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延安文藝史料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1] 或“新文學資料學體系”[2] 的學術討論及學科設想的提出,也使延安文藝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逐步得到重視。90年代初前后,隨著“學術的規范化”及其“學術重整”意識的自覺及增強,關于延安文藝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也呈現出理論方法等方面新的開拓及深化。所以,盡管學術界也提出并強調“史料工作不是研究的附庸,史料的發掘、收集、考證、整理本身,就是學問。史料工作不是拾遺補闕的簡單勞動,它有自身的規范、方法和價值,在學術研究的格局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3] 等專業意識,重申包括延安文藝文獻史料是其學術研究的基礎,“充分掌握史料、證據,就是擁有研究的話語權,既能夠擺脫對主觀預想的過分期待,又可以理直氣壯地對抗謊言”等價值意義,[4] 但是同時也應清楚地認識到,作為“一門獨立的復雜的學問”,“迄今所做的,無論就史料工作理應包羅的眾多方面和廣泛內容,還是史料工作必須達到的嚴謹程度和科學水平而言,都還存在著許多不足”。[5] 于是,不僅延安文藝原始性史料的搶救整理、文獻資料的??北孀R和多層面多領域的完整性研究等,成為延安文藝史料學研究的學術基礎及其動力,同時,探討并闡明延安文藝史料研究的一般原則和具體方法,使研究者能夠從中明確搜集史料的具體途徑與手段、鑒別史料的原則與方法、判斷史料的真偽與價值等,充分了解本研究領域史料分布的狀況及特點等,就成為溝通與整合延安文藝研究與中國現當代政治文化及文學等諸多現有學科構成,發現揭示出歷史的與學術的、現實的與經驗的延安文藝研究的根本性所在。因此,應當說,對于延安文藝及其史料學研究的進步及其學科發展,都有重要的推進及切實的拓展。

自然,延安文藝文獻資料的整理及研究,可以說始自20 世紀40 年代初開始的延安文藝運動及其作品的結集與出版。從1936年8月由毛澤東等提出的《為出版 〈長征記〉 征稿》到1937 年年初《紅軍長征記》一書的編輯完成,以及1936年11月成立于陜甘邊蘇區的“中國文藝協會”,將“收集整理紅軍和群眾的斗爭生活各方面的材料”等,作為“創立工農大眾的文藝”及其建設的一個“重大任務”,[6] 到1937年5月丁玲的《文藝在蘇區》[7] 及稍后雷鐵鳴的《戲劇運動在陜北》、[8] L.Insun(朱正明)的《陜北文藝運動的建立》等論文,事實上也反映出延安文藝研究及其文獻史料搜集整理與專業意識的自覺。同樣,1938年1月,由夢秋編著、上海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第八路軍紅軍時代長征史實:隨軍西行見聞錄》一書,除了收入1936年3月陳云化名廉臣,在法國巴黎中共主辦的《全民月刊》上連載的《隨軍西行見聞錄》等“長征記”外,也在附寫的“編后小記”中,強調其編輯出版該書的目的及動機是宣傳這“二萬五千里的長征”,以及其“最英勇的斗爭經驗”及“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行軍故事”,同時因此而“在這里留下了《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史料》”。[9] 1938 年,“西北戰地服務團叢書”、“戰地生活叢刊”和“魯迅藝術學院戲曲叢刊”三種叢書陸續出版,應當說是延安文藝文獻資料及其總集、別集類型研究資料的較早大規模的匯編結集,其影響十分深廣。抗戰勝利前后,這種延安文藝作品編輯出版的活動,不僅在以延安為中心的各個邊區或“解放區”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并涌現出多種類型的大型延安文藝叢書,以及各種文類的延安文藝總集,同時,以重慶等“國統區”及香港等海外地區為中心,也相繼編輯出版了一批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延安文藝叢書,以及延安作家的總集或作品、理論別集。如中共西北局調查研究室編輯印行的“延安邊區生產運動叢書”,除了一些普及科學生產知識的作品外,還有幾十種描寫、宣傳勞動英雄的報告文學作品;華北新華書店編輯發行的“晉冀魯豫邊區文藝創作小叢書”;新華書店編輯部編輯發行的“大眾小叢書”;東北書店出版發行的“通俗文藝叢書”及“新文藝叢刊”;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戲劇工作委員會編輯的“陜甘寧戲劇叢書”;香港海洋書屋編輯出版的“北方文叢”,以及中國人民文藝叢書社編輯出版的“中國人民文藝叢書”,等等。

