比傳統意義上的廣義的德育概念更為廣泛,不但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而且還將心理品質教育納入其中,將德育規定為“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保證作用”[36]。
1.禮儀德育的主體內容屬于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以道德作為教育內容,是一種培養道德素質的教育。[37]道德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知識的傳授,將道德觀念、道德原則變成其道德行為與習慣,進而提高道德水平。在我國現階段,無論是個體道德品質的培養,還是社會道德風尚的提高,都離不開道德教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是道德教育的三大領域。由于禮儀與道德緊密關聯,為此,禮儀德育與道德教育之間存在密切聯系。道德教育的三大領域無不與禮儀德育息息相關。禮儀德育的主體內容屬于道德教育。
(1)禮儀德育與社會公德教育緊密關聯
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體系中的基礎層次,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基本、最簡單的行為準則。遵守社會公德,是對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的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要求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應和諧相處,舉止文明,以禮相待等。而社交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等具體的禮儀規范,就是對社會公德的內容要求的分解和細化,進而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禮儀規范。禮儀德育關于社交禮儀等教育內容,旨在通過傳遞這些禮儀規范,落實社會公德教育的要求。
(2)禮儀德育也與職業道德教育緊密關聯
職業道德是整個社會道德的重要內容。職業道德涉及職場每個人如何對待所從事的職業和具體工作,反映這個人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職業禮儀將職業道德要求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職業禮儀規范。禮儀德育關于職場禮儀等教育內容,旨在通過傳遞職業禮儀規范,落實職業道德教育的要求。
(3)禮儀德育還與家庭美德教育緊密關聯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每個人都離不開一定的家庭。家庭美德要求人們要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鄰里團結等。家庭生活禮儀將家庭美德的內容要求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禮節和儀式。如家庭慶祝儀式、聚會儀式、重大節日及紀念日的拜訪與回訪儀式等,所傳遞的核心思想就是家庭美德的內容要求。禮儀德育關于居家生活禮儀等教育內容,旨在通過傳遞家庭生活中的禮儀規范,完成家庭美德教育的任務。
社交禮儀、職業禮儀、居家生活禮儀在禮儀德育的教育內容中占據較大比重,為此,禮儀德育的大部分內容屬于道德教育。禮儀德育也為此成為道德教育的基礎工程。
2.禮儀德育的一部分內容屬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也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政治教育,也就是政治方向和政治態度的教育。二者往往統稱為思想政治教育。在禮儀德育中,包含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如升掛國旗、使用國徽、奏唱國歌禮儀,憲法宣誓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通過這些禮節和儀式,能夠有效強化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因此成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重要的、行之有效的實踐載體。
3.禮儀德育也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成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38]。教育部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規定中,強調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39]。
禮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許多互通之處,如生日禮、成人禮等一系列人生儀式,主要目標就是使人正確認識自我,在家庭、社會生活中找準定位;另外,禮儀德育通過培養、提高受教育者的人際交往能力,對于受教育者改善人際關系、調控自身心理和行為、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總之,禮儀德育與我國德育的幾大部分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禮儀德育從屬于德育,是德育的一個方面,一個組成部分,堪稱德育的基礎工程。如果缺失了禮儀德育,德育的發展將會出現大的問題。因此,本章將禮儀與德育結合起來,提出禮儀德育概念,試圖通過禮儀德育,整合學校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德育領域,幫助學生通過接受全面系統的禮儀德育,逐步學會正確表達尊重和敬意,敬國家,敬民族;敬社會,敬集體;敬他人,也敬自己。
(三)禮儀德育的類型
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禮儀德育有不同的類型。
依據受教育主體的不同,分為幼兒禮儀德育、青少年禮儀德育、成年人禮儀德育等。每個方面還可以進行進一步劃分,其中,青少年禮儀德育可以分小學生禮儀德育、中學生禮儀德育、大學生禮儀德育。
依據教育目的和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居家生活領域的禮儀德育、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禮儀德育、政治活動領域的禮儀德育、經濟活動領域的禮儀德育、職業領域的禮儀德育等。
依據教育的渠道和實施途徑,分為自我禮儀德育、家庭禮儀德育、學校禮儀德育、社會禮儀德育以及網絡禮儀德育等。
本書所指的禮儀德育,特指專門針對正在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禮儀德育。
[1] 何九盈、王寧、董琨:《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3026頁。
[2] (戰國)荀子:《荀子·議兵篇》,載孫安邦、馬銀華譯注《荀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頁。
[3] 這段話是《禮記·曲禮上》中關于食禮的基本規定,大致意思是:取飯時不要把飯摶成團,不要把手中剩余的飯放回食器;喝湯時要小口喝,不要弄得滿嘴都是;不要吃得嘖嘖作聲;吃肉骨頭時,不要啃出聲音來;不要把自己咬過的魚肉又放回公用的食器中;不要在自己吃飯的同時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挑好吃的、自己愛吃的吃;不要用手扇飯的熱氣;餐具不能用錯,特別是不要把筷子當叉子去抄食物吃;不可以大口囫圇地喝湯,特別是不能將湯里的菜嚼也不嚼就下咽;不能在主人面前重新調和菜湯的味道;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肉醬。原文見(西漢)戴圣編纂:《禮記·曲禮上》,載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上),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33頁。
