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禪詩研究的可喜成果
吳言生
“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金人元好問的這兩句詩,生動深刻地說明了詩與禪的密切關系,而深為禪客和詩家所認同。禪客(參禪者)以詩寓禪,詩為禪客增添了繁華錦繡,禪詩遂顯示出盎然情韻;詩家(作詩者)以禪入詩,禪為詩歌賦予了靈魂靈性,禪詩遂具備了禪機禪趣。詩家援禪入詩,豐富了詩的內涵,深化了詩的感悟,升華了詩的境界,增添了詩的情趣,詩情禪意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燦爛的‘藝’賦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給予‘藝’以深度和靈魂。”自古以來,禪與詩的交融,產生了中國詩林的文彩錦繡、內質醇美的累累碩果,這就是禪詩。禪詩是禪與詩兩者的完美的契合,既有禪的悟性內涵,又有詩的文學特質。因此,研究禪詩,必然要具有跨界的視野,也就是說,要想做好禪詩研究,一方面要對禪詩的文學表現有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對禪詩的思想內涵有透徹的體證。
然而,綜觀學界現有的禪詩研究,大部分是局限在“詩為禪客添花錦”的層面,也就是局限在禪詩的藝術性方面,對于“禪是詩家切玉刀”的一面,亦即禪詩的思想內涵、感悟特質方面,則要么左右言他,要么隔靴搔癢,要么捕風捉影,要么南轅北轍。因此縱觀汗牛充棟的談禪之作,雖偶有精金美玉,真知灼見,然其中的絕大部分,得皮得毛者如過江之鯽,得骨得髓者則如鳳毛麟角。開卷即是陳詞,披文多為濫調。野狐遍地,涎唾亂飛,徒逞口舌之辯,只是自娛自嗨。在這種舉世奢言談禪法,幾人得其三摩地的情景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鵬宇博士的這部《唐代禪詩研究》。這是一部能夠深入禪家三昧、妙探詩家驪珠的著作。
關于唐代禪詩研究的成果,研究者聚焦的對象大多是文人的禪詩,尤其是名家、名篇的個案研究,并且研究方法常著眼于語言文字、藝術技巧、審美境界的純文學層面的研究,也就是對于禪詩的“花錦”層面的研究,而對禪宗詩歌本身思想內涵、感悟境界方面即“切玉刀”的方面的研究,則較少涉及。而本書的研究,則彌補了這一缺憾。具體而言,本書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色:
一、明確了研究對象。鵬宇博士在本書中,將文人禪詩和僧人禪詩一同納入研究范圍。研究對象既包括王維、白居易、韋應物等文人的禪詩,也包括王梵志、齊己、貫休等僧人的禪詩,以及居士龐蘊等人的禪詩。作者認真閱讀了基礎文獻,在《全唐詩》及其補編、續編等文獻中,在細心研究的基礎上,在《全唐詩》中甄別遴選出文人禪詩2100余首,并在《全唐詩》中收錄的2700余首僧詩中,甄別遴選出僧人禪詩1100首,此外還研讀了《全唐詩》中未收錄的王梵志禪詩390首,以及《大藏經》等相關佛教典籍中的詩偈。在本書中,作者對千余首唐代禪詩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解析,這是相當龐大繁巨的基礎研究工作,為探討唐代禪詩的整體風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善用了研究方法。研究禪詩,可以有歷史學的方法、文獻學的方法、語言學的研究方法、純文學的方法等。禪宗以頓悟為特色,因此浸潤著禪學思想的禪詩,僅從歷史的尋蹤、文獻的考索、語言的解析、文學的描述來進行,是很難把握禪詩的精髓要義的,研究者必須具有靈心悟性,將理性的省察與悟性的體證相融合,才能得其精要。禪詩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思想和靈動的禪機禪趣,表達了作者對宇宙萬物的禪意的觀照,對人生的禪意的升華。鵬宇博士在研究禪詩時,采取了理性與悟性并重的方法,既入乎其中,進行直覺感悟,以心印心,又出乎其外,進行理性反思,冷靜審查,以揭示禪宗詩歌所蘊含的佛心、禪韻、詩情。冷靜的思索與靈性的感悟鑄成了一把理性悟性兼具的“切玉刀”,對禪宗詩歌進行了游刃有余的解析,使得本書既體現了理性的深沉又具有詩性的飛揚,使內質外美相兼顧,將詩情禪思一擔挑。
三、搭建了研究架構。唐代禪詩數量巨大,內容豐富,研究唐代禪詩,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維度。鵬宇博士根據自己的研究心得,分為四個部分進行研究,搭建起唐代禪詩研究的架構。第一章唐代禪詩的佛禪思想,分析了萬法唯心、緣起性空、修行方法以及修行境界四個方面,探討了禪宗思想如何提升了禪詩的思想高度和思辨程度。第二章唐代禪詩中的佛禪譬喻,分析了佛性永恒喻、諸法無常喻、世事虛妄喻、調伏妄心喻四大喻象系列,揭示了禪詩譬喻的佛學內涵和哲學象征。第三章唐代禪詩的禪悟境界,分析了超越思量的直覺境、空靈寂照的現量境、相互含攝的圓融境、俯仰皆真的日用境,探討了唐代禪詩的禪悟境界。第四章唐代禪詩的審美價值,分析了唐代禪詩寧靜淡遠的清幽美、安住當下的自在美、悠然神遠的無言美三種美學范式,揭示了唐代禪詩的審美內涵。本書從唐代禪詩的佛禪思想、譬喻體系、審美境界、審美價值四個角度切入,從整體上對唐代禪詩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期系統透徹地把握禪詩的思想內涵、藝術特點,構成了對唐代禪詩的較為完整的、多維的闡釋。
鵬宇博士從我研治古典文學,對我的“禪學三書”(《禪宗思想淵源》《禪宗哲學象征》《禪宗詩歌藝術》)研讀頗深,時有心得。本書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上,也充分汲取了我的研究精華。作者在論文寫作伊始時,雖然覺得難度很大,卻偏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終于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寫作。長江后浪推前浪,雛鳳清于老鳳聲。喜見禪詩研究衣缽相傳,后繼有人,這是作為一個導師感到最為欣慰的地方。
唐代禪詩是唐詩重要的有機的組成部分,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存,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高華的審美境界、優美的文學表現,具有崇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這部著作是唐代禪詩研究的可喜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樹立起唐代禪詩研究范式的意義。它的出版,將進一步推動唐代禪詩的研究,推動唐代禪詩研究朝著其本身所應當朝向的方向發展,朝著其內在的理路所朝向的方向發展。當然,由于禪詩研究具有跨界交叉綜合的特質,涉及宗教、禪學、文學、詩學、心理學、語言學、美學等諸多學科,駕馭起來有相當大的難度,雖然作者汲取了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付出了極其艱辛的努力,力圖在立足禪本義的立場上,對唐代禪詩進行整體性的把握,但從呈現的成果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值得進一步完善改進的地方。我相信,假以時日,在內容的深度挖掘、詞語的精準表達、結構的豐富完善等方面,都會有進一步的拓展。我衷心地祝愿鵬宇博士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為做好一件事,在唐代禪詩研究之路上鍥而不舍地深耕細作下去,為唐代禪詩研究乃至中國詩歌研究做出可喜的貢獻。
言生禪人
庚子桂月,于佛都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