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柳詒徵江蘇國學圖書館的學術生涯
1927年5月,柳詒徵回到南京。6月他參加第四中山大學(后來的中央大學)的籌備工作。該校以東南大學為基礎籌建?;I備中的中央大學邀請他擔任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的職務,但兩年前東大的拒胡風潮帶給他的觸動使他拒絕了。在其后不久,他奉江蘇教育廳函聘接任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館長之職。
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是近代江蘇省第一家公共圖書館,創建于1908年,原名江南圖書館,是中國最早創立的少數幾個公共圖書館之一。江南圖書館自創辦到1926年的十多年間,一直處于工作時斷時續的狀態。1927年6月,江蘇省教育廳聘請柳詒徵擔任該圖書館館長。以后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柳詒徵一直擔任此職。是時中國政局相對安定,再加上柳詒徵等學人的努力,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工作步入正軌。在這里,柳詒徵的學術研究走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也是他史學學術生涯的第二個高峰時期。
柳詒徵上任伊始,即下令清查整理館藏,制訂章程。把圖書館藏書樓進行了裝修,并命名為陶風樓,圖書館的情況,此后才有所改觀,他撰寫的《陶風樓記》描述了這一情節。柳詒徵初來之時,江蘇國學圖書館“或竟日無人叩扃發篋而誦書者”。經過柳詒徵及其同事的整理,才逐漸改變了這一蕭條狀況,“余既于故書邀摯友整比,粗有端緒,都中知斯樓來讀書者亦漸集”[41]。同時,柳詒徵還羅致四方學子與門生故舊,充任各部員工。圖書館一時人才濟濟,各項業務迅速展開。
為了提高圖書館的管理水平,1928年,柳詒徵又聘請了一些學者擔任圖書館的參議,其中包括陳漢章、湯用彤、王伯沆等知名人士。圖書館定期請他們到館,會商圖書館事務,這一制度在當時的圖書館界是一種創舉。
柳詒徵上任后,江蘇國學圖書館經清理整頓圖書以后,即開始影印館內所藏珍貴古籍,使之廣行于世,造福學界。同時以影印古籍,與各地團體或個人交換圖書,以此增加館藏,可謂一舉數得。僅在1927—1934年,江蘇國學圖書館就影印古籍96種,其中史部40種、子部20種,集部24種。另外,國學圖書館還影印了館藏宋元刻本、珍本孤本、名家稿本墨跡的書影,每種書影,柳詒徵均撰寫了考證文字。
在江蘇國學圖書館,柳詒徵不僅是一個圖書管理者,也是一個研究型學者。他在任期間做了大量的學術研究工作,同時也創辦刊物,組織學術研究活動。結合江蘇國學圖書館的業務,柳詒徵先后主持編印了《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三十巨冊:正編收錄圖書三萬七千零二種,五萬九千二百二十八部,十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八卷;補編收書二萬四千九百二十六冊。此書目將四庫分類法予以增刪,新編分類法為經、史、子、集、志、圖、叢七部,將叢書子目又分歸各類,檢索方便。近代中國自建立圖書館以來,編寫圖書館全部藏書之總目,江蘇國學圖書館是第一家,柳詒徵功不可沒。
在編寫國學圖書館總目的同時,柳詒徵還撰寫了《國學圖書館小史》。對江蘇國學圖書館的源流、創建經過,進行了詳細的記述,這是中國較早的圖書館史。
除了主持圖書館館務,柳詒徵還提倡學術研究,他盡力把江蘇國學圖書館辦成學術活動基地。為此,他于1928年創辦了《國學圖書館年刊》,刊登學術文章,報道館務,為學術研究開辟了交流的園地;并經常鼓勵,提攜年輕后輩鉆研學術。如著名的中西交通史專家向達,當時即是該館的一名工作人員,在柳詒徵的提攜下,他撰寫出《唐代刊書考》。著名目錄學家范希曾的《書目答問補正》,也是在柳詒徵的鼓勵下寫成的,柳詒徵還為此書撰寫序言。圖書館的職員王煥鑣,曾在柳詒徵的指導下撰成了《首都志》,這是近代比較全面地敘述南京的地方史志,柳詒徵也曾為此書撰寫序言,后來此書出版時,署名為葉楚傖、柳詒徵主編。柳詒徵在此書的序中,敘述了此書編纂的原委和經過:“甲戌之冬(1934),楚傖葉先生往過碭山討論文藝,謂黨國建都金陵,尋將七稔,未有專志,誦述沿革及建設之懿。中外人士陬訪所及,僅以舊肆古書應之。非所以掩張首善之義也。以詒徵嘗從事方志之學,珍重陲委,詒徵佝錄館務,未皇兼及,爰舉王生煥鑣從事編輯,周生愨佐之,六月而成志廿四卷,都五十余萬言。”[42]柳詒徵為編輯此書,給王煥鑣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并且,每成一編,柳詒徵都加以體例上和內容上的增補和刪定。
