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研究
論公務員人格的基本素質
——兼論周恩來精神
行政道德建設的目的,是要在廣大公務員中形成普遍的、完美的行政人格,亦即公務員人格。所謂公務員人格,是指國家公務員與其他職業者相區別的內在規定性,是公務員的倫理尊嚴、倫理品質、倫理境界以及所理解與實現社會倫理價值的總和;它是國家公務員在社會生活,特別是在行政管理中地位與作用的統一,是長期的習慣性倫理行為的升華。這種行政倫理人格,既具有普遍性,又為每一位公務員所特有。這樣,公務員人格就成為評價公務員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那么,怎樣才算具備了公務員人格素質,至少應包括以下基本方面。
一 恪盡職責是公務員的起碼素質
眼下,行政倫理存在的問題之一是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行政干部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些干部對工作不負責任,效率低下。表現在:首先,一些干部沒有責任心,該做的工作不做,該管的事不管,造成工作事務在部門之間、人員之間推諉;其次,一些干部工作馬馬虎虎,辦事拖拉,效率低下;最后,一些干部業務水平低、素質差,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卻又占據著重要的工作崗位。顯然,這些狀況是達不到公務員起碼素質的。
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位,謀其政”。國家公務員肩負著行使國家權力,執行國家公務的重要責任。這樣,忠于職守,就成為國家公務員的天職;履行公務、堅守崗位、盡職盡責是國家行政人員最基本的義務。在中國古代,蜀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被世人久為傳頌。在現代社會,忠于職守、盡職盡責也理所當然的是保證政府工作正常進行,追求政府工作高效的前提條件,是對人民負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
所謂恪盡職責,就是要求公務員通過自己的辛勤工作,很好地完成所處崗位要求完成的任務,很好地盡到自己的職業責任。每個黨政機關都有自己的職能,每個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都有自己的崗位和責任。每個公務人員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到自己的職業責任,是行政道德的基本要求。盡職盡責可分為兩個層次的要求。
首先是基本要求。這就是要求公務員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完成規定的任務。這個要求是對所有公務員的要求,如果誰不能達到這個要求,就應該受到批評或處罰,如果長期達不到這個要求,就應該被辭退。如果因為能力方面的原因達不到要求,就應該主動辭職。公務員要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完成規定的任務,必須具備智、勤、勇等素質。“智”就是有知識、有文化、有智慧。公務員主要從事的是腦力勞動,沒有文化、知識和智慧,是不可能做好本職工作的。“勤”即“勤政為民”。一個公務員能力再強,本事再大,如果沒有勤政為民的態度,得過且過,懶惰成性,也不可能很好地盡到自己的職業責任。“勇”既包括在制定政策、進行決策和管理時要果敢,要有膽識和魄力,還包括要有勇氣承認和改正錯誤,勇于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在出現責任事故時要勇于公開道歉、辭職等。
要做到這個基本要求,各級公務員都應力戒和反對官僚主義。官僚主義的最大特點是不負責任。在現實生活中,行政管理方面的官僚主義主要表現是:高高在上,不深入實際;衙門作風,老爺架子;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形式主義,好大喜功,不干實事;遇事推諉,不講效率;弄虛作假,玩忽職守;濫用權力,不負責任。官僚主義是一種頑癥,不反對和克服它,正常的管理秩序難以維護,管理工作不能高效運轉,公共事業和群眾利益受到損害,政府的權威和形象受到影響,社會風氣將會被毒化。問題還在于,公務員的職務越高,其官僚主義的危害就越大。所以各級公務員要做到恪盡職責,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反對官僚主義的重要性,提高克服官僚主義的自覺性。越是高級行政管理人員,越要在這方面有足夠的警覺性和自覺性。
其次是較高要求。這是要求公務員必須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了把本職工作做好,可以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焦裕祿、孔繁森是達到這個要求的領導干部的典范,他們一心撲在工作上,為工作犧牲了無數的休息時間,犧牲了自己的家庭幸福,犧牲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對于恪盡職責的更高要求來講,還要求公務員在盡職盡責、兢兢業業的同時,必須具備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因為只有創新,才能改造現實,有所作為,完成使命,誠如鄧小平所講的“干革命、搞建設,都需要勇于思考,勇于創新的闖將”。[1]因此,公務人員要不迷信權威,不崇拜偶像,要敢于和善于突破條條框框、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及富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開創新局面。這樣做,也只有這樣做,才能最好地恪盡職責。反之,如果公務人員缺乏創新,不思進取,墨守成規,怕承擔風險和責任,怕挫折和失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平平庸庸,無所作為,實際上是最大的失職,是對事業不負責任的表現。
