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關于《越絕書》的成書時間和作者

《越絕書》的作者究竟為誰,歷來眾說紛紜,難以形成共識。

(一)子貢作。在正史經籍、藝文志中,最早輯錄《越絕書》的為《隋書·經籍志》,而新、舊《唐書》亦均有著錄。在此三志中,此書撰者被標注為子貢。《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云:“《越絕記》十六卷,子貢撰。”[1]《舊唐書》卷四六《經籍志上》載:“《越絕書》十六卷,子貢撰。”[2]《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二》:“子貢《越絕書》十六卷。”[3]至《宋史》卷二〇四《藝文志三》則云:“《越絕書》十五卷,或云子貢所作。”[4]

(二)伍子胥作。《崇文總目》有關《越絕書》條目云:“《越絕書》十五卷,子貢撰或曰子胥。舊有內紀八,外傳十七,今文題闕舛載二十篇,又載《春申君》疑后人竄定,世或傳二十篇者非是。”[5]

(三)無名氏作。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云:“《越絕書》十六卷,無撰人名氏,相傳以為子貢者,非也。其書雜記吳、越事,下及秦、漢,直至建武二十八年,蓋戰國后人所為,而漢人又附益之耳。”[6]可見,陳氏明確否認了該書為子貢所作的論斷,并從該書本身的描述入手,認為該書系戰國后人,但未具體確定作者究系何人,故提出“無撰人名氏”。此后,明人胡應麟和清人錢培名認同陳說。近現代學者余嘉錫在《四庫提要辨證》中認為:“自來以《越絕》為子貢或子胥作者,固非其實,而如《提要》及許氏說,認為純出于袁康、吳平之手者,亦非也。余以為戰國時人所作之《越絕》,原系兵家之書,特其姓名不可考,于《漢志》不知屬何家耳,要之,此書非一時一人所作。《書錄題解》卷五云:‘《越絕書》十六卷,無撰人名氏,相傳以為子貢者,非也。蓋戰國后人所為,而漢人又附益之耳。’斯言得之矣。”[7]陳橋驛亦基本認同陳振孫的看法,“《越絕書》的淵源遠比《吳地傳》所說的‘建武二十八年’古老,而袁康(假使確有其人)和吳平的工作,無非是把一部戰國人的著作,加以記錄增刪而已”。[8]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談及鑒別偽書時則認為該書非但非子貢所作,且并非漢時所著,“其書題某人撰,而書中所載事跡在本人后者,則其書或全偽或一部分偽。例如《越絕書》,《隋志》始著錄,題子貢撰;然其書既未見《漢志》,且書中敘及漢以后建置沿革;故知其書不惟非子貢撰,且并非漢時所有也”,[9]《越絕書》在《吳地傳》部分談及吳地地理沿革時延至東漢建武二十八年即公元52年,梁啟超認為其“敘及漢以后建置沿革”不知即指這一點還是另有所指。

(四)袁康、吳平所作。最早講到《越絕書》的作者和書名的文獻是王充所著的《論衡》,王充(公元27—約97年)為東漢時人,他在《論衡》卷二十九《案書篇》中云:“東番鄒伯奇,臨淮袁太伯、袁文術,會稽吳君高、周長生之輩,位雖不至公卿,誠能知之囊橐,文雅之英雄也。觀伯奇之《元思》,太伯之《易[章]句》,文術之《咸銘》,君高之《越紐錄》,長生之《洞歷》,劉子政、揚子云不能過也。”[10]言及會稽人吳君高所著《越紐錄》,其文雅超越劉子政、揚子云。至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楊慎在《升庵集》卷十《跋越絕》中云:

或問:“《越絕》不著作者姓名,何也?”余曰:“姓名具在書中,攬者第不深考耳,子不觀其絕篇之言乎?曰‘以去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來東征,死葬其鄉;不直自斥,托類自明’;‘文屬辭定,自與邦賢’;‘以口為姓,乘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此以隱語見其姓名也。去得衣,乃袁字也;米覆以庚,乃康字也;禹葬之鄉,則會稽也。是乃會稽人袁康也。其曰‘不直自斥,托類自明’,厥旨昭然,欲后人知也。‘文屬辭定,自與邦賢’,蓋所共著,非袁一人也。以口承天,吳字也;屈原同名,平字也。與袁康共著此書者,乃吳平也。二人何時人也?余曰,東漢人也。”[11]

