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保護與對外出口及投資
- 楊小輝
- 2869字
- 2021-10-15 19:51:12
第三節 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一 對外直接投資的東道國影響因素
由Dunning(1977,1993)提出的折中理論為FDI活動提供了一個基本的解釋框架。該理論表明一個公司的對外投資活動由該公司的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和國際化優勢共同決定。區位優勢與這個國家的特定條件相關,而所有權優勢及國際化優勢與公司特有的條件相關。地理位置決定了跨國公司的商業環境,而區位條件決定了東道國經濟體對于外國公司的吸引力。折中理論表明跨國公司具有探索東道國的特定區位優勢的動機,懷著不同動機的公司會尋求不同的區位優勢。Dunning認為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有四個不同的基本的動機,包括市場尋求動機、自然資源尋求動機、效率尋求動機和戰略資產尋求動機。
東道國的市場經常被當作影響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影響因素。Bevan和Estrin(2004)發現東道國的市場規模與流向東道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正相關,較大的市場使得投資者通過本地生產獲得成本效益及規模效益(Braunerhjelm and Svenson,1996; Venables,1999)。因此,大的市場對于投資者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另外,經濟的快速增長對企業意味著更多的獲益機會,東道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將會對產品產生巨大的需求,這使得更多的外國企業進入該經濟體。因此,經濟增長越快會吸引越多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東道國。
自然資源是跨國公司在進行區位選擇時重要的考慮因素(Dunning,1993)。資源尋求型外國直接投資的投資目的是為投資公司下游企業的運行提供保障。國際化理論指出當在進行稀有自然資源開發時,保持公平開發的原則極為重要(Buckley and Casson,1976)。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需要通過外國直接投資活動獲取國外的自然資源。
經濟效率是跨國公司進行投資活動時考慮的另一個因素,與此同時在一個極具挑戰的環境中進行投資時,制度環境被認為是企業能否生存并且成功的關鍵因素(Kostova and Zaheer,2008)。折中理論認為經濟效率被認為是區位選擇的最主要的考慮因素。東道國的制度環境被認為是在不確定環境中能否降低交易成本的關鍵(Hoskisson et al.,2000)。制度理論表明組織必須鑲嵌在并且適應國家的宏觀制度環境(Zukin and DiMaggio,1990)。因此,跨國公司應該適應東道國環境進而尋求東道國帶來的經濟效益(Yiu andMakino,2002)。
戰略資產尋求動機意味著公司的外國直接投資活動是為了滿足其在國際市場中的戰略需求(Deng,2007)。通過這種形式的投資,跨國公司可以在與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競爭時彌補它們在壟斷技術、管理知識、產品品牌及生產網絡分布方面的不足(Buckley et al.,2008; Luo and Tung,2007)。
二 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決定因素
Dunning(1981,1986,1988)的IDP 理論是其折中理論的拓展,這一理論是解釋外國直接投資的經典理論(Stoian and Filippaios,2008)。根據IDP理論,一國的外向及內向外國直接投資與該國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經濟發展一般用人均GDP 指代。一般將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分為五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在欠發達國家沒有任何內向及外向的外國直接投資活動。在第二個階段,正在進行工業化的國家由于區位優勢吸引了一定量的外國直接投資,但是其對外投資數量相當有限。在第三階段,隨著該國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國內市場的不斷拓展,將會吸引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并且基于國內的創新及其某方面的專長,會同時進行海外投資。在這個階段,外商對本國的投資的量要高于本國對海外投資的量。在第四階段,本國對海外的投資將超過吸引外資的規模。在第五個階段,隨著經濟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吸引的外國投資與本國進行的海外投資都達到峰值。
與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相關的變量都可以用來解釋一個國家的外向對外直接投資。首先,基于 IDP 理論(Dunning,1981,1986,1988),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其外向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正向的相關關系。這一推論被后續關于發達國家的研究所證實(Barry et al.,2003; Bellak,2001; Buckley and Castro,1998),并且也被一些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放到一起的混合樣本所證實(Tolentino,1993)。Andreff(2002)也指出對于轉型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是外向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決定因素。Stoian(2013)和Saad等(2013)用人均GDP指代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發現其對外向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正向的影響。
