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氏春秋》類思維研究
- 蔣開天
- 1705字
- 2021-10-30 01:59:26
六 本書的內容和框架
最后,我想對本書的內容和框架再作一扼要的概述和交代。
本緒論,主要是針對“《呂氏春秋》類思維問題的提出”這一問題作出解釋。這是全書的重要鋪墊,包括思維、類思維、分類思維、比類思維、比附思維、思維理論、思維實踐等基本的事實和基礎的理論。這些事實、理論和后文對于《呂氏春秋》類思維問題的具體考察直接相關。
第一章“《呂氏春秋》之前的類思維”,一方面從思維的角度考察《呂氏春秋》之前“類”的基本內涵的發展及定型,另一方面對于《呂氏春秋》之前的分類思維和比類思維發展的大致歷程進行簡要梳理。總之,這是對《呂氏春秋》類思維問題的“前史”進行考察,主要包括《呂氏春秋》類思維的前提與背景問題,這樣,可以為此問題的研究提供一條較為清晰的“史”的路徑。
第二章“《呂氏春秋》對于‘知類’問題的闡明”,主要考察《呂氏春秋》中的“類”是否可知與何以可知的問題,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講“類”的存在的可能性與“知類”的必要性,二是講“知類”的方法問題。這樣,為《呂氏春秋》類思維研究的開展作了認識論上的鋪墊。
第三章“《呂氏春秋》與分類思維”,主要是對《呂氏春秋》類思維的一大分支形態——分類思維作具體考察。本章著重分析《呂氏春秋》分類思維在地理、生物、農業等自然知識領域和養生、音樂、政治、兵刑、道德等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進而歸納總結《呂氏春秋》分類思維所呈現出的兼重自然知識領域的分類和社會歷史領域的分類的基本特征,并最終對分類思維的價值作簡要評述。
第四章“《呂氏春秋》與比類思維”,主要是對《呂氏春秋》類思維的另一分支形態——比類思維作具體考察。本章著重梳理了《呂氏春秋》比類思維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是有“比”無“推”的比喻初期形態的階段,第二是符合比類推理公式化形式結構的成熟形態的階段,第三是作為成熟形態的比類思維與演繹式思維、歸納式思維的混合運用的階段。這三個階段也大體揭示了比類思維在《呂氏春秋》中發展的邏輯進程。
第五章“《呂氏春秋》與比附思維”,主要是對《呂氏春秋》中的比附思維進行考察。事實上,比附思維是比類思維的極端形態,從廣義上講,比附思維是屬于比類思維的。然而,鑒于《呂氏春秋》中比附思維的重要價值及其對后世的重大影響,我對其進行了單獨的研究。本章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呂氏春秋》中的天人比附思維,二是《呂氏春秋》中的五行比附思維。
第六章“《呂氏春秋》類思維在西漢的歷史演進(上)”,主要是對西漢時期分類思維的進展概況進行考察。本章選取西漢時期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即《黃帝內經》《淮南子》和《春秋繁露》,分別對其中的分類思維進行考察。在此過程中,我將三書與《呂氏春秋》分類思維的對比貫穿了考察的全過程,基本厘清了西漢時期的分類思維對于《呂氏春秋》分類思維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承繼和發展概況,這樣,對于《呂氏春秋》分類思維的歷史價值和歷史定位也就有了一個更加明確的認知。
第七章“《呂氏春秋》類思維在西漢的歷史演進(下)”,主要是對西漢時期比類思維的進展概況進行考察。當然,首先應該明確的是,這里的比類是廣義上的,比附思維也囊括其中。本章仍是以《黃帝內經》《淮南子》和《春秋繁露》三書為例,通過與《呂氏春秋》比類思維的對比,分別考察三書的比類思維。這樣,我們對于《呂氏春秋》比類思維的歷史價值和歷史定位等問題也就有了一個更為確當的把握。
結語,是對全書的歸納總結和理論升華,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從總體上對于《呂氏春秋》分類思維、比類思維、比附思維的再考察;二是對于《呂氏春秋》類思維中的主導思維形態問題進行分析,并指出比類思維是《呂氏春秋》中的主導思維形態。
[1][法]愛彌兒·涂爾干、[法]馬塞爾·莫斯:《原始分類》,汲喆譯,渠東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
[2]吾淳:《中國思維形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7頁。
[3][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丁由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80—81頁。
[4][美]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郭凈、陳星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