不過,盡管從1949年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關于延安文藝的文獻資料匯編及其作品的選編出版,作為不同歷史時期文藝戰線或思想領域進行斗爭批判的武器,也分別出現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文獻資料匯編或作家選本,如1962年5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開始編輯出版的《中國現代文藝資料叢刊》,以及其中關于《抗戰文藝》《文藝陣地》等文藝刊物和桂林等地文藝活動的資料等。然而,從中國現代文學文獻資料及其史料學的角度,對于延安文藝文獻資料的專題性整理與學術研究,可以說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真正開始并且陸續進行的。

1983年前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發起并主持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匯編》的編輯出版,代表了延安文藝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及其學術研究的長足進步與系統性成果?!吨袊F代文學史資料匯編》分甲﹑乙﹑丙三套叢書性資料匯編。甲種為《中國現代文學運動·論爭·社團資料叢書》,包括各個時期和地區的重要的文學運動﹑論爭﹑社團和思潮流派資料,共計31種。乙種為《中國現代作家作品研究資料叢書》,為170余種作家作品研究資料專集,內容包括作家傳略﹑年譜﹑生平和文學創作自述,對作家生平與文學創作的記述和評論,以及作家著譯系年、著譯書目、評論研究文章目錄索引等。丙種為《中國現代文學書刊資料叢書》,包括文學期刊目錄、主要報紙文藝副刊目錄、文學總書目、文學作者筆名錄等。三套叢書匯編總計200 余種,自1982年起陸續出版。其中,被列入甲種《中國現代文學運動·論爭·社團資料叢書》的三卷本《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文學運動資料》,是著名學者劉增杰等整理編選的當時最為全面系統的一套延安文藝文獻資料匯編。正如編者所述,受當時中國學術思想及理論方法的影響,其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持編輯的《中國現代文學運動·論爭·社團資料叢書》之一”,[10] 對于延安文藝文獻資料的整理及分類研究,也必須適應并且遵循這套資料叢書確定的“以現代文學史上的運動、思潮、論爭與社團資料為主,適當包括一些文化方面的內容”等編輯理念,以及“以應科研和教學工作需要”的資料匯編及其出版目的。[11] 書中“收入1937 年7 月至1945年9月各抗日民主根據地較有影響、較有代表性的文學運動資料,也適當地收入了某些在當時影響較大的文化方面的資料,反映了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文學運動發展的全貌”。[12] 其中上卷為“延安與陜甘寧地區文學運動”和“文學社團與文學期刊”;中卷為晉察冀、晉冀魯豫地區的“文學運動”和“文學社團與文學期刊”等;下卷為晉綏地區、山東地區的“文學運動”和“文學社團與文學期刊”以及華中地區的部分文獻資料等。相比之下,在乙種的《中國現代作家作品研究資料叢書》中,又分別編輯收錄了草明、葛琴、荒煤、李季、徐懋庸、夏衍、舒群、趙樹理、丁玲、艾青、周立波、光未然、成仿吾、馬烽、西戎、柯仲平、邵子南、袁水拍、李輝英、康濯等延安作家的相關文藝研究資料。同樣,在丙種的《中國現代文學書刊資料叢書》中,也分別整理匯集了延安文藝運動時期的文藝報刊目錄、文藝書目和作家名錄等文獻資料。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為延安文藝文獻資料整理及研究帶來了重要變化,以及整體性或全方位研究成果的,是1984年陸續編輯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及湖南文藝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大型延安文藝資料匯編《延安文藝叢書》, 1993年由重慶出版社相繼編輯出版的大型系列延安文藝資料匯編集《中國解放區文學書系》,以及1989年開始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部分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資料叢書》等。這些延安文藝研究資料匯編,不僅卷帙浩繁,體例完備,而且宗旨明確,主題集中。如《延安文藝叢書》共計16卷17冊,包括《文藝理論卷》、《小說卷》(上、下)、《散文卷》、《詩歌卷》、《報告文學卷》、《秧歌劇卷》、《歌劇卷》、《話劇卷》、《戲曲卷》、《音樂卷》、《美術卷》、《電影、攝影卷》、《舞蹈、曲藝、雜技卷》、《民間文藝兒童文藝卷》和《文藝史料卷》等。強調其為“開展延安文藝成果的研究,提供一套比較完整、比較系統的文藝作品選集和部份(分)比較重要的文藝活動史料”等文獻資料整理及其研究的目的。與之相似,多達22冊的《中國解放區文學書系》,除了依據文體類型分別匯編選輯了小說編(4冊)、散文編(2冊)、詩歌編(3冊)、報告文學編(3冊)、戲劇編(4冊)、說唱文學編(1 冊)、民間文學編(1 冊)和外國人士作品編(2冊)等延安文藝作品選集外,還編選匯集了兩冊延安文藝運動歷史文獻及其研究資料的“文學運動、理論編”。同時立足于其編輯理念及其目的宗旨,主編及編選者也通過分別撰寫的長篇“總序”及“編后記”,對延安文藝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及其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及見解。

