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20世紀初柳詒徵的教育生活

一 在陳家私塾與思益小學堂的教育活動

柳詒徵在南京江楚編譯局期間,就開始參與中國近代教育的相關活動。當時的江楚編譯局位于南京中正街(今白下路),是近代著名學者陳三立的住宅對門。陳三立是近代著名詩人,著名維新派人士陳寶箴的兒子,近代著名史學家陳寅恪之父。戊戌變法失敗后,陳寶箴遭革職,回到原籍江西,而陳三立則到南京客居。受到維新思想熏陶的陳三立,在自己家里設立新式家塾,用新的方法教導自家的孩童,同時兼收別家子弟。1901年,柳詒徵因任職江楚編譯局來到南京。江楚編譯局恰好與陳家對門,又因為陳三立有文名,柳詒徵便常常登門求教。后來柳詒徵也曾在陳家的私塾兼任教師,陳寅恪的弟弟隆恪、侄子懷封以及近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等均曾在此讀書,受過柳詒徵的教導。據陳寅恪侄子陳懷封的回憶:

光緒二十六年(1900),三立先生寓居金陵,在家里辦學塾,嗣后又有思益小學之例。寅恪這時與隆恪等陳家子弟及周叔弢、朱伯房、茅以升、以南兄弟等世家子弟共同讀書。三立延聘教席,有王瀣、柳詒徵、陶遜、蕭庢泉等。與之相約,第一,不打學生,第二,不背書。這與一般教師規范大不相同。故寅恪等人能在較寬松的氣氛中讀書。[23]

柳詒徵在陳的家塾教書時主要擔任歷史課程。但陳懷封的回憶應該稍有錯誤。據蔣天樞所撰《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陳寅恪在1900—1901年是在江西老家,和自己的祖父在一起生活,1902年到南京不久,就與自己的哥哥陳衡恪一起到日本留學,并沒有在南京的家塾讀過書[24]。因此當時柳詒徵和陳寅恪并沒有交往。柳詒徵在私塾教書,實際教過的應該是陳隆恪、陳懷封和茅以升。

由于在陳家的教學,使柳詒徵與陳三立關系較好,在文學上深受陳的影響。據柳詒徵回憶,他曾經向陳學詩文:“在金陵,又見陳伯嚴(三立)、范肯堂(當世),兩先生以詩鳴海內,益不敢云詩,但冀親炙時賢而知門徑耳。”[25]在柳的后人所編的《柳詒徵年譜》中,也提道:“時江楚編譯局局址在中正街祁門會館,與陳三立對門,先生時往請益,得聞《詩》《古文緒論》。”[26]柳詒徵在江楚編譯局工作之余,與陳家的交往,使他的學識素養得到很大提高。

1903年5月,思益小學堂開辦后,陳三立所辦私塾的學生都轉入該校學習。這所學校的開辦,可以說是開南京現代小學教育之先。當時的《南洋官報》對思益小學的開辦這樣寫道:

思益小學創議于癸卯夏五,諸同志慨國際杌隉,人才不興,基于蒙童教育蔽錮。冀以一身一家為之創導,其時明詔屢下,省垣官學初有建設,而蒙小學堂未遑兼顧。乃合志協力萃其子弟。方用日東教課。適某某諸君(指柳詒徵、陶遜、陳益等人)游學回國。醉彼中清華各校科學完備,始于辦志,終躋國民。[27]

柳詒徵等人的辦學工作受到了多方面關注與支持、除陳三立外,當地官員章希瑗借出自己的房舍數間作為校舍。繆荃孫也讓自己的子弟前來就學,以作為表率,激勵了社會上的各家子弟前來就讀。在學校款項不足時,又有當地的商賈進行了捐助。為了推廣新式教育,張之洞到此考察后,提出思益小學的學生可優先錄取到三江師范學堂,這給予了思益小學政策上的支持。

思益小學也很受當時文教界的推崇。著名實業家張謇譽為“江南第一文明事業”。校中許多學生后來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茅以升、宗白華等人都曾在此就讀。

除思益小學外,柳詒徵還曾參與創辦江南中等商業學堂、鎮江大港小學的工作,并在辛亥革命前后短暫擔任過鎮江中學校長。

柳詒徵早年的這些教育活動對中國新式教育的開拓與探索,雖然只是初步的,但他仍然對教育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據茅以升回憶:“柳先生講課時,聲如洪鐘,目光四射。講課深入淺出,層次分明,并且主題鮮明,用語生動,使人聽得入神,津津有味;而且系統性強,容易記憶。”“我從先生授業八年,感到最大獲益之處,是在治學方法上從勤從嚴,持之以恒,并認識到‘知識本身只是一種工具,知識之所以可貴,在于它所起的作用’。這對我數十年來治學治事,都有極大的影響。”[28]

二 20世紀初期在大學的教學與研究活動

興學堂、廢書院是20世紀初清政府實施“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壬寅學制”,大辦學堂。江蘇的三江師范學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按照學制的規制創辦的。