總之,忠于職守、恪盡職責是公務員人格素質的起碼要求。
周恩來在政府總理這個最高公務員的崗位上曾有一句名言:“歷史把我推上舞臺,我要完成歷史任務。”他是這樣說的,也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在“文化大革命”狂潮翻滾、人妖顛倒的最混亂的年代,他“參天大樹護英華”,保護了一大批老干部。自1967年7月中旬以來,在康生、謝富治、戚本禹等的煽動下,北京上百個造反派組織在中南海西門外安營扎寨,成立“揪劉火線”,圍困中南海,沖擊國務院。周恩來多次嚴厲批評造反派,并堅持不搬出中南海,使造反派終不敢進入,從而保護了中南海的許多領導人。[2]他更同林彪、江青一伙直面交鋒,以身作盾,傾全力保護陳毅。1967年8月27日凌晨,造反派不聽勸阻,執意要按他們所提條件批斗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否則就要攔截陳毅的座車,組織群眾沖擊會場。對此,已18個小時連軸轉而不得休息的周恩來,實在忍無可忍,憤然表示:“你們誰要攔截陳毅同志的汽車,我馬上挺身而出!你們誰要沖擊會場,我就站在人民大會堂門口,讓你們從我身上踏過去!”[3]周恩來這種堅守陣地、忠于職守、恪盡職責的大義大舉更為可貴。
二 清正廉潔是公務員的當然要求
清正廉潔作為行政道德的重要范疇,是由行政道德的基本原則和行政人員的職業特點決定的。這是因為行政人員總是掌握一定的權力,而“權力”又是一個令人生畏和著魔的詞兒。對掌權人而言,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權力。要么清正廉潔,要么貪贓枉法。
清正即清白,公道,正派,堅持原則,主持正義,辦事公道,不徇私情,不拉幫結派。古人云,“公道立,奸邪塞,私權廢。”以公為先,才能光明磊落,大公無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搞歪門邪道,不濫用權力;廉潔,就是為政清廉,不以權謀私,不貪污受賄,更不貪贓枉法,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廉能生明,廉能生威,廉才能秉公執法,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使不法分子無機可乘。之所以說“權力”令人“著魔”,就是它還有腐蝕性的一面,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不怕出生入死,卻被糖衣炮彈打中,最終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一再證明,國家公務員一定要正確對待權力,正確使用權力,時時刻刻、事事處處想著清正廉潔、努力做到清正廉潔。
然而,目前行政倫理問題最嚴重、最普遍的是以權謀私、貪贓枉法,且形式、手段詭秘,花樣翻新。其中比較常見的有受賄、貪污、公款吃喝玩樂、集體營私、以權謀房、以權謀車、以權謀職、挪用公款、官商勾結、領導干部或其親屬利用職權“下海”撈錢,利用職權沽名釣譽等。其中,受賄是最普遍的以權謀私。在違反黨紀國法的黨政干部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問題出在受賄上。陳希同、王寶森、成克杰、胡長清就是這類反面教員的典型。公款吃喝玩樂也相當嚴重,根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全國大型飯店、酒家60%—70%營業額來自公款請客,一年吃掉的公款達1000億元,可以支付全國三年的教育經費開支。一些領導干部經常出沒于豪華夜總會、歌舞廳,一切開支公費報銷。不少領導干部以參觀、考察、學習為名到全國風景文化圣地甚至出國公費旅游。
那么,解決這些行政倫理方面的嚴重問題,使公務員真正做到清正廉潔,達到公務員的起碼素質和當然要求,必須做到:
第一,嚴守法紀,不貪贓枉法。就是說,所有公務員必須有強烈的法律意識和高度的紀律觀念,絕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在行使公務中向服務對象索要賄賂;不得向非法從事非法活動(如走私、販私、投機倒把等)的人提供便利,并從中敲詐、索取或接受賄賂;不得為達到某種目的給他人行賄、送禮;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挪用公款公物;不得巧立名目貪污公款,貪占或私分國家的財物;不得走私販私,倒買倒賣。
第二,秉公盡責,不以權謀私。國家公務員在履行公務、為人處世時,當堅持公平、公正和不偏不倚原則。在充任公職期間,不得利用職務上的權力謀取個人私利,既不以私害公,也不假公濟私,而應該公而忘私,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第三,艱苦奮斗,不奢侈浪費。作為國家公務員,要發揚勤儉建國、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在履行公務活動中,不可沾染和滋長揮霍奢侈的惡習,不得擺闊氣,講排場,大吃大喝,鋪張浪費,慷國家之慨。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不得利用職權多占住房、利用公款旅游、動用公款請客送禮。即使在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的今天,仍應這樣做,誠如鄧小平所說,越是改革開放,越是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應該說,在清正廉潔方面,任職時間最長的中國最高行政長官周恩來的感人事例舉不勝舉。陳毅元帥的一句話是最經典的概括:“廉潔奉公,以正治國者,周恩來也”。
三 無私奉獻是公務員的崇高追求
作為社會主義的公務員除了應當具備恪盡職責、清正廉潔這些基本素質外,還應有更高標準的素質追求。這當然是由公務員的政治信仰和人生價值目標決定的。一般來說,社會主義國家的公務員大多都是共產黨員,而共產黨員的宗旨,就決定了他們必須是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或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對此,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有充分的論述。
