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新進展

近幾年來,全球經濟一直未出現全面復蘇跡象,因氣候變暖引起冰川溶化、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土地退化以及貧困問題等全球性經濟、環境、社會問題已越來越突出,亟須通過各經濟體、組織機構和行為主體之間的聯合與合作,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問題已引起越來越多研究部門的關注,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核心主題由起初的能源系統問題演變成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的復雜經濟社會問題,涉及經濟學、政治學、生態環境學及社會管理等學科。基于相關文獻,氣候變化經濟學的研究進展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論和最新研究結論等(Goulder and Pizer,2006;Harris et al.,2017;Stern,2007;Stern,2016;Nordhaus,2013)。

一 研究方法論

氣候變化是一個體現外部性、共同財產資源、公共物品、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以及隨著時間推移成本和收益折現的問題。它具有經濟學、大氣科學、環境科學、政治學和技術方面的內容。這就決定了氣候變化問題的全球性、長期性和不確定性(復雜性)等特征,因而,單靠經濟分析并不能充分應對這一范圍的問題,但是,經濟理論和政策分析在尋求解決方案方面可以提供很多幫助。

從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的“我們應該以多快的速度掠奪全球公域?”開始(1982年),氣候變化經濟學的研究重點是診斷氣候變化的經濟學基礎,并提供正面和規范性分析政策來應對這一問題。在與環境經濟學的其他領域重疊的同時,由于氣候變化問題的獨特性,氣候變化經濟學具有特別的關注點,包括長期規模性、不確定性的程度和性質,區域不均衡分布、跨時空的政策利益和成本評估等。

(一)氣候變化影響的建模分析

科學家對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的可能影響結果進行了建模研究,包括預期的負面影響,如中斷向城市和農業的供水、熱帶疾病傳播對健康造成的損害和死亡、干旱造成的農業產量損失等;可能的有益影響結果,如在寒冷氣候環境下農業產量的增加、降低采暖成本等;其他難以預測但可能更具破壞性和永久性的影響結果,如天氣模式的破壞(颶風、干旱和其他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南極西部冰蓋可能塌陷,這將導致海平面上升而淹沒主要沿海城市等。

潛在的有益結果將主要在北半球的北部,例如冰島、西伯利亞和加拿大。世界上其他大多數地區,尤其是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可能會因氣候變暖而遭受嚴重的負面影響。根據IPCC的預測,隨著排放量的增加和溫度的升高,負面影響將會加劇,而正面影響則會減弱(見表1-2)。

表1-2 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資料來源:IPCC,2007b;Stern,2007。

(二)成本效益分析

表1-2表明,未來一個世紀的全球變暖趨勢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考慮到這些不確定因素,一些經濟學家試圖將全球氣候變化的分析置于成本效益分析的背景下。盡管對這種用貨幣價值來研究氣候變化影響的復雜性存在簡單化,但是,通過成本效益分析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了解氣候變化影響的路徑。

如果沒有政府政策干預,按照BAU(Business as Usual,BAU)情景,碳排放量將繼續增加,如圖1-1 所示。但是,這些預測是基于當前趨勢的,沒有考慮未來減排政策的影響。根據《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需要立即采取積極的政策行動,以穩定碳排放量,然后才有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減少總排放量。了解減少排放涉及的問題,就是研究這類政策舉措的經濟學意義所在。

圖1-1 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計值及預測值(至2040年)

注:經合組織國家主要包括工業發達國家,非經合組織國家包括世界其他國家。

資料來源:EIA,2016年。

當經濟學家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時,他們需要權衡:預計的碳排放量增加所帶來的后果與當前穩定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措施的成本。采取強有力的政策行動來防止氣候變化,將帶來與避免的損失相等的收益。防止損壞的這些好處也可以稱為避免成本。然后,必須將估計的收益與采取行動的成本進行比較。

各種經濟研究試圖估算應對氣候變化采取政策行動的收益和成本,以貨幣化或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來衡量氣候變化的成本存在一些固有的問題。一般而言,這些研究僅能捕捉到氣候變化對經濟生產的影響,或用貨幣表示所產生的非市場影響。某些經濟部門可能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如農業、林業、漁業、沿海地區房地產業和交通運輸業等。但是,這些產業僅占GDP的10%左右。其他主要產業,例如,制造業、服務業和金融業,被認為僅受到輕微的氣候變化影響(Nordhaus,2013)。

