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主要成果簡介

聯合國為預防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化問題日益惡化,于1988年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負責收集和組織各國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工作與成果,并提出科學評價與政策建議。IPCC成立近30年來,每年舉行一次以碳減排為核心議題的氣候變化談判,取得不少成果(萬怡挺等,2015)。

一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成立與《京都議定書》簽訂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也稱為“地球峰會”),154 個國家的領袖簽署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以下簡稱《公約》)。[1]《公約》對“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制定了全球性管制目標協議、對溫室效應所形成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加以規范,為全球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展開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

《公約》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有190 多個國家批準了《公約》,依據“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和“公平原則”,將成員國區分為“附件一成員國”和“非附件一成員國”兩組,承擔不同責任。其中“附件一成員國”共計37個國家,包含24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以下簡稱經合組織)國家、歐洲共同體和12 個經濟轉型國家,責任包括到2000年將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回歸“本國1990年水平”;經合組織國家提供資金與技術,協助發展中國家防治氣候變化;概述達成目標所采取的行動方案與預期效果。不在“附件一成員國”名單內的《公約》成員國為“非附件一成員國”(包括小島型島國、新興工業國家、發展中國家等),責任包括進行本國溫室氣體排放資料統計,闡述本國國情、溫室氣體排放預估及擬實行控制措施等。[2]

《公約》生效之后,成員國大會(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每年舉行一屆,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大會是1997年第三屆成員國大會,這次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歷屆《公約》成員國大會的舉辦地點和重要議題總括見表1-1。

表1-1 歷屆《公約》成員國大會的舉辦地點和重要議題總括

表1-1 歷屆《公約》成員國大會的舉辦地點和重要議題總括續表

注:“—”表示這屆會議未取得實質性成果。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網絡資料整理。

1997年12月,日本京都舉行第三屆成員國大會,并簽署《京都議定書》:2008—2012年,主要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將6 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8%,美國降低7%,日本降低6%。《京都議定書》最終于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全球范圍內以強制性法規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行為,歐盟等發達經濟體開始履行減排承諾。但是,由于美國于2001年退出《京都議定書》,而且附件一成員國在第一承諾期的減排義務并不足以實現IPCC關于減排的目標。因而,各國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全球范圍內更多國家參與減排的國際協議進行各種級別的艱苦談判,才有了2015年的《巴黎協定》。《巴黎協定》是迄今最復雜、最敏感也是最全面的氣候變化談判成果。

二 《巴黎協定》的特點與氣候治理模式變化

《巴黎協定》的簽署,開啟了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局面,將升溫控制在2℃,成為全球氣候治理新的目標和挑戰。這是繼《京都議定書》之后,第二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構建了一個新的機制,是在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邁出的歷史性的一步(何建坤,2016;林歡,2016)。

(一)《巴黎協定》概述

《巴黎協定》由決議草案和協定兩部分組成。其中,決議草案由協定的通過、國家自主貢獻[3]、2020年之前的強化行動等六部分構成,不需要各國批準。協定列有29 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資金、技術轉讓等方面的內容,需要各國批準。《巴黎協定》于2016年4月22日至2017年4月21日開放簽署,只要滿足“不少于55 個締約方”和“共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至少約55%的締約方交存其批準、接受、核準或加入文書”兩個條件,《巴黎協定》便于滿足條件之日后第三十天起生效。經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巴黎協定》通過不到一年,就達到了生效門檻,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

(二)《巴黎協定》氣候治理模式變化

《巴黎協定》制定了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之內,努力限制在1.5℃,到2080年,實現“零排放”。其最大的特點是將所有成員國都納入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框架體系。首先,各成員國在2020年前向聯合國秘書處提交到2050年乃至更長期間的低碳戰略。其次,各成員國就其同意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定期在整體進度上進行促進性全球盤點;并且各個國家提供的NDCs主要為減緩行動信息,同時成員國有權提供適應、資金等信息。再次,各成員國要定期提供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履行的進度追蹤信息,為全球盤點提供參考。最后,各成員國定期依照透明的方式開展工作。

《巴黎協定》確立了以預定國家自主貢獻(Intend 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cons,INDCs)為核心的自下而上的減排模式,因此,各成員國依據自主貢獻的形式,自主制訂減排計劃。INDCs構建了各國自主貢獻的新型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已經有188 個成員國提交了INDCs,覆蓋了全球90%的溫室氣體排放。此外,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面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從而避免了某些發達國家利用INDCs逃避減排義務的可能性。

《巴黎協定》的這種減排模式完全不同于《京都議定書》的治理機制。《京都議定書》對發達國家規定了自上而下的強制減排模式,在氣候變化領域主要體現為“下”遵守“上”設計的方案、路線,“下”多為被動執行具體的氣候變化對應領域,“上”為成員國的行動、方案等。這種自上而下的減排模式沒有得到多數國家的認可,反而這種治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再加上美國從未批準,且加拿大也于2011年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所以,實際上,《京都議定書》并未取得顯著的減排成效(秦天寶,2016)。

《巴黎協定》改變了之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劃分,重新劃分為發達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三類,這意味著國際社會充分考慮了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主張。就減排而言,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加重了減排責任。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所取得的發達國家的援助將逐步減少;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有可能對那些最不發達國家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總之,《巴黎協定》遵守了適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弱化了該原則的適用基礎,突出了社會的包容性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寨县| 迁西县| 南陵县| 南陵县| 常熟市| 石台县| 池州市| 尤溪县| 城口县| 册亨县| 古交市| 离岛区| 岳普湖县| 陈巴尔虎旗| 金山区| 英超| 台江县| 甘南县| 新晃| 镇远县| 钟山县| 宜丰县| 榆树市| 陇西县| 寻乌县| 永登县| 兴化市| 綦江县| 东明县| 读书| 福州市| 浙江省| 上蔡县| 阿拉善左旗| 天峻县| 焦作市| 金乡县| 磴口县| 东源县| 丰台区| 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