可見,楊慎從《越絕書》文末的隱語推斷其作者為東漢時期的袁康、吳平,并根據王充所言,認為吳君高所著《越紐錄》即為《越絕書》,“王充《論衡·案書篇》云:‘臨淮袁太伯、袁文術,會稽吳君高’,豈即其人乎?又曰:吳君高作《越紐錄》,‘紐’即‘絕’之誤。書以紐名。絕字曲迂不通,而千年之誤無人證之;袁康、吳平之姓名著在卷末,無人知之,蓋觀書者魯莽,閱未數簡已欠伸思睡而束之高閣矣。余始發其隱,然即其書以證其人,以訂其名,非臆說也,博古君子必印可而樂聞之乎”?[12]在當時,楊慎的看法得到了不少學者的認同。如胡侍《珍珠船》卷三、田藝衡《留青日札》卷十七均表達了與楊氏相同的看法。明嘉靖二十六年陳塏在此書刊本卷末亦云“千載隱語,得升庵而后白……蓋袁康草創,而潤色之以吳平也”。[13]清人王謨、盧文弨、徐時棟等人亦認同楊說。清代官修書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完全認定楊說“此書為會稽袁康所作,同郡吳平所定也”。[14]對于楊說,明清學者即有不同意見,如明人田汝成認為《越絕書》“殆多后人附益無疑也”,清人李慈銘從隱語出發,認為袁康、吳平為作者有悖六書之旨。陳橋驛認為“有關《越絕書》及其作者的問題,并不因為從隱語中發現了袁康、吳平二人就可以完全解決。它實際上比《四庫提要》還要復雜得多。作為官修的《四庫提要》,竟置早已存在的論爭于不顧而獨崇隱語,就未免失之于輕率”。[15]