因此,用GDP影響的估算方法可能會忽略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最強有力的破壞。根據威廉·諾德豪斯的說法,他在過去20年間撰寫了許多關于氣候變化的成本效益研究報告:“氣候變化中最具破壞力的方面(在不受管理和無法管理的人與自然系統中)遠遠超出了常規市場。我確定出四個特別令人關注的領域:海平面上升、颶風加劇、海洋酸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目前,對于每一種變化,變化的規模都超出了人類停止努力的能力。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必須加強對地球系統奇點和臨界點的關注,例如,那些涉及不穩定的冰蓋和逆流海洋。這些影響不僅難以從經濟角度衡量和量化,就是從經濟和工程的角度來看,它們也很難管理。但是,說它們很難量化和控制并不意味著應該忽略它們。恰恰相反,這些系統是應該最值得認真研究的,因為從長期來看,它們可能是最危險的。”(Nordhaus,2013)

成本效益分析也可能引起爭議,因為它為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價值設定了一個數字。大多數研究都遵循一種常規的成本效益法,即根據人們愿意為避免危及生命的風險而愿意支付或愿意接受的金額來承擔此類風險(例如,承擔危險工作的額外工資)。但是,由于確定“統計生命”價值的方法取決于諸如收入和條件價值評估(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等貨幣衡量標準,發展中國家往往賦予較低的人類生命價值。由于發展中國家將經歷許多最嚴重的氣候變化影響,因此,這種經濟估值偏見顯然引發了分析和道德問題。

不確定性問題對于氣候變化的成本效益分析至關重要。如果天氣破壞遠比預期的嚴重,則損失估計數值往往會忽略災難性后果的可能性。例如,一場颶風除造成生命損失外,還可能造成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如果氣候變化導致嚴重的颶風更加頻繁,成本效益分析將不得不以比以前更高的水平來估算破壞成本。如果熱帶疾病由于天氣變暖而大大擴大其范圍,那么另一個未知的價值(人類發病率或疾病損失)可能是巨大的。

(三)氣候變化影響的綜合評估模型分析

盡管前述的成本模型可用于評估實現給定排放目標的替代政策的成本效益,但將成本與減排收益(避免損失)聯系起來的方法催生了綜合評估模型的開發。這些模型將溫室氣體排放、溫室氣體濃度以及溫度或降水的變化聯系在一起,并考慮這些變化如何反饋給生產和公用事業。許多綜合評估模型都是優化模型,可以解決排放時最大化凈收益問題(大都在溫度或濃度的限制下)。

科學家和經濟學家已經使用綜合評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IAM)將人口和經濟增長的情景以及由此產生的排放量轉化為大氣成分和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然后,這些模型應用“破壞函數”,破壞函數近似估算溫度變化與受海平面變化、颶風頻率、農業生產力和生態系統功能等影響而產生的經濟成本之間的全球關系。最后,這些模型試圖將未來的損失轉化為現在的貨幣價值(Revesz,Arrow et al.,2014)。

圖1-2 給出了三種廣泛使用的綜合評估模型(CRED 模型、DICE模型和ENVISAGE模型)在全球氣溫不同水平上升時所估算的損失值。較高的溫度變化范圍會導致全球范圍內的損失估計值大大增加,不同的模型對未來破壞的估計是不同的,進而對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損失范圍為每年占全球GDP的2%—10%或者更多一點,這取決于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情況。

這些貨幣化的損失估算可能會引起爭議,并且可能無法涵蓋損失的所有方面,但是,假設我們決定接受它們,至少作為一個粗略的估算。然后,我們必須權衡防止氣候變化的政策的估計收益與這些政策的成本。為了估算這些成本,經濟學家使用經典的經濟學模型來表示諸如勞動力、資本和資源等投入如何產生經濟產出。

圖1-2 全球氣溫上升造成損失增加

注:圖中顯示的三種不同綜合評估模型(ENVISAGE 模型、DICE 模型和 CRED模型)給出的損失估算在低等至中等水平的溫度變化下是相似的,但是,在較高水平的溫度變化下卻有很大差別,反映了建模中使用的不同假設。

資料來源:R.Revesz和K.Arrow等,2014年。

為了降低碳排放量,我們必須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代之以可能更昂貴的其他能源,并投資于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其他碳減排戰略的新基礎設施。經濟學家針對各種措施(如能源效率、轉向太陽能和風能或避免森林砍伐)計算了邊際減排成本(減少一單位額外的碳的成本)。