除此之外,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各地和多家學術教學或文史研究單位機構,先后組織編輯的延安文藝研究資料集,包括關于延安文藝報刊、書目及其社團機構等類型史料的搜集整理,充分反映出延安文藝文獻資料搜集與整理上的深化及學術共識的形成。如華中師院中文系1979年組織編輯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中,分別收入馬烽、王汶石、田間、劉白羽、孫犁、沙汀、李季、杜鵬程、陳殘云、周立波、周而復、楊沫、楊朔、歐陽山、賀敬之、胡可、草明、柳青、聞捷、趙樹理、夏衍、郭小川、魏巍等延安作家研究資料專集,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曲研究》編輯部、吉林省戲劇創作評論室評論輔導部1985年編輯并內部發行的《戲劇工作文獻資料匯編》及其《續編》。1989年前后,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組織編輯及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部分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資料叢書》,提出“以各革命時期黨所領導的各主要革命根據地分卷。各卷根據占有材料和編輯力量,可分別編選文學史料、優秀作品選、地區文學史、研究論文集多冊,也可綜合成冊。選編文學史料,盡量使用第一手材料,保留各根據地文學運動的本來面貌,為后人研究工作者提供客觀、可靠的研究資料”的編輯理念及其編選范圍,先后匯集了《冀魯豫文學史料》《冀魯豫文學作品選》《晉察冀文學史料》《晉南文學作品選》《冀南文學作品選》《晉察冀文學作品選》《湖南蘇區文藝運動·湘籍作家在解放區》和《福建革命根據地文學史料》等。在此前后,又相繼出現了多種同樣或類似的延安文藝研究資料匯編。如福建省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合編的《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檔案匯編》(6輯,檔案出版社,1987),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編輯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選編》(由解放軍出版社1986 年至1989 年出版,分為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3卷8冊);晉察冀邊區阜平縣紅色檔案叢書編委會的《晉察冀邊區阜平縣紅色檔案叢書》(10 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中共湖北省鄖陽地委黨史辦公室編的《陜南解放區史料選編》(中共湖北省鄖陽地委黨史辦公室,1991);萬平近主編的《福建革命根據地文學史料》(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江蘇省文聯資料室編的《江蘇革命根據地文藝資料匯編》(內刊,1983);劉藝亭主編的《冀南革命根據地文學史料》(內刊,1999);中國作家協會山西分會編的《山西革命根據地文藝資料》(上下冊,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萬憶、萬一知編著的《廣西抗戰文化史料匯編》(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第1輯為“文藝期刊卷”);廣西通志館舊志整理室、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編的《廣西文獻資料索引》(上下冊,內刊,1991);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龍巖地區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員會編的《閩西革命史文獻資料》(內刊,20 世紀80年代陸續出版);中共桂林地委黨史辦公室編的《桂北文獻資料選編(解放戰爭時期)》(內刊,出版時間不詳);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主持、馮文綱主編的《河南史志資料叢編·豫皖蘇邊文獻資料選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陜西省婦女聯合會編的《陜甘寧邊區婦女運動文獻資料選編(1937—1949)》(內刊,1982);《新文化史料》2007年第1、2期合刊的“中國解放區文藝工作歷史文獻選編”專輯等。

其中,在延安文藝報刊與書目整理方面,除了北京圖書館1958年編印的《館藏解放區出版文藝作品書目》和1959年編印的《館藏解放區文教書目》,以及上海圖書館1979年編輯印行的《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等之外,在延安文藝期刊、書目整理方面值得注意的,還有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編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年出版的《解放區根據地圖書目錄》;唐沅等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目錄匯編》;田大畏等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民國時期總書目》;賈植芳等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蕭凌、邵華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等,以及劉增杰的《延安和陜甘寧地區文學運動資料目錄索引(1938—1945 年)》、《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地區文學運動資料目錄索引(1938—1945 年)》和《山東、華中地區文學運動資料目錄索引(1939—1946 年)》,張鴻才的《延安文藝目錄》(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5),《新文化史料》2006 年第1 期和第2 期的“中國解放區文藝社團簡介(1927—1949年)”、“中國解放區文藝報刊簡介”等重要成果。

