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收話語的語用修辭學實證研究
- 蔣慶勝
- 1901字
- 2021-10-30 02:40:58
第三節 急收的交際功能研究
從現有文獻看,急收的主要功能可概括為如下幾類:表達說話人的情緒、態度、顧慮等;避免不良后果(如尷尬,誹謗等);獲得語用效果(如強調,委婉,吸引受話人注意,令人相信等);為了表達的美感、經濟性等,分述如下。
一 表達說話人的情緒或態度
在Quintilian(1920:407)看來,急收可用以“表明說話人的激情或憤怒”,如下例:
(7)“Whom I —But better first these billows to assuage.”(同上:407)
這句話出自羅馬史詩《埃涅阿斯紀》(The Aeneid),是海神涅普圖努斯對在海面上掀起風暴的西風和東風說的話,“我非把你們——不過且慢,先得把洶涌的波浪平息”,明顯帶有威脅意味,表明了說話人的憤怒情緒。Alexander(2006:40)也認為急收的發生通常是由于“害怕、羞愧、憤怒或悲傷”,Dimit(2006:164)稱急收還可用于威脅。Sullivan(2008:4)指出,“急收常常作為強調手段被稱贊,但同時可表示不尊重和簡慢”的態度。
二 避免尷尬或不良后果
急收可用于“敘述連續、快速發生的一系列引人關注的事件或處理故事中令人尷尬的情節”(Berry,1954:187),還可表示說話人的“焦慮或躊躇”(Quintilian,1920:407)。《修辭學百科全書》(2006:36)稱,“急收能夠摹寫說話人因情感過于強烈而無法繼續說話的形象。也可以傳達因淫穢表達或者是日常閑談引起的羞澀”。如下例:
(8)My sister,I dare say,added he,does not care to let a man come so near her — I will not say whether my uncle Toby had completed the sentence or not.(Sterne,Tristram Shandy)
本例出自《項狄傳》(Tristram Shandy),意思是“我敢說,他補充道,我嫂子并不喜歡一個男人這樣靠近她的……我不想說托比叔叔是否說完了整個句子”。話語中提到的“嫂子”正要生產,而請來的助產士是個男的,因此產婦冒著難產的風險也不讓醫生靠近。很明顯,急收話語省略的是指產婦的隱私部位的話語。Fahnestock(2011:266)認為使用急收還有可能是為了避免涉及誹謗、自證其罪、浮夸或危險話題等。Fomenko(2013)稱,急收的使用可以避免說出“不吉利的詞”(ill-omened words),從而起到委婉的作用。
三 增強表達效果
急收還可以“加強因為不能而沒有明說的話的效果”(Feagin,1984:51)。“如果開始說話隨即停止,會引起聽話人的好奇,從而起到強調作用”(Thomas,2000:403)。Alexander(2006:40)認同古希臘歷史學家Plutarch的看法,認為有時候“急收省略比明說更有力量,更具效果”,“有人不僅認為給推理留下空間比明白陳述更有力量,他們還認為沉默具有表達力”。Newbould(2008:2)說,Tristram告訴我們,急收是“最討巧(neatest)的修辭手段之一,什么也沒明說,卻激起一系列未明說的可能性”。“詩人拜倫也擅長使用急收,給讀者造成作者就在眼前的印象,省略部分讓讀者參與意義的創造”(Shears,2008:184)。Keller(2010:402)援引昆體良的描述:急收可以達到“如果是說話人說出來的,聽話人可能不相信,如果是聽話人自己推理出來的,他卻很相信”的效果,Kim(2013:37)持相同觀點,認為聽眾會“放大”(magnify)說話人沒有說的部分就是因為“通過自己推理出來的要比說話人直接說出來的更好”。
增強表達效果一方面如上所示,從說話人動機以及聽話人理解方面來衡量急收的表達效果;另一方面,對于文本創作的作者來說,急收還是一種創作手法。相關研究者從急收的基本定義出發,引向急收對于文學文本的組織與理解等方面的理論意義。如Dimit(2006)分析了17—18世紀小說對急收的使用情況作為對當時的流行看法——修辭格是反映情感的自然語言——的佐證。Mussio(2006)詳細分析了急收在但丁詩歌Commedia中的作用。Shears(2008)的目標之一是展示急收不僅僅是一個“詩學技巧”(poetic trick),也是拜倫持續表現自己的存在的方式,讓讀者感覺作者就在眼前:
故意從句中斷開是拜倫持續展示自己的存在的方式之一,造成他就在讀者眼前的印象,“感受他寫作時的感受”。
Self-consciously breaking off in mid-sentence is part of Byron's way of continually presenting himself as though he were present to the reader,‘feeling as he writes’(Shears,2008:184).
在Newbould(2008)那里,急收不單純是修辭格,更是一種敘事的方法。Lobb(2012:179)研究了急收在艾略特詩歌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中的意義。他聲明并不打算研究急收的機制,而是結合詩歌主人公的怯懦與艾略特早期的詩歌及思想來表明,用急收所表示的避免結論的做法不僅對主人公是合意的,對詩人本人也是如此。[4]
四 創造表達的美感
駱小所(1994)稱,跳脫雖然“句結構形式不完整,但它創造了美”,一種“不虞”之美,出人意料的美。梁宗奎、劉吉鵬(1998)簡析了《紅樓夢》中急收所創造的“言未盡處意無窮”的美感。王胤枝(2000)分析了跳脫的“含蓄美”“情感美”“空靈美”“意境美”以及“創造美”。李娓(2004)論述了跳脫在古詩中的體現,認為“辭面的斷脫并非詩人有意別出心裁,異想天開,而是取決于詩歌深層的‘形而上品質’”。
五 追求表達的經濟性
Mussio(2006:158)基于但丁的詩歌發現,“急收的使用常常是為了表述的經濟性(narrative economy)”。Weideman(2007:631)也認為使用急收是為了“語言的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