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延安文藝史料學研究的目的及任務
根據文藝史料學研究的理論及其方法,延安文藝史料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其基本任務,就是考察探討延安文藝文獻史料的來源分布、價值利用等搜集整理的方法,并對搜集整理的文獻史料進行校勘考訂與真偽鑒別,以確定延安文藝文獻史料的年代、作者、版本及其源流等歷史關系,辨別評判不同類型延安文藝文獻史料的價值構成,以做到存真求實、嚴謹可靠,從而為延安文藝研究及其“新的人民的文藝”藝術實踐,以及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研究等,提供充分可靠與扎實確切的文獻史料。因此,從馬克思主義及其歷史唯物論的理論方法出發,汲取借鑒中國古典文獻學及史料學的學術思想及其研究方法,探討并構建延安文藝史料學及20世紀中國文學史料學的理論框架及其知識體系,就成為延安文藝史料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因此,延安文藝史料學研究的范圍,首先是對延安文藝文獻及其相關史料進行全面的搜集及整理。其中,包括對于前人在延安文藝文獻史料搜集整理工作中所產生的集結性成果的整理利用,尤其是對于散見于各類書籍報刊之中,或長期被埋沒于書山報海之中而未被發現和利用的延安文藝歷史文獻資料的搜集利用。如有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與延安文藝運動,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及其對于文藝工作的領導,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形成及其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延安文藝思潮與作家藝術家創作活動,延安文藝社團組織及其文藝活動方式演變,延安文藝報刊的編輯宗旨及其作用影響,作品選集的類別整理研究等,以及在延安文藝創作活動中,如木刻音樂及文藝教育、大眾化文藝與民間文藝的借鑒吸收等多個方面。同時,就延安文藝文獻史料搜集整理的方法而言,除了要注意搜集整理并充分利用書面的文獻資料,如存世的圖書報刊,公開編輯出版的延安文藝或“解放區文藝”文獻資料匯編,以及影印選編的相關檔案文獻資料等直接的“第一手”史料之外,同時,也要盡可能利用相關圖書文獻數據庫及其數字化技術,搜集整理及發現發掘因意識形態立場或歷史政治觀念不同,而被埋沒或湮沒的延安文藝文獻資料,特別是相關的“未公開出版史料”中的文化歷史和檔案資料等。其中,有關延安文藝運動的黨政文件檔案等,也應當是一種極其重要和極有價值的延安文藝史料資源。如陜甘寧邊區政府檔案中,就保存了當時“陜甘寧邊區文化工作委員會”相關活動的文獻資料。此外,在延安作家的個人檔案中,由于通常保存有作家個人不同時期及其歷史背景下,從個人體驗與生活感受角度書寫和記述的個人自傳、交代材料或證明材料等,因而對于真實、完整地反映或還原當時文藝運動及其創作活動的歷史場景或具體史實等,都有特別的作用及史料價值,從而也對研究延安文藝的發生發展及黨的文藝工作的體制化進程,以及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與延安文藝運動的關系等,都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與學術意義。
其次,就是對于延安文藝文獻資料真實性及其版本鑒別方法的研究。因為延安文藝文獻資料來源及其地域分布,不僅是在戰爭狀態之下生成并流傳下來的,而且地理上的分割及政治意識形態等立場觀念上的沖突等,都使延安文藝文獻資料搜集到手后,必須經過認真的歷史性分析、嚴格的鑒別和系統性考證等整理及研究,才能為延安文藝研究提供真實可靠的學術依據。所以,注意延安文藝文獻史料本身具有的現代歷史文獻與研究資料等歷史特征,即應當從延安文藝文獻史料的“外形鑒別”及“內容鑒別”兩個層面的鑒別分析,歷史地分析并鑒別文獻史料的“真實”與否及其之間的關系。這就是關于延安文藝文獻史料的真偽鑒別,除了注意其“外形”是否真本或偽作之外,更為重要與關鍵之處,就是要鑒別其文獻史料生成的歷史背景,以及真實“外形”之下“內容”的虛實與可靠程度的考證辨析。