其次,IDP理論指出技術要素是外向對外直接投資的另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先進的技術使得本土公司在進行海外投資時具有競爭優勢(Durán and Ubeda,2001; Lall,1996; Narula,1996)。這一影響關系被進一步的理論及實證研究所證實(Cantwell,1981,1987; Dunning,1993; Kogut and Chang,1991;Lall,1980; Pearce,1989),尤其對于發達國家這一影響更為顯著。另外,Salehizadeh(2007)發現新興經濟體在進行海外直接投資時更傾向于投資到技術水平相近的經濟體。Stoian(2013)以研發指代技術水平,發現中東歐國家的研發投入與這些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有負向的影響關系。
最后,IDP理論也表明內向外國直接投資與該國的對外投資具有正向的相關關系。通過FDI的技術轉移效應,提高本國公司的所有權優勢,并進一步通過海外投資發展其所有權優勢(Dunning,1981,1986,1988; Durán and Ubeda,2001; Stoian and Filippaios,2008)。而且,Stoian(2013)和Saad等(2013)使用實證數據驗證了它們之間的這一相關關系。
匯率是外向對外直接投資的另一個決定因素。研究表明,來自強勢貨幣國家企業的公司比弱勢貨幣國家的對外投資更具有優勢(Kohlhagen,1997)。另 外,Kyrkillis和Pantelidis(2003)指出貨幣的升值會降低該國名義上的出口量,而該國會以投資來進行彌補。因此,一個國家的匯率應當與該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具有一定的相關關系。
出口的收益會形成公司進一步海外投資的基礎。另外,根據傳統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外向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之間具有互補的關系;出口產品在前期滲透國外市場,投資活動隨后跟進(Vernon,1966)。然而,它們之間的時間間隔不斷縮小,現在出口活動與外向對外直接投資幾乎同時發生。這使得出口迅速地對海外投資產生支撐。因此,我們認為高水平的出口活動會對外國直接投資具有正面影響。
三 知識產權保護與內向外國直接投資的關系
在已有的研究中,知識產權保護與外國直接投資的關系是模糊的,這也是爭論的熱點。一些關于知識產權保護與外國直接投資的理論研究被南北動態一般均衡模型檢驗。比如,Lai(1998)和Glass(2002)在他們的研究中得出了不同的結論。Lai(1998)使用一個拓展的創新模型,指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會吸引外資。然而,Glass和Saggi(2002)運用質量改進的創新模型,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進一步,Glass和Wu(2007)將無成本的模仿引入質量改進創新模型,得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創新及吸引外資都會產生負面影響。跨國公司在選擇技術轉移方式時有三種不同的選擇:出口、外國直接投資和授權。跨國公司的選擇取決于發展中國家的制度。一些其他的研究者認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創新具有推動作用,但是對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作用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Chin and Grossman,1990; Helpman,1993)。發展中國家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會限制本地公司的模仿行為,從而會吸引外資。限制本地公司的模仿行為可以更好地保障跨國公司的利益。相反,加強發展中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也有可能因為增強了跨國公司的壟斷行為,從而使得外國直接投資的量減少。當來自本地公司的模仿行為受到限制后,跨國公司可能會通過降低產出的方式獲取壟斷利潤(Maskus and Penubarti,1995; Smith,1999)。并且,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也有可能使得國際技術轉移從外國直接投資轉向授權。一些學者運用重力引力模型來探索知識產權保護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Awokuse和Yin(2010)指出知識產權保護對中國吸引的外資具有重要影響。Hsu和Tiao(2015)發現知識產權保護對于亞洲國家對外資的吸引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他的一些研究利用不同的模型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Lee andMans?eld,1996; Lesser,2002; Nunnenkamp and Spatz,2004;Du et al.,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