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保護與對外出口及投資
- 楊小輝
- 1576字
- 2021-10-15 19:51:13
第四節 競爭力理論
競爭力是學術界廣泛討論的一個概念,通常從公司水平、產業水平和國家水平三個不同的水平進行分析(Fagerberg,1996; Nelson,1993; Porter,1985; Roessner et al.,1996)。克魯格曼(1994)指出競爭力與一個國家的生產率及經濟發展緊密相關,而更多的學者認為一國的競爭力與該國生產產品在國際上的表現緊密相關(Fagerberg,1996; Lall,2001)。全球化正在改變市場的運行,技術的創新正在影響著貿易的好壞。Soete(1981)的技術差距理論表明技術表現會對出口的表現產生重要影響。在這一研究之后,其他學者使用專利、外國直接投資及研發作為技術的指代變量,探索了技術與其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之間的關系。一些研究從國家的角度進行(Fagerberg,1988; Amendola et al.,1993),也有一些研究從國家與產業交叉的角度進行(Dosi et al.,1990;Magnier and Toujas-Bernate,1994; Amable and Verspagen,1995; Landesm
ann and Pfaffermayr,1997; Wakelin,1998; Carlin et al.,2001;Laursen and Meliciani,2000,2002,2010)。所有的國家都在努力改變其產業結構以提升生產力,從而提升其在國際產業鏈中的位置,換言之,擴大它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擴大本國就業并且增加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Aharoni and Hirsch,1997)。在這一進程中,選擇技術創新還是技術轉移主要依賴于國家的發展水平(Gerschenkron,1962)。
許多因素會對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產生影響,一個經常被討論的因素是勞動力成本。勞動力成本在眾多影響因素中是相對不容易變化的一個因素。根據Dosi等(1990),貿易應當是勞動力成本和技術的函數。
技術差距及國際貿易闡述了宏觀經濟的非均衡:這些理論沒有指向要素及商品市場,而是研究了不同部門間資源的分配。概括地講,貿易及技術的變化與潛在的均衡和宏觀因素的不完善的調節脫鉤(Amendola et al.,1993)。非均衡的假設暗示了工資和專業化對比較優勢有影響。因此,需要將純粹的成本影響及工資所產生的成本進行區分。
其他一些關于競爭力的研究闡述了技術對競爭力的影響。從國家角度來看,Fagerberg(1988)發現技術因素尤其是專利、投資和研發對一國出口產品市場份額產生重要影響。而成本要素(單位勞動力成本)的影響卻并不顯著。關于單位勞動力成本的結果可用來解釋“卡爾多”悖論(Kaldor,1978)。這一悖論強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口及GDP 快速增長的國家同時伴隨著單位勞動力成本的增長。這一結論也得到了 Amendola 等(1993)研究的證實,研究表明技術對出口份額的影響是長期的,勞動力產生的影響卻是短期的。
然而技術和成本在不同的產業所產生的作用也不相同。Greenhalgh(1990)、Magnier和Toujas-Bernate(1994)、Amable和Verspagen(1995)使用誤差修正模型來估計長期關系。Greenhalgh(1990)發現相對價格有可能在一些行業與英國出口具有負向的影響關系。令人奇怪的是,傳統產業比如紡織也是價格不敏感的行業。另外,創新對大部分行業都會產生影響,即使一些高科技行業未被列入清單中,也會具有這一影響。Magnier和Toujas-Bernate(1994)、Amable和Verspagen(1995)運用不同的指標指代創新(R&D、創新投資和專利),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實際上專利在大部分行業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不僅僅在高科技行業中發揮作用。這與Wakelin(1998)的結論相一致,他指出研發密度及專利在高科技及低技術行業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由工資所指代的成本只在低技術行業中發揮作用。行業異質性可以很好地解釋 Carlin 等(2001)的結論,所有部門混淆了技術發揮的作用。
在方法層面,以前的研究利用協整來探索技術的長期及短期影響(Greenhalgh,1990;Magnier and Toujas-Bernate,1994;Amable and Verspagen,1995)。另外,Landesmann和Pfaffermayr(1997)發展了一個“接近理想的需求模型”來研究出口需求是如何受到單位勞動力成本和研發支出影響的。Dosi等(1990)利用截面數據來估計創新和勞動力成本對出口的影響。總的來講,都證實了不同程度的創新會對國際貿易的結構產生不同的影響。
最近一些研究研究了技術外溢對出口產品市場份額的影響。Laursen和Meliciani(2000)采用動態模型說明了本國上下游研發聯系會對出口份額產生影響。然而,國際之間技術聯系并未對出口產生影響(Laursen and Meliciani,2002)。另外,Laursen和Meliciani(2010)聚焦于ICT產業,發現國內及國際的知識流動都會對出口份額產生積極影響,而對于非ICT產業只有國內的技術流動才會產生影響。另外,從國家角度看國際技術轉移對競爭力會產生的影響(Alvarez andMarin,2013),而從產業層面看,這一影響也存在(Kevin and Zhang,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