這些措施中,有些是低成本的,甚至是負成本的(意味著它們除減少碳排放外,還帶來了經濟利益)。但是,特別是對于非常大量的碳減排而言,大多數經濟模型預測會對GDP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對大量研究的薈萃分析(meta-analysis)發現,對 GDP的影響估計值隨著對替代新能源、技術學習和經濟靈活性的可能性假設而變化(Stern,2007)。

達到不超過2℃溫升的《巴黎協定》目標的一項成本估算是:這將需要約占1.5%的世界收入(相當于一年實際收入的增長)。但是,這是在國際合作的最佳情況下進行的。在不利的假設下,成本估計將上升至全球GDP的4%以上(Nordhaus,2013)。同樣,以上提到的薈萃分析發現,成本變化可能從最壞情況下占全球GDP的3.4%增加到最佳情況下占全球GDP的3.9%(Stern,2007)。

(四)碳定價機制新進展

大量研究結論表明,碳定價機制是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的重要保障,但是,當前我們離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距離還很遙遠,碳定價機制的覆蓋面和價格水平仍然不足,增加碳定價的廣度和深度至關重要。根據世界銀行等機構最新發布的《2017年碳定價現狀及趨勢》的年度報告[4],2016年,全球各個層面實施碳定價機制的勢頭持續高漲,但是,要確保全球實現《巴黎協定》的2℃溫控目標,未來碳定價的行動力度必須要有明顯加大。

自2016年以來,全球在碳定價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2017年,碳定價計劃的總價值達到了520 億美元(包括排放交易體系和碳稅),比2016年增長了7%。自2016年年初以來,全球共增加了8個新的碳定價舉措,其中75%在美洲(主要為哥倫比亞、智利和幾個加拿大省份);目前共有42個國家和25 個地區對碳排放實施了定價(這些實施了定價的國家和地區占全球經濟總量的50%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5%)。自2016年年初以來,碳定價機制取得的進展包括:①智利和哥倫比亞推出了碳稅;②加拿大3個省(阿爾伯塔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安大略省)和美國1個州(華盛頓州)推出了新的或加強型碳定價機制;③墨西哥開始實施為期1年的排放交易體系模擬計劃,旨在提高碳定價意識,為2018年啟動排放交易體系試點做準備;④中國準備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碳定價舉措。

但是,不容樂觀的是,目前仍有85%的碳排放量尚未納入碳定價的覆蓋范圍,而且碳定價覆蓋范圍內有75%的排放量定價水平為每噸碳10美元,遠遠低于碳定價高級別委員會(High Level Commission on Carbon Prices)認為的符合《巴黎協定》溫控目標的 2020年每噸40—80美元和2030年每噸50—100美元的水平。[5]

因此,要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未來碳定價的發展速度還要顯著提升。碳定價機制未來的優先行動領域包括:①通過推出新的倡議和在現有實施的機制中擴大碳定價機制的覆蓋范圍,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②通過提高碳價格、加強碳定價機制的影響力度,碳價格可以傳遞更強的價格信號,為低碳技術吸引到更多投資。③在國內層面,使碳定價機制與輔助性的政策保持協調一致,確保在更廣泛的政策框架下的連貫性。④加快《巴黎協定》指導框架的制定,使之有助于連接國內的碳定價機制,并促進國際市場機制的使用。⑤以更加戰略性和綜合的方式利用氣候融資,促進能支持變革性的氣候變化減緩政策和融資的氣候市場發展。

(五)折現率選擇和不確定性問題

如果積極的碳減排政策的成本和收益都在GDP中占幾個百分點的范圍內,我們該決定怎么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未來成本與收益的評估。采取行動的成本必須在今天或不久的將來承擔;而采取行動的收益(避免的損失成本)在將來會越來越大。因此,現在的任務是決定如何平衡這些未來的成本和收益。

經濟學家通過使用折現率評估未來成本和收益。與折現相關的問題和隱含的價值判斷增加了評估成本和收益時已經存在的不確定性。這表明我們應該考慮一些替代方法,包括可以兼顧生態、經濟成本和收益的技術。有關氣候變化成本效益分析的經濟學研究對經濟政策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根據威廉·諾德豪斯及其同事的早期研究(2000—2008年),減緩氣候變化的“最佳”經濟政策涉及短期內適度的減排量,其次是中長期減排量的增加,有時被稱為作為逐步加強氣候政策的手段(Nordhaus,2007,2008)。