早在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這篇文章中就要求:“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污腐化,風頭主義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4]1939年,在《紀念白求恩》這篇講話中毛澤東又說:“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他。”毛澤東特別強調“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5]1944年在《為人民服務》一文毛澤東提出“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他又進一步闡明:“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的中國共產黨人,相信自己的事業是完全合乎正義的,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同時準備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們的事業,難道還有什么不適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觀點、意見、辦法,舍不得丟掉的嗎?”[6]可見“大公無私”“克己奉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隨時準備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們的事業”等,就規定了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崇高追求和精神境界。事實上,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李大釗、方志敏、夏明翰等無數的革命先烈,就是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新中國成立后,共產黨成為執政黨,相當多的共產黨員成為人民政府的公務員,他們繼續為人民服務,克己奉公,有些同樣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達到了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焦裕祿自1962年冬擔任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后,不顧自己身患肝癌,為解除蘭考36萬人民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的痛苦,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跑遍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跋涉5000多華里,查遍了全縣84個風口、1600個沙丘以及大小河流,并都編了號、繪了圖。他以不改造好蘭考死不瞑目的決心,總結典型經驗,帶領群眾戰天斗地治理“三害”。焦裕祿心里裝著全縣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1964年5月14日逝世時,年僅42歲。
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孔繁森是山東聊城人,原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從1979年起他兩次進西藏,歷時十載,在黨的召喚面前,在人民的選擇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華,生前任西藏阿里地委書記。為了尋找阿里的發展優勢,全地區106個鄉,他跑了98個,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風雪中,他把自己的毛衣脫給藏族老阿媽;三個藏族孤兒,900毫升鮮血,他向人民奉獻的是比血還濃的熾熱情感,是博大、深沉和無私的愛。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的途中,因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阿里人民稱頌孔繁森是“新時期的雷鋒”“90年代的焦裕祿”。1995年4月29日,江澤民在北京向全黨全國發出向孔繁森同志學習的號召。他說,孔繁森同志是我們全黨的楷模,我們要向當年學習焦裕祿、學習雷鋒一樣,大力開展學習孔繁森同志事跡的活動。
實踐“三個代表”的典范——郭秀明。郭秀明生前是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紅土鎮惠家溝村黨支部書記。1991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他立志“把黨的陽光送到群眾手中”,帶領黨員和群眾向貧困宣戰,綠化荒山,發展養殖,平田修路,建橋興學,提高群眾生活水平,苦戰八年,將一個昔日貧困落后的小山村領上了致富路。更可貴的是,他在身患癌癥的情況下,仍以超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與病魔抗爭,繼續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郭秀明用自己的實踐實現了他于1988年入黨轉正申請書中的誓言:“人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我不加入自己的組織,不把黨的陽光送到群眾手里,我死不瞑目。”郭秀明的事跡很快在三秦大地和祖國的四面八方傳頌開來。當時的中共陜西省委書記在郭秀明事跡報告會上發表講話說,郭透明同志深刻理解并始終堅守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不愧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
