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越絕書》的主要內容

關于《越絕書》的內容,據張宗祥《越絕書校注序》載云:“此書刻本,最早為宋嘉定庚辰東徐丁黼刻于夔州,次為嘉定壬申汪綱刻于紹興,又次為元大德丙午紹興路刊本。此二宋一元,今均不見著錄。所見者均明刊本……此書分卷,有作十四卷者,有作十五卷者,有作十六卷者。然其篇數,均為十九。《崇文總目》所云‘內記八、外傳十七’,今內經、內卷,存者六篇,亡其二篇;外傳十三篇,亡其四篇。然第三卷《吳內傳》一篇,止‘吳何以稱人乎’、‘蔡昭公南朝楚’、‘越王勾踐欲伐吳王闔閭’、‘吳人敗于就李’、‘越王勾踐反國六年’五則,與吳越事有關,顧所記亦厖雜無序,其他更皆泛記堯舜至周公古事,不獨與《吳內傳》不相涉,與本書亦不相涉。倘非他書錯簡,或者本為《越絕》原文,而篇名已佚,雜在其間,未可知也。”[20]可見,現存《越絕書》的內容被分為內傳篇和外傳篇,其中外傳13篇,內經、內傳6篇,共19篇。內篇多為吳越謀士、道家、陰陽家的治國之術,外篇則采用問答形式,闡述該書的作者、地理沿革、吳越事跡演變等。從該書的行文來看,內篇文風深奧,晦澀難懂,外篇則通俗易懂。

第一卷的《越絕外傳本事第一》為全書的序文,采用問答的方式說明該書的命名緣由、作者情況及分類體例。關于《越絕書》的命名,序文從四個方面展開闡述,即“何謂《越絕》”、“何不稱《越經書記》”、“何不言《齊絕》”、越王勾踐稱霸“何不第一,而卒本吳太伯為”,從而指出《越絕書》記載的是越王勾踐時代的史事,勾踐在周王室衰微之時,抑強扶弱,成就霸主之業,其功績冠絕時人,故被稱為《越絕》。《越絕書》未署作者姓名,本篇對子貢、伍子胥所作二說進行分析,指出二人既與該書有一定聯系,但子貢或伍子胥并非為全書的作者。同時在體例方面,指出《越絕書》在篇章體例上有經、傳、內、外之分。同卷《越絕荊平王內傳第二》主要描述了伍子胥復仇的故事。伍子胥原為楚國人,其父兄均無罪而被楚平王殺害,子胥為報父兄之仇,逃離楚國,歷盡艱險來到吳國,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之后,伍子胥借助吳國之力,打敗楚國,鞭笞楚平王之墓,實現了復仇的心愿。第二卷《越絕外傳記吳地傳第三》主要介紹了吳地概況及吳國的歷史演變,可稱之為關于吳地的最古老的方志。本篇以闔閭所筑吳都(即吳大城)為中心,先近后遠,向四周輻射,描述次序井然,并述及春秋戰國以至秦漢時期吳都的歸屬變化。第三卷《越絕吳內傳第四》,篇名吳內傳,但其重心并不在記敘吳人、越人之事,文章以吳國幫助伍子胥復仇、伐楚成功開始,隨之即轉入范蠡關于“節事”的論述。“節事”即指善于節制事情,即一舉一動都要順應天道和地兆。順應天道和地兆,就能得到民心,做事自然能夠取得成功,作為人君尤應明了此理。文章用很大篇幅闡述了堯、舜、啟、湯、文王、武王、周公、晉文、齊桓等先賢的事跡,借以闡發弱越因順應天道地兆故能敗吳復仇的道理。