多數有關氣候變化的早期經濟研究得出的結論與威廉·諾德豪斯研究的結論相似,盡管少數研究建議采取更激烈的行動。關于氣候變化經濟學的辯論,在2007年發生了重大變化,當時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發表了一份長達700 頁的報告,該報告由英國政府贊助,題為《氣候變化經濟學:斯特恩評論》,又稱《斯特恩報告》。盡管先前對氣候變化的大多數經濟分析都提出了相對溫和的政策回應,但《斯特恩報告》強烈建議立即采取實質性的政策行動:現在的科學證據是壓倒一切的即氣候變化是嚴重的全球威脅,需要緊急的全球對策。該報告評估了關于氣候變化影響和經濟成本的大量證據,并使用了許多不同的技術來評估成本和風險。從所有這些角度來看,《斯特恩報告》收集的證據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采取強有力的行動的好處遠遠超過了不采取行動的經濟代價。

根據常規經濟模型的結果,《斯特恩報告》估計,如果我們不采取行動,那么現在和永遠,氣候變化的總成本和風險都相當于每年至少損失全球GDP的5%。如果考慮到更大范圍的風險和影響,則損失的估計值可能會上升到 GDP 的20%或者以上。相比之下,每年的行動成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嚴重影響)可以限制在全球GDP的1%左右。收益與成本之比至少為5∶1,這意味著立即采取重大政策行動的有力的經濟理由,而不是緩慢的“加速”行動(Stern,2007)。

兩種經濟分析方法對氣候變化進行分析帶來了這么大的差異,原因何在?一個主要問題是選擇用于評估未來成本和收益的折現率。長期收益或成本的現值(PV)取決于折現率。較高的折現率將導致長期收益的現值估值偏低,而使短期成本的現值估值偏高。相比之下,低折現率將導致長期收益的當前估值較高。如果我們選擇低折現率,那么積極減排政策的估計凈現值將更高。

盡管斯特恩和諾德豪斯研究都使用標準的經濟學方法,但斯特恩的方法更加關注長期的生態和經濟影響。《斯特恩報告》使用1.4%的低折現率來平衡當前和未來的成本。因此,即使幾十年來進取行動的成本似乎高于收益,但潛在的高額長期損失仍在平衡,而有利于今天的進取行動。這些對于它們的貨幣和非貨幣影響都是重要的。從長遠來看,全球氣候變化對環境的破壞也將對經濟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但是,使用標準折現率會降低未來長期重大損失的現值(見專欄1-1)。

專欄1-1 折現率簡介

經濟學家使用以下等式計算未來幾年發生的X美元成本或收益的現值:

現值(X)=X/(1+r)n

其中,r是折現率。例如,如果我們要確定從現在起25年后以5%的折現率獲得的50000美元收益的現值,則為:

50000/(1+0.05)25 =14765(美元)

折現率的選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重要。圖1-3 顯示了氣候變化成本效益分析中使用的幾種折現率在未來不同時間段內所經歷的100美元成本或收益的現值。我們發現,當使用5%或7%的折現率時,就未來價值而言,未來100年發生的成本或收益可以忽略不計——分別僅為0.76美元和0.12 美元。即使折現率為3%,100年后的100美元的價值也僅為5.20 美元。但是,當折現率為1%時,對未來100年的影響很大,當前價值約為37美元;即使折價200年,其現值仍接近20美元。

圖1-3 未來100美元成本或收益的現值:不同折現率的影響

資料來源:Harris等,2017年。

這兩項研究之間的另一個區別在于對不確定性的處理。斯特恩方法將較大的權重分配給不確定但潛在的災難性影響。這反映了預防原則的應用:如果某個特定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即使看起來不太可能,也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避免。這項原則已在環境風險管理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它對全球氣候變化尤為重要,因為許多未知但潛在的災難性后果可能與持續的溫室氣體累積有關(見專欄1-2)。

專欄1-2 氣候變化的拐點和奇點

氣候變化預測中的許多不確定性與反饋回路的問題有關。當初始變化(如溫度升高)在物理過程中產生變化時,就會發生反饋環,然后放大或減小原始效應(增加原始效應的響應稱為正反饋環;減少原始效應的響應稱為負反饋環)。正反饋回路的一個例子是氣候變暖導致北極苔原的融化增加,釋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這增加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積累,并加速了變暖過程。由于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各種反饋回路,最近的證據表明,變暖發生的速度比大多數科學家在5—10年前的預測要快。從而使人們越來越擔心“失控”反饋回路的可能性,這可能會在短期內導致巨大的變化。一些科學家建議,我們現在可能正在接近某些氣候臨界點,一旦超過這個臨界點,就可能造成災難性影響。