與此同時,在傳記、年譜、回憶錄、大事記及工具書等間接性資料的整理研究方面,也出現了很多扎實嚴謹、影響較大的研究成果。如高慧琳的《群星閃耀延河邊:延安文藝座談會參加者》(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晉冀魯豫邊區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協作組的《閃光的文化歷程:晉冀魯豫邊區文藝人物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朱星南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名錄》(下一代雜志社編輯出版,1995);賀志強的《延安文藝工作者名錄》;艾克恩的《延安文藝運動紀盛》(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孫國林編著,王佳鈺、王增輝校訂的《延安文藝大事編年》(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劉增杰的《抗日民主根據地文學大事記(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朱星南執筆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大事記》(《新文化史料》2008年第1期);岳頌東、王鳳超的《延安 〈解放日報〉 大事記(1941.5.14—1947.3.27)》(續) (《新聞研究資料》1984年Z1期);《新文化史料》2008年第3期的“中國解放區文藝活動紀事(1927年8月至1949年10月)”專輯等,以及錢丹輝主編的《中國解放區文藝大詞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和孫國林等主編的《毛澤東文藝思想指導下的延安文藝》(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等大型延安文藝工具書。并且,在延安作家年譜整理方面,先后編輯出版了《丁玲年譜長編:1904—1986》(《丁玲年譜》)、《艾青年譜長編》、《趙樹理年譜》、《舒群年譜》及《王實味年譜》等。

近年來,延安文藝文獻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又呈現出了新的發展態勢,一大批試圖更全面更多元地呈現延安文藝的文獻整理成果開始出現。2012—2013年,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延安文藝檔案》,它包括“延安文學”、“延安音樂”、“延安美術”、“延安影像”、“延安戲劇”和“延安文論”六個部分,共27卷60冊。其中匯集了不少稀見的檔案史料,并對延安時期的文學家、藝術家以及文藝社團進行了全面的梳理。2014年,陜西人民出版社編輯影印了一套《紅色檔案——延安時期文獻檔案匯編》。其中收錄了很多延安時期出版的期刊、圖書,以及個人日記、筆記、單位檔案材料歷史文獻。如《解放》《共產黨人》《八路軍軍政雜志》《中國婦女》《中國工人》《中國青年》《中國文化》《大眾習作》《文藝月報》《谷雨》《群眾文藝》《文藝突擊》《文藝戰線》《大眾文藝》《草葉·新詩歌·中國文藝》《魯迅研究叢刊》等雜志原刊,以及《陜甘寧邊區實錄》、《整風文獻》和《速寫陜北九十九》等圖書文獻。同年,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紅色延安·口述歷史》叢書,匯集了包括《陜北鬧紅》、《會師陜北》、《東征·西征》、《我所親歷的延安整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臺前幕后》、《永遠的魯藝》、《我要去延安》、《國際友人在延安》、《延安時期的大事件》、《延安邊區大生產運動》、《第三只眼看延安》、《延安時期的日常生活》、《抗戰中的延安》(上、下冊)、《延安時期的社團活動》、《在西北局的日子里》、《轉戰陜北》、《窯洞軼事》等“口述史”及回憶錄資料。

尤其應當關注的,是2015 年12 月湖南文藝出版社在此前編輯出版的《延安文藝叢書》基礎上,著手編輯并出版的一套新的大型延安文藝資料匯編《延安文藝大系》。整套圖書被編為17 卷28 冊,分別為《延安文藝史卷》、《文藝理論卷》《小說卷》《散文卷》《詩歌卷》《報告文學卷》《秧歌劇卷》《歌劇卷》《話劇卷》《戲曲卷》《音樂卷》《美術卷》《電影、攝影卷》《舞蹈、曲藝、雜技卷》《民間文藝卷》《譯文卷》《文藝史料卷》等,編輯范圍和匯集內容不僅涵蓋了延安文藝研究的直接文獻史料與間接研究資料等,而且包括了延安文藝研究學術史及其研究成果等方面的資料,充分展示出延安文藝史料研究的學術進步及其研究視野的拓展,以及理論方法的自覺和專業意識的確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江县| 云阳县| 通许县| 池州市| 南宫市| 平泉县| 成武县| 新民市| 邛崃市| 上蔡县| 册亨县| 德钦县| 富民县| 吉林市| 海南省| 高密市| 丰顺县| 会昌县| 长泰县| 遂昌县| 河间市| 皋兰县| 兰考县| 景东| 黄大仙区| 昭苏县| 青神县| 潜江市| 利辛县| 遵化市| 弥勒县| 景泰县| 黄石市| 商洛市| 乐陵市| 竹北市| 阿拉尔市| 道真| 贡嘎县| 皮山县|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