《江蘇國學圖書館年刊》是柳詒徵就任江蘇國學圖書館館長后創辦的館刊。這一刊物也是柳詒徵學術陣地之一。曾發表許多長篇學術專著,如柳詒徵自己所著的《里乘》《江蘇通志稿·風俗志》、范希曾所著的《書目答問補正》等,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該刊每年一期,連續發行了十年,后來因為抗戰爆發才被迫中止。
柳詒徵作為一位史學家、圖書館館長,熱心為讀者服務。在他的幫助下,培養了許多杰出人才。長期居住在該館研究著述的有:蔡尚思、吳天石、柳慈明、趙厚生、王誠齋、張叔亮等人,其中以著名的歷史學家蔡尚思成就最為突出。在蔡尚思所作的《柳詒徵先生學述》中,他深情地回憶道:“就我個人受教益于柳先生這一方面來說,也有幾個‘最’:柳先生是使我得住大圖書館最多讀書的長者。他既允許我住入國學圖書館中,不收房租及其他費用,尤其還給我一個特別優待的權力,他對閱覽室的人員說‘蔡先生為了著大部頭的《中國思想史》一書,特來我館從歷代文集中搜集他人所少收集的寶貴資料。我們必須盡力支持他。他的貢獻也等于我圖書館的貢獻’?!?a id="w43">[43]“柳先生是最多講歷史掌故給我聽的長者。在我師友輩中同我接談之多,沒有一個超過柳先生的,聽先生執教,猶如是讀一部大的活書。我于日間在閱覽室趕閱圖書,晚上整理筆記,常于夜間八九時以后去向柳先生請教。他從清朝的掌故到民國的時事,無所不談,如袁子才與戴東原之異同之類,真使我聞所未聞,均為書本上無法得到的知識。”[44]
柳詒徵在江蘇國學圖書館工作期間,除了在本職工作中對史學學術有所貢獻外,還參加了大量的社會學術活動。柳詒徵在這些學術活動中,逐漸成為東南地區特別是南京史學界的領軍人物。
1929年,行政院通過了《修志事例概要》,通令全國實行。其中規定:“各省應于各省會所在地,設立省通志館,由省政府聘請館長一人,副館長一人,編纂若干人組織之?!?a id="w45">[45]并將省通志的編纂辦法以及義例作了若干的規定說明。與此相應,1929年,江蘇省通志局成立,設局于鎮江焦山。由莊蘊寬擔任總纂,柳詒徵和當時的著名學者柳亞子、陳漢章、孟森、丁福保、葉楚傖等十六人被聘為編纂委員會成員。柳詒徵還兼任常務委員,數次前往鎮江參加通志局的會議,修訂凡例,審查舊稿,并擔任了《禮俗志》《書院志》《錢幣志》的纂輯。
現代專業學術團體的大量出現,是學術走向獨立和專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柳詒徵和學生在東南大學組織史地研究會,就是史學團體進行學術活動的重要嘗試。柳在江蘇國學圖書館工作之余,仍然在這方面做出努力。1929年,他與自己的弟子繆鳳林在南京組織了中國史學會,創辦了《史學雜志》,這是柳與繆鳳林等學人力圖建立全國性史學學術組織的嘗試,但因為各種原因,這一學會沒有生存下來。到了1933年,柳詒徵與京滬地區的吳敬恒、蔡元培、雷海宗、何炳松、張其昀等21位學者,發起了建立中國歷史學會的啟事,但也因種種原因未果。
柳詒徵還與繆鳳林等人組織了國風社,創立《國風》半月刊,并成立了鐘山書局。柳詒徵擔任了國風社的社長。在柳詒徵為《國風》雜志題寫的發刊詞中,就指出了國風社的宗旨——發揚中國固有之文化,昌明世界最新之學術,并把這一口號刊載于雜志的封面??梢哉f,這是學衡社學術精神的繼續和發展。(詳細論述見第八章)
總之,抗戰之前的柳詒徵,在南方史學界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一是在圖書館團結了一批自己的同道和學生,一起編輯文獻,印行古籍,編寫地方志,為地方史的編寫和弘揚地方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二是在南京和自己的學生以及其他學者,創辦學術團體和刊物,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進行學術交流。因此,這一時期的柳詒徵已經成長為著名的學者,除了創辦刊物、指導后輩外,他自己也進行了許多學術研究,在本時期寫成了不少著作。為中國史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