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南京高師與東南大學的學術生活
1911年,武漢三鎮響起的槍炮聲,使早已朽蛀不堪的清王朝轟然崩塌。各省紛紛獨立,宣布自治,開議會、定約法,最終在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宣告成立。
在這翻天覆地的革命時刻,柳詒徵也被卷入了革命的大潮。早在辛亥革命前,柳詒徵就支持革命者,他曾經掩護資產階級革命黨人趙聲進行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爆發后,他被推舉為鎮江縣臨時議會副議長。柳詒徵是一介學者,很快在一次議革農民納糧繳稅的事件中,與縣長產生了矛盾,因此辭去了副議長之職,結束了他短暫的政治生涯。
1913年秋天,柳詒徵應朋友胡元倓之邀,在北京擔任了明德大學堂齋務主任兼歷史教員。齋務主任主要負責學生的住宿事務,所以要晨夜往返,不久他就因個人原因辭去了齋務主任的職務。當時柳詒徵還兼任交通傳習所的工作,他在北京工作了近三年的時間。1916年,柳詒徵就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文、歷史教員,同時又兼任河海工程學校的教員,主要講授國文課,也兼任歷史課程。
柳詒徵于1916年進入南京高師,1920年,隨著東南大學的成立,又成為東南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在這里,他度過了將近十年的歲月,這是他學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期,也奠定了他在中國史學界的學術地位,其代表作《中國文化史》就是撰寫于這個時期,也是在這一時期他成為學衡派的代表人物。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成立于1915年,由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江謙擔任校長。江謙上任以后,聘請了留學美國歸來的郭秉文擔任教務主任,不久,江謙因病離職,郭秉文被其推薦擔任了校長。郭秉文是江蘇江浦人,191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是中國較早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郭秉文辦學,注重學術自治,提倡學術自由,兼容并包。他主張以誠為訓,以德為高,以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為宗旨。他聘請了許多曾留學外國的學者在南高任教,如劉伯明、吳宓、梅光迪、竺可楨等人,實行科學教育。同時也聘任了許多傳統學者,如王伯沆、柳詒徵等人,開設許多文史課程,以增進學生的傳統文化學識素養。在他的治理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樹立起新的校風。后來,南京高師并入東南大學,郭秉文繼續擔任東南大學校長。
柳詒徵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擔任國文、歷史教員,還曾擔任文史地部主任,他主要講授中國文化史、亞洲史等課程。1922年,東南大學成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并入東南大學,柳詒徵繼續擔任東南大學史地部歷史教授。當時東南大學聘任的教授派別不同,學術各異。有后來成為國民黨學者的陳去病、顧實;有自由派的學者如陶行知;有新人文主義學者吳宓、梅光迪等人;也有保守派學者,柳詒徵就是其中之一;也有宣揚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如楊杏佛、楊賢江等人。
1920年開始柳詒徵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開設中國文化史,又開設了東南亞諸國史、東北亞諸國史等課程,并自己編寫講義?!吨袊幕贰贰栋材鲜贰贰稏|北亞史》等講義就是在這一時期撰寫成的,尤其是《中國文化史》是柳詒徵的成名之作。據當時的學生張其昀后來回憶:
大學第二年和第三年,柳師連續教我們中國文化史。現在正中書局印行的柳著《中國文化史》三大冊,原是我們班上的講義。那時候柳師隨編隨印,每周發給毛邊紙鉛印的講義,其忙碌可知。這一部流傳甚廣的巨著影響甚大。到第四年,他又教亞洲史,包含朝鮮、日本、南洋、印度和北亞史,都自編講義,對中國與鄰國間民族遷徙、通商貿易和文化交流,特予注重。[31]