揆諸以上有關《越絕書》作者的四種看法,其出處均來源于《越絕記》自身記載,因此均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均不完全正確。要弄清該書的作者,還需仔細爬梳文中所載內容,其《外傳本事》云:“絕者,絕也。謂勾踐時也。當是之時,齊將伐魯,孔子恥之,故子貢說齊以安魯,子貢一出,亂齊、破吳、興晉、疆越。其后賢者辯士,見夫子作《春秋》而略吳越,又見子貢與圣人相去不遠,唇之于齒,表之于里。蓋要其意,覽史記而述其事也”;又云:“問曰:‘《越絕》誰所作?’‘吳越賢者所作也,見夫子刪《書》作《春秋》、定王制,賢者嗟嘆,決意覽史記,成就其事。’問曰:‘作事欲以自著,今但言賢者,不言姓字,何?’曰:‘是人有大雅之才,直道一國之事,不見姓名,小之辭也。或以為子貢所作,當挾四方,不當獨在吳越。其在吳越,亦有因也。此時子貢為魯使,或至齊,或至吳。其后道事以吳越為喻,國人承述,故直在吳越也……《越絕》,小藝之文,固不能布于四方,焉有誦述先圣賢者,所作未足自稱,載列姓名,直斥以身者也?一說蓋是子胥所作也。夫人情,泰而不作;窮則怨恨,怨恨則作,猶詩人失職怨恨,憂嗟作詩也。子胥懷忠,不忍君沉惑于讒、社稷之傾。絕命危邦,不顧長生,切切爭諫,終不見聽。憂至患致,怨恨作文。不侵不差,抽印本末;明己無過,終不遺力。誠能極智,不足以身當之;嫌于求譽,是以不著姓名,直斥以身者也。后人述而說之,乃稍成中外篇焉。’”[16]可知,由《越絕書》本身的記載而言,主要闡明《越絕書》中記載了子貢的部分言行,并非認為子貢為全書的作者,該書的編纂乃是其后的“賢者辯士”“蓋要其意,覽史記而述其事”的結果,而編纂者并未直署名字;同時,由文中所載即可知,伍子胥也并非全書的作者,而是其言行被部分輯錄進該書,由“后人述而說之”,從該書的《荊平王內傳》《吳內傳》《請糴內傳》《外傳記軍氣》等篇章中可看到對伍子胥見識、謀略、軍事才能等方面的記述,但同時該書亦有大量對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太宰噽、范蠡、文種、計倪等人言行的描述,亦有對春申君、秦始皇、漢光武帝等伍子胥去世后的人物的記載,在《越絕德序外傳記第十八》中更直接描述了伍子胥自殺之事,顯見《越絕書》只是用部分篇幅輯錄了伍子胥的言行,其全書的作者顯然并非伍子胥。在《越絕書》的文末,再次載明說,“賜見《春秋》改文尚質,譏二名,興素王,亦發憤記吳越,章句其篇,以喻后賢。賜之說也,魯安,吳敗,晉強,越霸,世春秋二百余年,垂象后王。賜傳吳、越,□指于秦。圣人發一隅,辯士宣其辭;圣文絕于彼,辯士絕于此。故題此文,謂之《越絕》”。[17]“維子胥之述吳越也,因事類,以曉后世。著善為誠,譏惡為誠。勾踐以來,至乎更始之元,五百余年,吳越相復見于今。百歲一賢,猶為比肩;記陳厥說,略有其人……明于古今,德配顏淵;時莫能與,伏竄自容;年加申酉,懷道而終。友臣不施,猶夫子得麟;覽睹厥意,嗟嘆其文。於乎哀哉……以口為姓,萬事道也;丞之以天,德高明也;屈原同名,意相應也。百歲一賢,賢復生也。明于古今,知識宏也;德比顏淵,不可量也。時莫能用,籥口鍵精,深自誠也。猶子得麟,丘道窮也。姓有去,不能容也;得衣乃成,賢人衣之能章也;名有米,八政寶也;覆以庚,兵絕之也。於乎哀哉!莫肯與也。”[18]《后漢書志》載云“諸暨,《越絕》曰興平二年,分立吳寧縣”。[19]這些引文一方面再次證明《越絕書》全書的作者既非子貢,亦非伍子胥。另一方面其文末隱語闡明《越絕書》乃是幾百年間多人努力的結晶,主要整理、輯錄工作由東漢初期的袁康、吳平完成,但此二人亦非最后輯錄者,引文文末明確記載吳平懷才不遇而死、袁康則死于兵燹戰亂,因此文稿的最后完成時間應在二人去世之后,《后漢書》中所載《越絕書》逸文的“興平二年”即公元195年,故《越絕書》最后完稿時間應不早于公元195年。那么,《越絕書》是否即為王充在《論衡》中所提到的《越紐錄》、吳君高即為吳平呢?楊慎在《升庵集》中對此下了斷語,但這只是楊慎的推測,并沒有明顯的史料支持這一點,同時《越絕書·外傳本篇》中有云:“何不言《越經書記》而言《越絕》乎?”這實際上已經很明確地指出了此書書名就被稱作《越絕書》,而對《越紐錄》卻只字未提,可見斷言《越紐錄》即為《越絕書》、吳君高即為吳平顯然有牽強之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泊头市| 涟水县| 沙洋县| 崇文区| 平昌县| 兴义市| 西乌珠穆沁旗| 龙胜| 九江县| 吉木萨尔县| 资阳市| 若尔盖县| 积石山| 岱山县| 清水河县| 日土县| 吐鲁番市| 金门县| 达州市| 广水市| 凤山市| 拉萨市| 海南省| 西盟| 红桥区| 田阳县| 大关县| 清河县| 松阳县| 铜梁县| 旅游| 上蔡县| 六枝特区| 克东县| 永新县| 台山市| 土默特右旗| 黎平县| 措美县| 馆陶县| 株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