第四卷《越絕計倪內經第五》所記為勾踐謀臣計倪所獻的治國之策,他認為積蓄固然離不開“省賦斂,勸農桑”,但更重要的還是能夠順應事物自身發展的規律,善于流通貨物,開源資利。在文中,計倪基于農業豐歉情形,提出“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饑”的豐歉循環論,指出明君能夠“視民所不足,及其有余,為之命以利之”,緊緊抓住“利源流”這一根本,推行平糴之法,開設官市,保護農工商業的利益。勾踐采納了計倪之計,越國果然得以強大。第五卷《越絕請糴內傳第六》由越國向吳國請糴一事寫起,請糴之策乃越國大夫文種向越王勾踐所獻的謀略,文章重在描述越國向吳國請糴后,吳國君臣的分歧及伍子胥與太宰嚭的斗爭。吳王夫差喜好虛名,在太宰嚭的阿諛慫恿下,答應了越國請糴的請求。由此,伍子胥與太宰嚭的矛盾愈益尖銳,太宰嚭為對付伍子胥,策劃了伐齊之計,迫使伍子胥自殺,而吳國也因此衰敗,不久便為越國所滅,吳國的敗亡正反襯出了越國計謀的成功,故本篇即以“請糴內傳”為題。

第六卷《越絕外傳紀策考第七》,是關于吳越謀士及其策略的記敘和考訂,重心在于介紹伍子胥、范蠡、文種的謀略與事跡,以闡明“君明道正”“君明臣良”的道理。在闡述伍子胥之事時,語多涉預言天象禍福,不成系統,不及文末描述范蠡、文種事跡時顯得切實可信。第七卷《越絕外傳記范伯第八》闡明了范蠡入越并獲得勾踐重用的經歷,文章以吳國忠臣伍子胥被迫害致死,而越國君主勾踐知錯就改、任人唯賢,故范蠡能夠得到勾踐的重用,吳國因而敗亡,越國因而強大,吳越兩國國君在用人問題上的差異,正預示著兩國興衰存亡的必然結果,對于吳越兩國君臣關系的描述,正出于作者揚越抑吳的用意。本卷的《越絕內傳陳成恒第九》所記內容為子貢游說齊、吳、越、晉諸國的言辭,即“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的具體內容,也載于司馬遷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內容基本相同。篇名被記作陳成恒,但陳成恒伐魯只是一個引子,全篇重在記述吳越兩國面對子貢的游說所采取的措施,吳王夫差“貪功名而不知利害”,雖對越國有所防備,但終因利欲熏心,而中了子貢的圈套。對于越王勾踐,子貢則詳細分析內外形勢,設計復仇強國的途徑。由此可見,子貢對吳越兩國的態度是有所不同的,其目的在于弱吳而強越。子貢所為除了幫助魯國免于危難,還兼有幫助有道國家的目的,正可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據本篇記載,子貢出國游說乃是孔子的主意,“孔子遣之”,孔子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破吳強越在作者看來,乃是當時歷史的必然,由此可見作者明顯的揚越抑吳意圖。

第八卷《越絕外傳記地傳第十》所記為越地概況,上溯至越之先祖,至秦始皇統一六國,東游會稽并刻字立石、返程后去世而結束,側重于記載越王勾踐時期的情況。文章以勾踐的活動為貫穿全文的主線,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寫勾踐的日常起居及越國都城和近郊形勢;第二部分則以吳越相爭為中心,描述與戰爭有關的山川地理狀況及其沿革。錢培名《越絕書札記》認為標題中脫了“越”字,應為《越絕外傳記越地傳第十》。第九卷《越絕外傳計倪第十一》主要描述越國謀臣計倪的國君任人之策。在寫法上,仍采用吳越對比的手法,以吳王夫差不能知人善任、殺害賢臣伍子胥終致敗亡為襯托,彰顯越王勾踐的知錯就改、重用賢才,終使越國強大稱霸,闡明國君對待賢人應該“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21]借以證明計倪主張的正確性。第十卷《越絕外傳記吳王占夢第十二》描述了吳國大臣太宰嚭和公孫圣為吳王占夢,正言直諫的公孫圣為不辨忠奸的君主夫差所害,而諂媚禍國的太宰嚭反被夫差重用,以致國敗身亡,這正是作者對當時吳越國勢易位所進行的歷史總結。第十一卷《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用夸張的手法描述了吳越兩國所產名劍,介紹了干將、歐冶子等冶煉專家,集中反映了當時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水平,本篇亦是中國最早的冶煉志。