周恩來是新中國任職時間最長的最高行政長官。他的無私奉獻精神達到了最高的境界——無我。對此,《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有一段記述:“周恩來同志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鞠躬盡瘁。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處于非常困難的地位。他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為繼續進行黨和國家的正常工作,為盡量減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損失,為保護大批的黨內外干部,作了堅持不懈的努力,費盡了心血。”[7]鄧小平在會見外國記者時對周恩來作了這樣的評價:“周總理是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工作的時間總超過十二小時,有時在十六小時以上,一生如此。”[8]周恩來忘我工作的情景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從現在公布的周恩來工作臺歷可知,周恩來經常連續工作23小時、26小時。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尤其如此。為了維系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他有一次竟連續工作84小時。由于他長期苦撐危局,積勞成疾,在1972年5月常規檢查中,確診為膀胱癌。但他不能住院治療,一直帶病工作到1974年5月31日。就在1974年1月1日到5月31日這五個月中,他除了到醫院檢查病情和病重休息外,總共抱病工作139天。在這139天中,一天工作不足14小時的只有9天,工作14小時到18小時的有74天,工作18小時到24小時的共44天。
從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來在醫院動過6次大手術、8次小手術,平均每40天就要動一次手術。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忍受精神上、肉體上的巨大痛苦,找同志談話,接見外賓,處理日常工作。在這一年半住院的日子里,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161次,與中央部門及其他有關方面負責同志談話55次,接見外賓63次,與陪同人員談話17次,在醫院召開會議20次,離開醫院外出參加會議20次,找人談話7次。
以上情況說明,周恩來作為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員,作為國家最高行政長官,心中裝著的只有工作、人民,而唯獨沒有他自己。這種精神就是毛澤東倡導的“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奉獻精神。他完全超越了自我,達到了“無我”的境界,在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層中,是率先進入共產黨人最高精神境界的領導人、公務員。
焦裕祿、孔繁森、郭秀明,從村黨支部書記、縣委書記到地委書記,代表了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我們國家公務員無私奉獻的精神!
周恩來是用他的一生把這種精神升華到了一種最高境界。
無私奉獻應當成為我們國家公務員不懈追求的崇高目標。
四 “雙向負責”是公務員的應有精神
這里說的“雙向負責”,是指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完美結合。作為公務員,忠于國家、恪守職責是其應盡的天職和基本素質要求,同時,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幫人民所需也是公務員的義務和責任。一個稱職的公務員,對此應該兩全其美,兼而優之。周恩來總理仍是這方面的一面鏡子。
1998年3月5日,是周恩來誕辰100周年。中共中央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隆重紀念這位世紀偉人和人民公仆。江澤民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評價周恩來的卓著功勛、崇高精神和人格風范,指出周恩來的精神,就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的結合、對上負責同對下負責的結合、高度的原則性同高度的靈活性的結合。江澤民號召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努力學習周恩來同志的崇高精神。
關于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結合,江澤民進一步作了闡釋:“他總是把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他是嚴格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模范,又是關心同志、關心群眾的模范。作為人民共和國總理,他自覺地維護黨中央的集體領導和毛澤東同志的領袖地位。他真誠地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總服務員’,切切實實,兢兢業業,履行著‘為人民服務而死’的諾言。他每天都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地工作著,這成了他畢生勤勉的顯著標志。他艱苦奮斗,廉潔奉公,心里時刻記掛著人民群眾,只要是關系群眾生老病死的事情,他總是體貼入微、關懷備至。他飛臨抗洪前線,奔赴地震現場,哪里有災情,哪里有群眾的困難,就及時出現在哪里。直到臨終前,他還囑咐解決云南錫礦工人肺癌發病問題。越是功高如山,他越是謙虛謹慎,心胸似海,善于傾聽各種意見,博采眾長。他嚴于律己,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他真正做到了對工作極端負責,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9]
