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1644-1800年(上卷)
- (美)裴德生
- 655字
- 2021-10-30 01:54:50
第二章 順治朝
順治朝的時間不長,它始于1644[1]年,終于1661年。皇太極將努爾哈赤的八旗聯盟改造為大清國之后,于1643年去世。同年,福臨即位,年號順治,至1661年,年僅22歲的順治帝駕崩。這是一個記載有限、人們對其所知無多的時期,此前十年社會動亂的影響——包括明代經濟的崩潰以及因此導致的戰亂——是極其顯著的。1644年4月25日,明都城北京陷落在農民軍手中。當時中國境內戰斗力最強的軍隊當屬滿洲人,但是沒有人能夠預言大清帝國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會使鄉村安定、經濟穩定和發展,并使文化重新恢復活力。未來主要依賴于為數不多、長于騎射的年輕人,也依賴于少數住在關外氈帳里、會幾種語言的文人。他們中的核心人物是攝政王多爾袞,他因其生前炫耀其帝王之資而在1650年死后受到詆毀,此外,還有一些將領及八旗官員,他們也參與了詆毀多爾袞。
清朝作為世界已知最成功的帝國之一,其立國的關鍵就在于那些年輕人所具備的卓越能力。他們從那一時期接連不斷的政治陰謀中脫穎而出,保持高度的紀律性和目標的一致性,以完成征服大業。在征服過程中,他們從努爾哈赤創建的旗制中受益頗多,例如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進行集體決策、對政事直言不諱地展開討論、對拒降者的嚴厲懲罰,排兵布陣,運籌帷幄,對作戰的將領和旗主貝勒因功行獎,審時度勢,締結新盟友,接納受降者。另一方面,他們也受益于之后的、皇太極的建國方略,此方略有效地控制了那些野心勃勃的滿洲親貴,比如,充分利用大學士的影響,由中央任命并強化八旗官員的權力,以及補充漢官。本章描述的是政治、軍事的統一過程,以及清廷是如何吸納漢人士大夫精英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