也許最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是格陵蘭和南極西部冰蓋的迅速崩潰。2016年,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en)等發表的一篇論文認為,極地冰塊在未來50年內可能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20—30 英尺。該論文認為,由于陸地冰融化而涌入海洋的淡水將引起一個反饋回路,這將導致格陵蘭和南極洲冰蓋迅速崩解。主要作者詹姆斯·漢森博士說:“這將意味著所有沿海城市、世界上大多數大城市及其所有歷史都將流失。”

盡管快速融化場景仍存在爭議,但已發現其他危險的反饋回路。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北極的甲烷排放量在短短的五年內增加了近1/3。這個發現是近年來來自該地區的一系列報道的結果,先前凍死的沼澤土壤正在融化并釋放出大量甲烷。目前,這種北極土壤封鎖了數十億噸甲烷,比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排放要強得多,導致一些科學家將永凍層融化描述為定時炸彈,這可能使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不堪重負。他們擔心甲烷排放量增加引起的氣候變暖本身會釋放出更多的甲烷,并將該地區鎖定在一個破壞性循環中,迫使溫度升高得比預期的要快。[6]

馬丁·韋茨曼(Martin Weitzman)的研究認為,對災難性氣候變化可能性的認真考慮可能會超過折現率的影響,這表明,為了避免未來災難發生的可能性,今天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以確保與保險未來房屋火災的不確定性相同的原則(Weitzman,2009)。

這兩項研究差異的第三個方面涉及對減輕氣候變化的行動的經濟成本的評估。為防止全球氣候變化而采取的措施,將對GDP、消費和就業產生經濟影響,這說明了政府不愿采取大刀闊斧的措施來大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但是,這些影響并非全都是負面的。

《斯特恩報告》對碳減排成本評估的經濟模型進行了全面評價。這些成本估算取決于所使用的建模假設。

綜上所述,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穩定在450ppm的預測成本可能在全球GDP下降3.4%—3.9%的范圍內變化,結果取決于一系列假設,包括(Weitzman,2009):

(1)對能源價格信號的經濟反應的效率低下。

(2)非碳能源技術“支持”的可用性。

(3)各國是否可以使用可交易的許可證計劃交易成本最低的碳減排方案。

(4)碳基燃料稅收入是否用于降低其他稅種。

(5)是否考慮了減少碳排放的外部利益,包括減少地面空氣污染。

根據作出的假設,減排政策的范圍可以從最小限度地減少排放到大幅度減少80%或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近年來,諾德豪斯和斯特恩的立場趨于一致。諾德豪斯在他的最新出版物中使用了更新版本的模型(DICE-2013),預測到2100年溫度升高3℃或更多。他主張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征收21 美元的碳稅,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迅速增加(Nordhaus,2013)。西蒙·迪茨(Simon Dietz)和尼古拉斯·斯特恩對他的模型進行了修改,考慮到損失增加和氣候“臨界點”的可能性(參見專欄1-2),建議碳稅提高2—7 倍,以限制大氣中累積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425—500ppm,全球溫度變化為1.5—2.0℃。因此,盡管存在分歧,但是,趨勢是朝著建議采取更嚴厲的政策措施的方向發展。

盡管諾德豪斯和斯特恩在應將碳稅征收按照“緩坡”還是“陡坡”以及將預期的未來損失轉換為現值的適當折現率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是,由于他們都同意隨著模型的完善以及碳稅的進一步推遲,所以,該坡度的陡度將會增加(Nordhaus,2013;Dietz and Stern,2014)。

二 研究范疇擴大:氣候變化和不平等問題

氣候變化的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落在世界貧困人口身上。非洲等地區可能面臨嚴重的糧食生產和水短缺問題,而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的沿海地區將面臨洪災的巨大風險。氣候干燥會對拉丁美洲熱帶地區的森林和農業地區造成破壞,而在南美洲,降雨方式的變化和冰川的消失將嚴重影響水的可利用性。雖然較富裕的國家可能擁有適應許多氣候變化影響的經濟資源,但較貧窮的國家將無法采取預防措施,尤其是那些依靠最新技術的措施。

