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收話語的語用修辭學實證研究
- 蔣慶勝
- 1855字
- 2021-10-30 02:40:56
第一節 本書的研究對象
本研究緣于筆者對一種常見話語方式的持續關注,見如下例子中的畫線部分(下劃線為筆者所加):
(1)(語境:在《十億個掌聲》演唱會現場,在演唱下一首歌前的串詞。)
鄧麗君:接著,我要為您介紹這首歌呢是一首黃梅調的歌曲,因為我小的時候呢,我記得是在八九歲的時候,常常去參加黃梅調的歌唱比賽,現在想起來差不多有二十……二……[觀眾笑聲]我說不說的又說出來了,現在你們都知道我幾歲了。
(2)(語境:《魯豫有約》某期,主持人陳魯豫與女嘉賓何賽飛聊后者最初拍戲的經歷。)
陳魯豫:雖然拍過戲,其實你也應該知道,拍戲現場拍了很多,最后用的可能是很少的,這點你在拍這個戲的時候應該已經知道了吧?
何賽飛:嗯,有一天毛剪,片子前半段毛剪下來以后,大家去看樣片,看完了以后回來以后,自己難受得不得了,房間里面,有點傷心,戲怎么沒啦?剪得那么點兒了。實際上我不知道,這個,通過精剪以后,它提煉出來了,那些不要的都不要了,我們不知道,我們說剪沒了。特別難受,這樣,挺傻的哈?
陳魯豫:哭了嗎?
何賽飛:哭了,在那兒哭,還……[問主持人]說不說啊?
陳魯豫:肯定是咒罵誰!
(3)(語境:2016年5月29日,某教授在一次語言學論壇做報告時的開場白調侃接續他發言的下一位老師。)
教 授:辛老師是高屋建瓴,李老師是中屋建瓴,我自己的是低屋建瓴,到張老師講的時候就是……
(4)(語境:2016年10月28日晚,在北京高鐵站,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地鐵站。)
某女同學:看大家一臉……
(5)(語境:說到高被他自己的得意門生、反貪局長侯亮平盯上,妻子吳惠芬勸省政法委書記高育良不要再保有嚴重問題的公安廳長、高的學生祁同偉。)
吳惠芬:育良啊,你真要好好想想了,亮平這個人咱們了解呀,他要是死死盯住一個人,他是絕不會善罷甘休的。
高育良:這正是我擔心的。
吳惠芬:那你就更不能保祁同偉了,你知道,他背著你做了多少爛事啊?
高育良:如果我現在是漢東省委書記,我會毫不猶豫地拿下祁同偉,用他的腦袋祭旗,可現在人家的終極目標……
吳惠芬:你的意思,沙瑞金他想……天吶,育良,那你更不應該保祁同偉了,你現在自身都難保,你還保得了他嗎?
高育良:保得了保不了我都得試試,最起碼給祁同偉他們留點時間。
(《人民的名義》第35集)
上述例子的來源各不相同,(1)是演唱會,(2)是訪談類電視節目,(3)是學術論壇,(4)是日常生活,(5)是文學作品。筆者還在更多情形下注意到過類似話語現象,這表明,類似現象的分布十分廣泛。另外,如果聽話人對語境有足夠的了解,往往能猜到說話人沒有說完的話或者大概意思。筆者還體會到,這些不同的例子似乎有某種共同的特征:說話人認為接下來的話不便說。但又不是一點都沒說,而是以“說而不破”(蔣慶勝,2018)的方式隱含地傳遞了自己的意思。這一點引起了筆者的興趣。
經查閱文獻發現,這是一種早已被西方學者冠了名的修辭現象——aposiopesis。古羅馬時期的修辭學家西塞羅(Cicero,約106—43 BC)在De Oratore(《論雄辯》)一書中就已經描寫過這一現象。在Rhetorica ad Herennium(《獻給赫倫尼厄斯的修辭學》)(1954:331)中,他說:
Aposiopesis是這樣發生的:說話人說了一些但卻沒有將已經開始的話說完。
Aposiopesis occurs when something is said and then the rest of what the speaker had begun to say is left unfinished.
這種令人起疑的、未明說的方式比詳細明說表達得更多。
Here a suspicion,unexpressed,becomes more telling than a detailed explanation would have been.
如下例[1]:
(6)The contest between you and me is unequal because,so far as concerns me,the Roman people — I am unwilling to say it,lest by chance someone think me proud.(Cicero,1954:331)
例中說話人似乎打算說羅馬人不好的一面,盡管臨時沒有說完(見斜體部分),但不僅說話人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傳達,其欲言又止的說話方式讓聽話人(或讀者)更有興趣想知道說話人到底想說什么。
如果西塞羅是從形式特征及效果方面描述了這種現象的話,幾乎同時代的另一位修辭學家昆體良(Quintilian,約100—30 BC)在Institutio Oratoria(《雄辯術原理》)(1920:407)中則是從功能方面對其進行了描述:它常“用于表示說話人的激情(passion)[2]或憤怒”或“表示焦慮或躊躇(scruple)”。這可能是對該現象進行研究的源頭。
這種現象當然也引起了漢語研究者的興趣,似乎最早見于修辭學家陳望道,他將“說到半路斷了不說或者說開去”的話語現象稱為“急收”(2008[1932]:177),從內涵上看,基本等同于“aposiopesis”,因此,本研究此后用“急收話語[3]”來指稱類似現象,并將其初步限定為說話人出于某種目的故意不把話說完而形成的話語缺略現象。
為了獲得相對系統和封閉的語料,我們以16部[4]中國近現代[5]反映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話劇為語料來源,從語用修辭學角度對急收話語這一現象的話語表現、使用者動機及其修辭效果等方面進行較為系統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