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相關研究評價

從上述關于急收的文獻可見,以往研究取得的了可喜的成績,主要體現為如下方面:一是研究內容涵蓋面廣。把急收從混雜的語言現象中發掘出來作為修辭手段進行研究,并擴展為一種塑造人物形象甚至拉近與讀者關系的寫作方法,從日常會話策略到敘事技巧,研究范圍已較為廣泛。此外,現有文獻還對急收的特征、功能、分類等有了較為全面的描寫,發現了急收話語的句子特征(在話語中斷開、以省略號或破折號結尾等),探討了急收的多種功能,主要是避免忌諱話語、減輕不良后果、增強表達效果等,這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加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急收研究的語料來源廣泛,覆蓋了文學作品、新聞標題、日常話語、電視節目等諸多方面。這表明急收話語現象的使用頻率高,分布也較廣,是值得關注的語言現象。三是采用的研究視角豐富,現有研究主要是從文學視角(如Berry,1954;Dimit,2006;Shears,2008;Newbould,2008;Lobb,2012:179;等等),傳統修辭學[5]視角(如Quintilian,1920;Cicero,1954;韓夫,1986;駱小所,1994;彭朝丞,1996;Lausberg,1998;梁宗奎、劉吉鵬,1998;王胤枝,2000;李娓,2004;Puttenham,2007;陳望道,2008;Chrzanowska-Kluczewska,2014;等等),語用學視角(如楊曉紅、葉慧君,2012;楊曉紅、劉曉玲,2013;姜多,2015;Katrandjiev et al.,2016;等等),語用修辭學視角(如井怡瓊,2012;蔣慶勝,2013;等等)等多角度展示了急收的理論價值及實用價值。各視角的獨立研究使急收話語在各自視域下得到了較深入的探討,也為界面研究奠定了基礎。

雖然過往研究取得了諸多成績,但從本研究的角度出發,現有急收研究還存在如下問題:

其一,從研究對象上看,現有研究對急收話語的認識有沖突之處。上文在給出本研究的定義前我們已經就急收話語的定義進行了梳理,在此不再評價急收的定義不清的問題,而是聚焦前人對急收的認識混亂問題。毋庸置疑,由于研究視角或偏好各異,不同的研究者會對同一個研究對象進行不同方面的描寫,但這些不同的方面往往相互補充,促進對該對象的全面認識。但如果得出的結論相互矛盾,這就是認識本身可能有問題了。就急收而言,矛盾之一是它是否是修辭現象。Housman(1887:241)稱急收“是那些被抑制的話的思想激起了說話人的情感以至于阻止說話人將那些話說出來”,說明內容是先有的,只是沒表達出來,不是無話可說。Lehtsalu,et al(1973:63)也認為急收是“作者刻意用之,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此外,Merrill & Bolt(1991:41)也說到,急收是“最后時刻的自我抑制”(a last-minute self-repression)。這些研究表明急收話語是說話人有意為之,屬于修辭觀。不過,Panasenko(2012:1082)認為急收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情緒所致;另一方面是“找不到詞來表達自己的感覺”,似乎不是修辭觀。Shears也說,“Pope用輕蔑的口吻說,急收對于無知的人是一個很好的手段,當不知道說什么的時候就可以使用”(2008:184),這也是非修辭觀。矛盾之二是將急收與跳脫混用,這就與打(岔)斷、突接等現象混淆了,國內文獻尤其如此,這使得研究結果有不自洽的可能,因為這些辭格雖然相似,本質上卻有不可忽視的差別。比如,楊曉紅、葉慧君(2012)從關聯理論角度闡釋了急收話語的“省力、有意隱瞞”等功能產生的原因:關聯性和有意性。筆者部分地意識到了急收的有意或主動性,但囿于跳脫的概念,混同了急收、岔斷和突接使得該文結論不能自洽:岔斷是外力所致,不具有說話人自身的有意性。楊曉紅、劉曉玲(2013)從關聯理論角度探討跳脫的應答模式時也提到“說話人的跳脫具有隨意性和有意性的特征,聽話人的應答也具備這兩個特征”,這一看法在理論上存在可能,但顯得有些武斷,尤其是聽話人選擇打斷的時機絕非隨意為之。

其二,從研究視角看,界面研究還不足。一方面,現有研究主要從文學、修辭學和語言學等視角對急收進行了探索,界面研究明顯偏少。從不同的視角出發能夠回答不同的研究問題,沒有哪一個視角可以完整地描述一個研究對象,自然不必苛求。但對急收進行獨立視角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存在顧此失彼的問題,比如還沒有研究較為系統地探討過急收話語的說話人動機、急收話語的行事效果、詩意效果等,現實上有采用界面研究的必要性。此外,界面研究是目前研究的主要趨勢,這并不是說一定要跟隨潮流,但必有可取之處。比如,僅僅依靠傳統修辭學,在發現和描述修辭現象的表現、效果等方面尚可,但如果要對其進行解釋就捉襟見肘了,如果引入工于解釋語言使用的語用學理論就會帶來不一樣的局面。

另一方面,對急收話語進行的現有界面研究本身存在不足。就語用修辭視角看,現有研究對“語用修辭”本身認識粗淺。井怡瓊(2012)稱,“對《雷雨》中的跳脫進行語用修辭分析”,并認識到,“語用學和修辭學的交叉形成了語用修辭學”,但其結論說“修辭語用學研究的是使用者對具體的社會情境因素的語義表達,對具體的語用規則進行總結,讓語言在具體語境中能夠更加確切地表達出來。”這跟文章的研究對象矛盾:跳脫是比較含蓄的,而該作者的語用修辭主張是要總結具體的語用規則,使話語能夠在語境中更加確切地表達出來,有矛盾之嫌。蔣慶勝(2013)一方面對語用修辭學的主要觀點語焉不詳;另一方面對急收的語用特征和規則的探討比較主觀和理想化,缺乏足夠的理論和數據支撐,說服力欠缺。

其三,從研究方法看,現有研究主要依賴內省法、思辨法等。作為重要的研究方法,思辨法和內省法從研究者自身角度出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研究對象進行闡釋,但不足在于主觀性較大。就急收的理解而言,研究者個人如何理解無可厚非,但由此推斷其他人也會這么理解就顯得有些武斷。比如楊曉紅、葉慧君(2012)認為英漢跳脫有六大功能,即“省力、有意隱瞞、避諱委婉、語誤修正、話題轉換和威脅恐嚇”,作者卻沒有交代這些功能是如何得來,無論結論正確與否,都缺乏方法(論)上的說明。

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擬大量收集急收話語語料,采用實證研究法,從語用修辭學視角對急收話語進行較為系統和客觀地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桥区| 蒙山县| 鱼台县| 丰镇市| 嫩江县| 巴彦淖尔市| 南澳县| 万载县| 双鸭山市| 林甸县| 旬阳县| 宜宾市| 萍乡市| 绥中县| 永济市| 中卫市| 江源县| 喀喇| 环江| 金阳县| 固镇县| 静海县| 安化县| 五大连池市| 隆德县| 忻州市| 汝南县| 桦川县| 滨州市| 滦南县| 延吉市| 封开县| 庄浪县| 金寨县| 荆州市| 邵阳市| 宝鸡市| 德令哈市| 土默特右旗| 保康县|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