有研究使用地理分布的影響模型來估計氣候變化對全球范圍的影響。表1-3顯示,到2080年,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在的非洲、南美洲和亞洲,沿海洪災受害者的人數和面臨饑餓風險的人口將相對較多。《自然》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預測:如果社會繼續像過去那樣運轉,相對于沒有氣候變化的世界,氣候變化有望通過大幅減少全球經濟產出,并可能擴大現有的全球經濟不平等狀況來重塑全球經濟。諸如史無前例的創新或防御性投資之類的適應措施可能會減輕這些影響,但是,社會沖突或貿易中斷可能會加劇這些影響(Burke,Hsiang and Miguel,2015)。總體而言,該研究預測,“全球重大損失的可能性是巨大的”,最大比例的損失將由最貧窮的國家承擔。

表1-3 到2080年氣候變化對區域的影響 單位:以百萬計

注:這些估計是基于BAU情景(IPCC A2情景)的。二氧化碳的富集效應提高了植物的生產力,最大限度地估計此值實際上可以減少有饑餓危險的人數。

*括號內數字為最大二氧化碳富集效應。

資料來源:IPCC,2007b。

經濟學家將不平等問題納入氣候變化分析的方式可能會對他們的政策建議產生重大影響。如果所有成本均以貨幣計算,那么,以美元計算,在一個貧窮國家中,例如,GDP的10%的損失可能要比在一個富裕國家中占GDP的3%的損失少小得多。因此,貧窮國家因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可能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相對較小。《斯特恩報告》斷言,氣候變化對世界上最貧困人口的不成比例的影響應該增加氣候變化的估計成本。斯特恩估計,如果沒有不平等因素的影響,BAU情景的成本每年可能高達全球GDP的11%—14%。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估計其成本占全球GDP的20%(Stern,2007)。

關于評估社會和環境成本與收益的正確方法的假設可能會對政策建議產生重大影響。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成本效益分析主要建議采取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但是,基于有關風險和折現的假設,其建議的力度有所不同。一位以生態為導向的經濟學家會認為,根本問題是作為地球氣候控制機制的物理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意味著氣候穩定應該是目標,而不是成本和收益的經濟優化。

穩定溫室氣體排放水平的研究是不充分的。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將繼續在大氣中累積。要穩定累積的溫室氣體水平,將需要大幅度削減到目前的排放水平以下。圖1-4 顯示了IPCC對實現大氣中穩定在430—480pm 和530—580ppm 的二氧化碳水平所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的估計情況。對于較低的穩定水平,在21世紀下半葉,總排放量必須基本上降至零。只有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才可能通過擴大森林和改良農業技術來大幅增加全球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從而實現這一目標。

圖1-4 碳穩定情景:所需的減排量

注:上方的線代表 IPCC RCP 4.5 情景(二氧化碳累積范圍在530—580ppm 內適度穩定),下方的線代表IPCC RCP 2.6情景(二氧化碳累積范圍在430—480ppm內更加穩定)。

資料來源:IPCC,2014d。

顯然,這種下降幅度意味著全球使用能源的方式將發生重大變化。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能對減少排放產生重大影響。其他政策可以減少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并促進森林和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吸收。


[1]《公約》由序言及26條正文組成,具有法律約束力,旨在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使大氣系統免遭破壞的水平。參考《公約》網站http://unfccc.int/。

[2]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conveng.pdf.

[3]國家自主貢獻(NDCs):已批準《巴黎協定》的國家提交的材料,表明各國為實現《巴黎協定》的長期溫度目標(將升溫限制在2℃以下)而做出的努力。新的或更新的國家數據中心將在2020年提交,此后,每五年提交一次。因此,國家自主貢獻代表了一個國家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減少排放的雄心和目標。

[4]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17”,World Bank,Washington,DC,2017.

[5]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氣候變化科學專輯》2017年第23期。

[6]Justin Gillis,“Scientists Warn of Perilous Climate Shift Within Decades,Not Centuries”,The New York Times,March 22,2016;DeConto and Pollard,2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辰区| 保定市| 南川市| 隆安县| 丰台区| 南充市| 大邑县| 丰镇市| 年辖:市辖区| 松溪县| 彭泽县| 泾阳县| 勃利县| 渝中区| 黔江区| 大厂| 抚宁县| 六枝特区| 万载县| 资阳市| 桂阳县| 江北区| 阿拉善左旗| 汤原县| 灵武市| 衡阳县| 宁海县| 和田县| 句容市| 长岛县| 深水埗区| 株洲县| 长阳| 永康市| 富源县| 叶城县| 通渭县| 简阳市| 永兴县| 潼关县| 凭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