因為,對于延安文藝文獻史料來說,不僅同樣存在史料的真偽、版本的優劣等一般文獻學及史料學研究上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則是現代文獻史料中內容的虛實或“真實”度的問題。如1939年12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的《陜甘寧邊區實錄》,作為延安文藝歷史文獻及史料,從版本及其史料的“外形”上看,屬于真本確定無疑。但是,從文獻史料所記載的內容“虛實”方面進行鑒別的話,則存在明顯的疑問。因為,從《陜甘寧邊區實錄》的生成背景等方面考察,可以清楚地發現,這部宣傳介紹當時陜甘寧邊區政治文化,包括文藝運動及其文藝團體活動的文獻史料,實際是由毛澤東具體安排組織他當時的辦公室的秘書長李六如和秘書和培元編輯,并經周揚認真修改之后才正式出版的書籍。編撰此書的主要目的,是針對當時社會外界對“陜甘寧邊區”政治文化上的質疑,來宣傳“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是實施三民主義最徹底的地方”。因此,不僅毛澤東當時就反復指示,編寫此書“因關系邊區對外宣傳甚大,不應輕率出版,必須內容形式都弄妥當方能出版”,甚至要求周揚“全權負責修正此書,如你覺須全般改造,則全般改造之”等。[13] 由此可見,延安文藝文獻史料的鑒別,和一般的古代文學文獻史料的真偽鑒定相比較,其歷史含義及其關系是必須注意的。其中除了要考察文獻史料的來源、作者及生成背景,編輯出版的年代,流傳的過程之外,還必須注意文獻史料的版本真偽及文本的優劣背后,其中所記載的內容及其虛實程度等,并以此來辨析其文獻史料價值的高下,以及為延安文藝研究的恰當利用。
最后,是延安文藝文獻史料整理編纂方法的研究。由于搜集及鑒別延安文藝文獻資料的目的及任務,就是使之服務于延安文藝研究工作。所以,延安文藝文獻史料的整理編纂,除了從文獻史料的類型及其編纂體裁等形式,以及便于延安文藝研究的檢索和利用等角度,集中探討各種不同體裁形式延安文藝文獻史料的編纂原則及其體例方法,尤其是其在延安文藝研究中檢索利用的功能特點,如總集別集本、輯佚本等,以及資料匯編、年譜、作家系年、書目索引等,以推動延安文藝文獻史料的整理及其研究工作的進步和發展之外,同時,必須予以注意的,就是從20 世紀40 年代到80 年代初前后,延安文藝文獻史料的整理及編纂方法,主要是從中國政治革命的歷史進程及其文藝發展的角度,來進行搜集整理及編纂成冊的。因此,為一定的研究目的而提供文獻資料方面的服務,也帶來了延安文藝文獻編纂整理及其體例方法上的局限性與觀念化。所以,隨著“新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推進及當代中國學術思想的轉變,特別是21 世紀初前后,中國學術思想的多元化趨勢,以及“學科的重整”與“學術的規范化”等專業意識的自覺,也為延安文藝文獻史料的整理編纂,在理論方法及體裁方式上帶來了明顯的變化。其中,在延安文藝文獻史料整理編纂方面,主張吸取并借鑒傳統文獻史料學的各種方法及其編纂體例方式,將現代文藝文獻史料整理編纂方法與中國傳統的文藝文獻史料整理編纂方法結合起來。在現代文獻學及其文獻搜集、組織、傳播、檢索等理論方法的基礎之上,通過對古今中外各種文獻史料編纂范式的融通互補及借鑒利用,深化并拓展延安文藝文獻史料學的學術研究及其學科體系的進步。
總之,延安文藝史料學研究的目的及其任務,就是通過對延安文藝文獻資料的分布狀況、來源體例及價值意義等方面問題的搜集整理,以及其真偽版本或文本演變的考訂鑒別和編纂研究,辨析并評判延安文藝文獻資料的形成與當時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實踐,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文藝事業及其政治意識形態的歷史關系,包括中國革命文藝的歷史進程與當代中國文藝的關系,以及其在構建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的文化歷史價值等。從而為延安文藝研究及其當下的現代學術話語建構,提供真實可靠和豐富多樣的文獻資料依據及其學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