由于柳詒徵的史學成就后來主要在中國史學和史學理論方面,因而他編纂的有關亞洲史的講義就被人忽略了。蔡尚思所說柳詒徵“會通中外”,實際就是說柳詒徵在亞洲史的編纂方面的這些成果。
當時的柳詒徵,是東南大學史學方面的領軍人物,吳宓曾經在柳詒徵被免除史地部主任時評論說:“南京高師校之成績、學風、聲譽,全由柳先生一人多年培植之功。論現時東南大學之教授人才,亦以柳先生博雅宏通為第一人。而乃取消柳先生多年連任之史地部主任及歷史系主任,使屈居徐則陵下,此劉伯明之過,而東南大學之羞也?!?a id="w32">[32]
柳詒徵在東南大學的史學造詣和聲望是無人能比的,但是由于他和劉伯明的關系不太融洽,因此在歷史系主任的人選上,劉伯明選用了擁有留學經歷、并主要研究西洋歷史的徐則陵為主任。柳詒徵性格恬淡安靜,在東南大學“屈居”徐則陵之下,并不妨礙他在史學界發揮領袖的作用。無論是在“學衡社”還是“史地研究會”,柳詒徵都是史學方面的主要人物之一。
在東南大學,柳詒徵還參加了著名的《學衡》雜志的創刊工作,和大量學者進行了學術上的交往,這使他成為“學衡”派的重要成員。他在《學衡》雜志上發表了大量的政論文章和學術論文,還在上面發表了許多詩文,許多都是與吳宓、吳碧柳、楊杏佛諸人的唱和之作。他的講稿即《中國文化史》也在《學衡》雜志上刊載。這一時期,柳詒徵還在其他諸多雜志上發表了大量論文,這些論文大都是圍繞中國歷史中的文化問題進行研究的,有的是對《中國文化史》中所論述問題的發展和深化,有的則是針對一些學者對文化問題的看法進行辯駁。這一時期的學術生活,奠定了柳詒徵在史學界的地位,成為其學術生涯的活躍時期之一。
這個時期,柳詒徵在東南大學,曾和近代著名學者吳宓、劉伯明、王伯沆、胡先骕,以及梁啟超、胡適、章太炎、陳蘅哲等都有學術上的交往。其中尤以吳宓最為密切。
柳詒徵與吳宓的交往,主要是在學衡社的活動與詩文唱和中。吳宓雖然留學美國,受過西方新式的教育,但也是出身傳統知識分子家庭,受過中國傳統儒家教育的學者。再加上吳宓在美國深受白璧德思想的影響,是新人文主義者,在文化上主張保持傳統,使吳宓與柳詒徵在學術上有共同語言。學衡社創辦《學衡》雜志時,曾公推柳詒徵撰寫發刊詞,吳宓以為“甚好”。
吳宓和柳詒徵均有著寫作傳統詩文的愛好,在教學與學術之余,二人經常相約,一起和學衡社的文友同道在南京的郊外暢游,或者到酒肆聚會,時而討論學術,時而唱和詩詞。在《吳宓自編年譜》中,曾有不少相關記載。下面從該書中摘取兩段,可見二人關系之一斑:
(1923年)柳翼謀(詒徵)有《校東樓(即口字房)災,詩以吊之》一詩。又有《雪夜偕楊(杏佛)吳(宓)二君飲酒肆詩》。均見《吳宓詩集》卷末,一五二頁。宜參閱。[33]
(1924年)七月下旬,碧柳(近代著名學者、詩人吳碧柳)由長沙到此。……碧柳甚佩服柳翼謀先生,其詩云:江南一柳叟,磊落系沉思。在此之時,適值湘軍曾國荃攻破南京城,李臣典所部由地穴沖入,剿滅太平天國之六十年紀念日。是日下午,柳先生特來邀宓與碧柳出太平門,尋觀當年湘軍破城之處,并游觀附近之地。柳先生有《甲子六月十六日,偕吳雨僧、吳碧柳,觀龍膊子湘軍轟城處作》長詩,見《吳宓詩集》卷五,第十二至十三頁。[34]
后來,吳宓辭職北上時,柳詒徵曾親自陪送到下關車站,幫助購買車票、托運行李,并作詩送別??梢姸说年P系之親密。
柳詒徵在東南大學的生活中,與學生的交往也比較頻繁,“史地研究會”是1920年5月13日成立的,純粹是一個學生自發組織的學術研究組織。該會聘請柳詒徵、竺可楨等人為指導員,柳主要負責史學方面的指導,竺則主要負責地理學方面的指導。參加這一學術組織的許多人,后來成為中國學術界的著名人物。著名學者繆鳳林、張其昀、景昌極、向達、鄭鶴聲、胡煥庸、陳訓慈等均參加過這一學術團體。
柳詒徵作為史地研究會的指導員,經常參加史地研究會的學術活動,并進行了多次學術講演會。在史地研究會,他還指導學生進行學術研究,寫作學術文章,這些文章大量發表在史地研究會的刊物《史地學報》上。史地研究會逐漸成為影響頗大的學術活動團體。柳詒徵參加史地研究會的活動,一直延續到他結束在東南大學的工作。后人又把以柳詒徵為首的學生研究團體稱作“史地學報派”,因下面還有專門章節,這里不多贅述。
柳詒徵在東南大學還參加了學衡社,撰寫了大量論文。發表了對中國文化史、史學理論等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在學術界激起波瀾引起爭論。著名的有柳詒徵與顧頡剛關于“禹是否為一條蟲”的爭論;柳詒徵對胡適、章太炎的諸子學研究的批評,在學術界產生重大反響,并成為當時史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