1902年,三江師范學堂在南京籌建。同年5月初,兩江總督劉坤一邀請張謇、繆荃孫、羅振玉等商議籌辦學堂事宜,達成共識。5月15日劉坤一即會同江蘇巡撫、學政上奏《籌辦江南省學堂大略情形折》,并在5月底再上《籌辦學堂情形折》。呈請在原有水師學堂、陸路學堂和格致書院之外,另建小、中、高三所學堂,將江南文正書院改為小學堂,鐘山書院改設為中學堂,并建立高等學堂。不過不久劉坤一病逝,繼任的署理兩江總督李有棻負責了具體的籌劃工作,而后張之洞繼任兩江總督,繼續進行詳細的籌劃,委派繆荃孫赴日本考察教育即是此時為學堂的建立進行的準備。到1904年,開始正式招收學生,但當三江師范學堂正式開學時,兩江總督已經換成了端方,張之洞已經調任湖廣總督。可見三江師范學堂的建立之難。這所學校屬于高等學堂,學制三年。教學方式與內容主要參考了日本模式,并聘請了日本教習,這些教習主要擔任倫理、教育、物理、化學、農學、商業、博物、工業、醫科以及日語等科目教師;而從中國知識分子中選拔一些優秀人才擔任修身、歷史、地理、文學、算學、體操等科目教師,這一教學安排,體現了張之洞的辦學思想,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時人認為,經史之學是中國教育的根基,用適當的“西學”即可以彌補“中學”的不足。三江師范學堂的教育模式已經與過去的書院完全不同,可以說是新式的高等教育機構。

后來,三江師范學堂改名為兩江師范學堂。1906年,由李瑞清擔任兩江師范學堂監督。李瑞清上任后,提倡科學、國學、藝術教育并舉,不僅延攬優秀人才擔任教師,而且重視教學設備的改進。在教學內容上,廣設科目,重視實踐教育。在他的主持下,兩江師范規模日大,成就斐然。

柳詒徵在三江師范學堂建立之初,就來此學堂擔任歷史教學工作,所用的教材就是自己編寫的《歷代史略》。他一邊讀書教學,一邊自己編輯教材。這使他逐步走上了史學研究的道路,形成了自己亦新亦舊的學術思想理念。他之所以被譽為“學衡派”的學者,與這一時期他的學術道路的形成有著重要的關系。他教學所用的講義,除了《歷代史略》以外,還有《中國商業史》《商業道德》《倫理學口義》等,特別是《中國商業史》的編纂,使他的史學學術有了新的特色。

柳詒徵編纂《中國商業史》的意義在于,他用新的知識體系去解釋中國歷史中的原有內容。從柳詒徵《中國商業史》所引用的書目來看,沒有新的材料,但它的知識體系和結論發生了改變。

《中國商業史》講義在1905年編成,由江南高等商業學堂油印。可以說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商業史教材。體裁上運用了章節體,詳細敘述了中國歷代商品、商政、商業措施、商業地理、通商貿易、中外互市等內容。柳詒徵主要從正史以及各省通志、府志、州縣志等著作中攝取有關商業史的資料,匯編成該書。他運用自己所學的西方現代知識,在《中國商業史》緒論中,闡述了商業史的范圍、性質、研究意義。柳詒徵以人民智力的“競勝爭長”來解釋商業歷史的發展,雖然明顯有時代的烙印。但他對商業的性質和商業史的判斷,依然預示著新型商業史的就此誕生。

正如學者所言:“在1898年百日維新前夕,中國的思想和體制都刻板地遵從了中國人特有的源于中國古代的原理。僅僅12年后,到了1910年,中國人的思想和政府體制,由于外國的影響,已經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從最根本含義來說,這些變化是革命性的。在思想方面,中國的新舊名流(從高官到舊紳士、新工商業者與學術界),改變了語言和內涵,一些機構以致主要傳媒也藉此表達思想。”[29]柳詒徵的學術變化,也是這一思想大潮中的變化之體現。柳詒徵用新的學術框架和理念編輯新式教材,正反映了近代史學學者從傳統走向現代的一種蛻變。《中國商業史》即是這一轉變的成果。下文有專門的章節論述這一問題,在此不多贅述。

正如當代史家張舜徽所評價的,“柳詒徵從事史學研究,既專且久,他的許多著述,都是結合教學工作進行的”[30]。在教學過程中,柳詒徵運用新的體裁、新的理念、新的知識框架對中國的歷史進行新的演繹,編成教科書傳授學生,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治史特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明县| 永城市| 和平县| 深泽县| 都江堰市| 许昌市| 高碑店市| 江西省| 蓬安县| 阿图什市| 临夏市| SHOW| 哈尔滨市| 永善县| 师宗县| 隆安县| 南澳县| 抚顺市| 广州市| 奉化市| 江门市| 龙川县| 云浮市| 榆树市| 西贡区| 昌吉市| 沾化县| 绥中县| 西畴县| 大理市| 翁牛特旗| 叶城县| 萝北县| 板桥市| 浏阳市| 文成县| 内江市| 辽阳市| 石台县| 郁南县|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