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高新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問題研究作者名: 劉強本章字數: 2字更新時間: 2021-10-11 17:47:19
緒論
一 高新技術含義解讀
高新技術概念及其含義的發展歷經了一定的歷史進程,是在經濟全球化、技術信息化背景下逐步被納入各國政府科技政策和法律規范之中的,有必要對其進行解讀。高新技術這一詞匯最早出現于西方國家,是對產品以及產業中含有較高技術含量以及水平經過一系列評估之后得到的結果。[1]顧名思義,相對于傳統技術而言,高新技術所涉及技術領域和技術成果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高”和“新”兩個方面。首先,高新技術的技術水平較高,不再是19世紀以前機械化、電氣化時代技術的簡單重復,而是以新一代計算機技術和生物醫藥技術為代表以及主要推動力量的技術領域,在技術水平和產品工藝的技術性能方面遠超傳統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有關國際辭典第一次將高新技術定義為應用或者涉及頂尖形式的技術。[2]由此可以看到,高新技術代表了一個時代最為先進的技術水平,也超越了歷史上任何其他時代科學技術的水平。其次,高新技術是新技術,這體現在技術內容和研發手段具有不同以往的新特點。在研發內容上,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技術研發的對象和領域不斷向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發展。2010年修訂的《江蘇省發展高新技術條例》規定,其所稱高新技術系高技術和知識含量高、技術先進的新技術的簡稱。高技術是指處于當代科學技術前沿,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能較快轉化成新興產業或者能大幅度提高產業附加值的技術和技術群。該條例第2條將高新技術區分為高技術和新技術兩種類型,所稱高新技術系高技術和知識含量高、技術先進的新技術的簡稱。在研發手段上,借助人工智能、互聯網、區塊鏈、生物科技等領域研發工具水平的提高,隨著研發人員能夠采用的研發手段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研發效率不斷提高,研發成果以更為快速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我國學界和科技界對高新技術概念的重視和研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逐步發展起來的。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國內企業技術水平不高,新技術主要依靠從國外引進,因此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的主要任務是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對高新技術產品沒有明確的定義,在政策指導方面也存在模糊之處。[3]此后,隨著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專利法》等保護高新技術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對高新技術創新的政策推動和法律保障也日趨成熟。在現實需求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對高新技術含義及其發展規律的研究也逐步發展起來。學者們首先傾向于從字面意義角度對高新技術的含義進行界定。有學者認為,高新技術又被稱為高技術、高科技、新興性科技。[4]高新技術的字面含義確實能較為確切地體現其首要特點,即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較新的研發領域。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從科學研究到技術開發的時間周期越來越短,這不僅意味著技術開發本身的形態和方式會發生顯著變化,也會導致傳統知識產權制度面臨諸多不適應之處。有學者認為,“高新技術是指憑借科學研究、科學發明在原領域中革新的運作或在新領域中的發展”。[5]這體現了高新技術發展的兩個主要領域:一是利用新技術對傳統技術或者產業進行改造,如利用人工智能或者互聯網技術對工程機械等傳統產業進行升級,實現“人工智能+傳統產業=新型產業”的轉型發展效果。二是高新技術在新興技術領域的萌芽和發展。部分高新技術是在全新的技術條件和技術背景下產生的,在傳統工業時代難以實現。盡管人工智能、3D打印、生物基因等技術在多年前的小說或者電影中曾經作為虛構情節出現,體現了人們對于科技發展的美好愿望,但是當時并未將其作為能夠在未來實現的技術對待。然而,高新技術發展的速度和水平還是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也切實地改變了社會生活。因此,雖然高新技術的含義本身可能還保持原來的基本內容,但是其涵蓋的技術領域和技術成果的范圍與二三十年前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高新技術的地域屬性和時代特點也是對其含義進行解讀的重要方面。對技術是否“高”“新”的界定必須在一定參照系的基礎上進行,這個參照系就是特定國家在特定發展時代背景下的技術水平和技術能力。高新技術固然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用相對統一的標準加以衡量,但是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代背景中能夠成為“高新”的技術范圍仍然會存在顯著差別。有學者認為,中國對高新技術的定義是:新型技術、創新的成熟技術以及專利技術、專業技術和本國本地區沒有的技術。[6]國家相關政策文件也對高新技術及其含義進行了解讀,并且主要從所涵蓋的高新技術領域進行歸納。2016年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依托《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對高新技術企業所在技術及產業領域進行認定。這些領域包括: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術服務、新能源與節能、資源與環境、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有學者認為,我國定義高新技術的概念,指的是“863計劃”所選擇的將會對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以及新材料技術7個高新技術領域內的新技術。[7]因此,援引政府戰略及規劃政策文件對高新技術含義及其技術領域進行解讀也是厘清該概念的重要路徑。2019年修訂的《湖南省高新技術發展條例》第2條對于“高新技術”的含義進行了較為明確的界定,認為是“列入國家和省劃定的高新技術領域范圍,處于當代科學技術前沿,能夠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并可較快轉化成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或者大幅度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技術”。2010年修訂的《江蘇省發展高新技術條例》對高技術進一步界定處于當代科學技術前沿,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能較快轉化成新共產業或者能大幅度提高產業附加值的技術和技術群。2009年制定的《浙江省高新技術促進條例》第2條將“高新技術”認定為“科技含量高,應用性強,具有創新性、先導性等特征,能促進現有產業改造提升或者轉化為新興產業的技術”。在上述地方性法規對“高新技術”的定義中,一方面突出了高新技術本身的前沿性和先進性,另一方面突出了高新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特別是需要能夠轉化為對產業發展的有力推動。
本書認為,高新技術是指在一個國家技術發展背景下,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具有新興產業特點、具有前沿性并代表技術和產業發展方向,能夠在較為廣泛的范圍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技術,在現階段主要涵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術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高新技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發展速度也高于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不僅在質上起到提高經濟技術水平的推動作用,而且在量上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接近26278億元。[8]2018年,江蘇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5.63萬億元,占全省規模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的43.77%,對江蘇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9]高新技術企業能夠獲得稅收減免的政策優惠,在專利申請等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需求也較為強烈。為此,有必要研究高新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制度之間的辯證關系,為通過知識產權制度變革促進高新技術創新提供理論支撐,并為在高新技術創新背景下推動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提供論證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