[4]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徐鉉等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5]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頁。
[6] 王金玲,王艷府:《圖說禮儀》,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頁。
[7] 劉志琴:《禮——中國文化傳統模式探析》,《天津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
[8] 羅國杰:《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倫理學原理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頁。
[9] 羅國杰:《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倫理學原理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7頁。
[10] 羅國杰:《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倫理學原理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7頁。
[11] 羅國杰:《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倫理學原理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8頁。
[12] 羅國杰:《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倫理學原理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7頁。
[13] (西漢)戴圣編纂:《禮記·樂記第十九》,載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下),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722頁。
[14]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下),《十三經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之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7—1448頁。
[15] (春秋)孔丘編訂:《詩經》,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頁。
[16] 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載中國法制出版社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第36頁。
[17] 李水海:《世界倫理道德辭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1—292頁。
[18] 顧希佳:《禮儀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頁。
[19] 胡銳:《現代禮儀教程》,浙江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頁。
[20] [俄]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藝術與社會生活》,曹葆華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74頁。
[21] [英]約翰·洛克:《教育漫話》,傅任敢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26頁。
[22] 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載中國法制出版社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第36頁。
[23] 朱燕:《現代禮儀學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頁。
[24] [英]弗蘭西斯·培根:《世事箴言——培根論說文集》,王義國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頁。
[25] (南宋)王應麟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國學典藏)》,吳蒙標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9頁。
[26] 羅國杰:《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倫理學原理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頁。
[27] 李滿苗、張和仕、趙美珍等:《大學素質教育論綱》,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頁。
[28] 彭林:《禮樂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風范》,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4—72頁。
[29] (戰國)荀子:《荀子·離婁下》,載孫安邦、馬銀華譯注《荀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頁。
[30] (西漢)戴圣編纂:《禮記·曲禮上》,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上),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頁。
[31] (西漢)戴圣編纂:《禮記·玉藻》,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上),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599頁。
[32] (西漢)戴圣編纂:《禮記·曲禮上》,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上),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6頁。
[33] (春秋)孔子:《論語·鄉黨第十》,載王國軒等譯《四書》,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6頁。
[34] (西漢)戴圣編纂:《禮記·大學》,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下),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163頁。
[35]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8頁。
[36] 原國家教委:《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國家教育委員會1998年3月16日,http://www.110.com/fagui/law_185017.html。
[37] 王玄武、駱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較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頁。
[38]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教育部辦公廳2012年12月18日,http://www.gov.cn/zwgk/2012-12/18/content_2292504.htm。
[39]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教育部辦公廳2012年12月18日,http://www.gov.cn/zwgk/2012-12/18/content_2292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