第十二卷《越絕內經九術第十四》介紹了越國謀臣文種的伐吳九術,《越絕書》重點闡述了其中三策,第一策為《請糴內傳》中的“貴糴粟槁,以空其邦”,第二、三策則分別為本篇所述的“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臺,盡其財,疲其力”及“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勾踐采納了文種的策略,果然滅吳強越。本卷的《越絕外傳記軍氣第十五》首寫伍子胥的“相氣取敵”之法,次寫“算于廟堂”之術,重在用兵月日數與太歲避忌。第十三卷《越絕外傳枕中第十六》記載了范蠡的治國之道,題名“枕中”,意為越王勾踐將范蠡的建議視為國寶,記錄下來珍藏在枕匣里。本篇所記的中心為范蠡的儲谷富民之策,范蠡認為要做到這點,君主必須熟諳“中和”之道,一方面體察“天之三表”,掌握萬物演化的規律;另一方面君主必須身體力行,提倡簡樸,杜絕奢侈。范蠡特別強調事物發展的預知之道,主張“執其中”,“天地之間,人最為貴”,其最后的隱退避兇,亦是其能夠預知的佐證。第十四卷《越絕外傳春申君第十七》記述了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的楚國國相春申君的事跡,重在其納女獻王之事。《越絕書》為春申君立傳,應是越國后為楚國所滅,春申君受封于吳地的原因。本卷的《越絕德序外傳記第十八》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對文種、范蠡和伍子胥最后結局的描述,感慨吳越兩國國君的暗德。對于吳王夫差,作者斥其“夫差狂惑,賊殺子胥”“離德信不用”,對于越王勾踐,作者雖未明確直斥,但同樣暗含貶責之意,“勾踐至賢,種曷為誅?范蠡恐懼,逃于五湖,蓋有說乎”?[22]本篇文末所言則更揭示出這一點,“觀乎《德敘》,能知忠直所死,狂懵通拙”。[23]伍子胥、范蠡、文種三位吳越謀臣的結局正表明吳越春秋的輝煌時代逐漸成為歷史,《越絕書》也到了結尾的階段。本篇的第二部分是關于《越絕書》的編纂目的和全書主要篇章的內容揭示。宋人所撰《崇文總目》云《越絕書》有文二十五篇,今本所見僅十九篇,據本篇所載,則亡佚的六篇中有三篇可知其名,即《太伯》《吳越》《兵法》。

第十五卷《越絕篇敘外傳記第十九》是序文《外傳本事第一》內容的延伸,兼具跋的作用,與序文遙相呼應,主要說明原作者和后代整理編纂者的情況,筆者前文已有介紹,茲不贅述。中間部分在表述上與序文相同,采用問答方式,介紹全書主要篇目的次序和編纂意圖,并對伍子胥、勾踐和范蠡三人的言行進行評論,不僅具有總結色彩,而且體現了秦漢時期儒家解經講傳的特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和县| 抚松县| 柳州市| 咸宁市| 大同县| 仙桃市| 南丹县| 临潭县| 稷山县| 双峰县| 乌恰县| 奉新县| 腾冲县| 吴忠市| 定州市| 怀化市| 梁平县| 合江县| 江川县| 咸阳市| 克东县| 常州市| 从江县| 竹山县| 友谊县| 阿拉善盟| 九江市| 莲花县| 怀仁县| 开鲁县| 塔城市| 呈贡县| 浦东新区| 沙田区| 长顺县| 乐至县| 栾川县| 桦川县| 且末县| 孙吴县|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