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完美結合的事例不勝枚舉。
1956年,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問題上,周恩來與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發生意見分歧。4月下旬,在反冒進問題上周恩來同毛澤東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爭執。一天,毛澤東在頤年堂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追加1956年基建預算20個億。在會上,周恩來發言最多,力陳追加基建預算將會造成物資供應緊張,增加城市人口,更會帶來一系列困難。毛澤東仍堅持自己的意見,就宣布散會。會后,周恩來又親自找毛澤東,說他作為總理從良心上不能同意這個決定。這句話使毛澤東非常生氣,不久就離開了北京。為進一步了解實際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4月下旬到5月上旬,周恩來又到鞍鋼、太鋼等大型企業作調查研究,發現“不平衡”問題相當突出。在5月中旬的國務院會議、6月上旬的中央會議上,周恩來反復闡述反冒進的必要性并采取“壓指標”的斷然措施,才使一股來勢兇猛的盲目冒進勢頭暫時得到遏制。
但由于后來毛澤東不能容忍反冒進,發動反反冒進,其直接后果是釀成了1958年那場完全違背經濟規律的“大躍進”運動。霎時間,“浮夸風、共產風”,甚囂塵上。在全黨齊奏“狂想曲”的氣氛下,周恩來比較清醒,是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結合得最好的國家最高行政管理者,是他最先發現和察覺了“浮夸風”,并明令要堅決予以糾正。當他看到河南省新鄉縣放出一天高產生鐵102萬噸的“衛星”后,馬上產生懷疑,遂派曾搞過鋼鐵生產的經濟秘書去現場了解情況。是年冬,四川省委主管工業的書記陳鋼向周恩來匯報,說四川還有幾百萬人在山上土法煉鋼,既無棉衣御寒,又缺乏糧食,請示怎么辦?周恩來聽完匯報當即命令:立即下山。當他目睹了某地弄虛作假、啼笑皆非的畝產10萬斤的高產稻田后,嚴厲批評了那個省委的負責人:“千萬不要講大話,損害群眾的利益。”其實,周恩來雖無力從根本上制止這個運動,但在盡可能的范圍內給“大躍進”潑了冷水。
1971年2月,林彪反革命集團繼續施虐,江青反革命集團逐漸形成,極“左”思潮還在繼續。是月13日,周恩來在修改《一九七一年全國計劃會議紀要》稿時加寫:“一切領導機關,切不可對下面提一些脫離實際的口號和要求。對那些愛說假話和逼人說假話的人,要敢于批評抵制,不能把反對說假話、頂歪風,看成是潑冷水。”[10]在“左”得不能再“左”的“文化大革命”時代,能夠和敢于發此言論,非常難能可貴。
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相結合,從根本上說,還是對人民負責。周恩來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人民事業,鑄就了一個光輝的人民公仆形象,一種偉大的公仆精神。周恩來離開我們28年多了。28年來,人民對他的思念從未停止過。誕辰、忌日的紀念活動,不過是一種更集中的表達方式。28年來,他的光輝形象不斷出現在電視、電影、戲劇、報刊、書籍里,人們幾乎用了一切可以運用的藝術手段來紀念他,學習他;28年來,他爽朗的笑聲,時時回響在祖國上空;他穩健的腳步,天天踏在祖國的大地上;他溫暖有力的雙手,仍在和人民一道推動著偉大事業的進程。時光流逝,沒有沖淡人民對他的記憶,相反,時間越久遠,他的形象越清晰,越高大,越光輝。
人民懷念周恩來,是懷念他所體現和代表的公仆精神。在21世紀的征途上,一切公務員,特別是高級公務員,難道不應該好好學習周恩來這種精神嗎?
總之,公務員人格的基本素質還可以歸納概括出好多條來,諸如忠于政府,團結協作,實事求是,等等。但前述四個方面是最高的和基本的素質要求。就這四個方面而言,前兩條(恪盡職責、清正廉潔)是起碼素質、必備條件,后兩條(無私奉獻、“雙向負責”)則是更高的素質要求,即使短期內還做不到,但應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力爭達到。
(刊于《人文雜志》2004年第2期)
[1]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頁。
[2] 《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頁。
[3] 《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頁。
[4]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頁。
[5]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9—660頁。
[6]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1097頁。
[7]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28頁。
[8]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頁。
[9] 江澤民:《在周恩來同志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8年2月24日。
[10] 《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4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