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寶卷研究
- 李貴生 王明博
- 2字
- 2021-10-11 18:12:53
緒言
一 河西走廊的歷史地理
河西走廊東起古浪峽口一帶,西迄疏勒河下游甘肅新疆交界處的庫木塔格沙漠東緣,南北介于南山(祁連山、阿爾金山)和北山(自西向東有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東西長約900千米,南北寬50—120千米,面積約8.3萬平方千米,海拔1000—3200米。[1]因南北兩山之間形成了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通道,形如走廊,又地處黃河以西,故稱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主要由敦煌—瓜州盆地、酒泉—張掖盆地和武威盆地三個獨立的內陸盆地構成。
北山山地位于甘肅省西北端北緯41°—42°之間,海拔高度1500—2000米,年均氣溫4°—8°C,年降水量僅50—75毫米,氣候干燥寒冷,植被稀缺,幾乎無人定居。南邊的祁連山山勢高峻,終年積雪,為河西走廊提供了較為充足的水資源。河西走廊大大小小50多條內陸河流均發源于祁連山,這些河流匯集成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石羊河發源于祁連山脈冷龍嶺北麓,河流短,無主次之分,全長約300千米,流域面積約4.2萬平方千米,主要支流自西向東有西大河、東大河、西營河、金塔河、雜木河、黃羊河、古浪河和大靖河等。黑河發源于青海省境內的走廊南山—托賴山之間,在祁連縣與八寶河匯合后流入甘肅,再經鷹落峽流入河西走廊,過正義峽經鼎新向北流入內蒙古額濟納旗(稱為弱水,即額濟納河),最后注入居延海,全長956千米,流域面積約7.7萬平方千米。黑河是甘肅第一、全國第二大內陸河,主要支流有討賴河、洪水壩河、豐樂河、肅南馬營河、梨園河、大都麻河、洪水河和山丹馬營河等。疏勒河發源于疏勒南山東段,自昌馬峽出山,流經玉門、瓜州等地,在哈拉諾爾消失,全長945千米,流域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黨河、榆林河等。河西走廊憑借三大水系的灌溉,形成了三塊面積較大的綠洲,即武威綠洲(5120平方千米)、張掖綠洲(5650平方千米)和酒泉綠洲(7100平方千米),是甘肅最為發達富庶的農牧業區。[2]河西走廊雪山與綠洲相映成趣,素有“不看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當江南”的美譽。
春秋戰國至西漢前期,河西走廊曾經是羌族、月氏、烏孫和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樂園。漢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深入河西走廊出擊匈奴,匈奴受到重創,渾邪王殺休屠王降漢,河西走廊正式歸入漢朝版圖。河西歸漢是河西走廊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為了鞏固對河西的統治,漢王朝先后向河西走廊遷入大量移民,修筑了長城烽燧,并先后設置了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四郡,還派駐軍隊,進行大規模的屯墾經營。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吸引了大量的內地人口,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河西文化的繁榮,特別是五涼時期,“學者埒于中原”[3],“涼州號為多士”[4]。隋唐時期,河西走廊出現了自漢武帝以來的第二個大發展高峰期。隋朝時期,河西走廊經濟繁榮,貿易興盛,大業五年(609),隋煬帝西巡河西,在燕支山(又名焉支山、胭脂山、大黃山)大會高昌王及西域27國首領、使者和商人。唐代前期,河西走廊“牛羊被野,路不拾遺”;開元、天寶之際,河西走廊“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商旅往來,無有停絕”,是天下最為富庶的繁盛之區。“安史之亂”后,河西走廊為吐蕃所控制,大中二年(848),沙州人張議潮起兵推翻吐蕃統治,其后甘州回鶻控制了以甘州為中心的河西大片土地,河西東部則為西涼六谷部所控制,河西走廊四分五裂。天圣六年(1028)黨項族占領甘、涼、肅、瓜、沙諸州,河西走廊遂為西夏所統治。元朝實行行省制度,河西走廊隸屬于甘肅行省。明代,河西走廊是邊疆戰略經營的要地。清代前期,河西走廊是清廷經略新疆的“軍需總匯”,由此進入繼兩漢、隋唐以來的第三個大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