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洛扎縣卷
- 扎洛主編
- 2078字
- 2021-10-11 17:48:54
一 洛扎縣概況
洛扎,藏語為“lho-brag”,意為“南方之崖”。洛扎縣行政歸屬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地理位置為東經90°22′—91°43′,北緯27°43′—28°28′,轄區面積5031平方公里。北面和西面與浪卡子(sna-dkar-rtse)縣相接,東北、東南與措美(mtsho-smad)縣和錯那(mtsho-sna)縣相鄰,南面與不丹(Bhutan)王國接壤。洛扎縣城所在地嘎波鎮距拉薩310公里,距山南地區行署所在地澤當鎮354公里。全縣有耕地面積3.2萬畝,草場面積333萬畝,森林面積135萬畝。2013年年底,全縣6305戶20460人,下轄嘎波鎮、拉康鎮、色鄉、扎日鄉、邊巴鄉、生格(seng-ge)鄉、拉郊(la-rgyab)鄉2鎮5鄉,設有26個村(居)委會。全縣1個地方黨委,1個縣直機關黨委,7個鄉(鎮)黨委,25個村(居)黨總支,129個黨支部,總計2427名黨員。
作為邊境縣,洛扎與不丹王國接壤,邊境線長240公里;邊境鄉鎮6個,邊境村21個,傳統通外山口8個,控制薄弱地區1個(拉郊鄉白玉/sbas-yul地區)。因為中國與不丹王國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因此,沒有設立正式的邊貿口岸,只有色鄉、拉康鎮、邊巴鄉有三個傳統邊貿市場有少量的交易,其中色鄉隆東(klung-brdol)邊貿市場有一定的交易規模和規范運作。
洛扎縣地理位置橫跨喜馬拉雅山區,境內地形復雜,山脈縱橫,高低懸殊,氣候變化明顯。地理特征南北具有明顯差異,北部高寒干燥,高原草甸中夾雜著荒漠和半荒漠地塊。受沿河谷而上的暖濕氣流影響,河谷臺地和兩側坡地,降水和氣溫條件較好,適于農作物生長,然而,受高山峽谷地理條件影響,耕種面積有限,多為坡地小塊農田,缺乏成規模的耕作條件。而南部地區則屬喜馬拉雅山南麓,氣候溫暖濕潤,高山峽谷間遍布原始森林,主要樹種有云松、冷松、高山櫟、喬松等,為山南地區主要林產區,也是紅豆杉分布最廣的林區之一。野生動物主要有猞猁、獐子、野牦牛、水獺、熊、虎、黃羊、山雞、雪豬。藥材資源豐富,有麝香、蟲草、黃連等360種藥材。
境內河流主要是洛扎雄曲河及其四條支流,即色曲河、邊巴曲河、門當曲河、拉郊曲河,均由冰雪融水形成。洛扎雄曲河是全縣最大的河流,全長131.5千米,落差大,流速急,流速2.8米/秒,流量75立方米/秒,是全縣人畜飲水、耕地灌溉用水的主要來源。流出洛扎縣境進入不丹后稱為古如曲(gu-ru chu)河。
根據《洛扎縣志》(未刊稿)記載,吐蕃時期,洛扎地方為西藏約茹(g·yo-ru)下轄的千戶之一。薩迦/元朝時,屬羊卓(yar-’brog)萬戶府所轄。帕竹地方政權時期,這里出現了多波宗(do-bo rdzong,以下簡稱多宗)、生格宗和拉康宗[1]。20世紀上半期,今洛扎地方歸新設立的洛卡基巧(lho-kha spyi-khyab,即山南總管)管理。1954年4月,中共山南分工委成立。多宗、生格宗、拉康宗劃歸山南分工委管轄。同年10月,中共山南分工委派第二工作隊(共18人)進駐多宗,成立了多宗辦事處。1959年平息叛亂后,將三個宗合并成立“洛熱”縣,1960年4月更名為“洛扎”縣(縣政府駐嘎波鎮),隸屬山南地區管轄。
洛扎縣在藏傳佛教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位于扎日鄉的古如拉康(gu-ru lha-khang)、拉隆寺(lha-lung dgon),位于拉康鎮的空亭拉康(mkho-mthing lha-khang)都是吐蕃時期的著名寺廟。位于色鄉的洛卓沃隆寺(lho gro-bo-lung dgon)、賽卡古托寺(sras-mkhar dgu-thog)則是噶舉派的祖寺。拉康鎮卡久寺(mkhar-chu dgon)傳說是蓮花生大師的修行之地,該寺以其險峻優美的環境曾經吸引眾多高僧大德前往修行。這些寺廟被藏區各地信徒視為圣地,每年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2014年,全縣有各類藏傳佛教寺廟24座,其中寺廟6座,拉康16座,日追(ri-khrod,靜修處)2座,核定僧尼員額99人,實際有僧尼79人,流動從事宗教活動人員36人。
與西藏其他縣份一樣,洛扎地方曾長期處于封建農奴制度社會,階級界限分明,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僧俗領主之手,農牧業生產方式落后,生產力低下,嚴重制約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致使社會、經濟發展十分緩慢。1959年,隨著平叛和民主改革的開展,封建農奴制度的生產關系被徹底打破,生產力獲得解放,當地經濟社會才得到了發展的機遇。1959年年底,全縣耕地面積2.93萬畝,糧食總產量271.50萬公斤,牲畜存欄4.6萬頭/只。到1979年,全縣3018戶,13970人,糧食總產量625.10萬公斤,牲畜存欄12.35萬頭/只,農村經濟總收入370.23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188.54元。1984年,洛扎縣正式撤銷人民公社,農村實施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推行“兩個長期不變”政策,即農牧區在土地、草場、森林公有制的前提下,實行“土地歸戶使用,自主經營,長期不變”和“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的政策,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到2012年年底,全縣耕地面積31046.9畝,糧食總產量9578.44噸,存欄牲畜130742頭(只、匹)。農牧民人均收入5843元。
總體來看,洛扎縣歷史悠久,多處分布的吐蕃古墓、巖刻等說明自古以來就有藏族先民在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山峽谷間生息繁衍。河谷農業養育了僧侶團體,古寺林立、高僧輩出,使得洛扎縣在藏傳佛教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山高谷深的地形特點,不僅制約了農牧業的現代化發展,也限制了洛扎與外界的交通往來。近年來,隨著國家投資的快速增長,洛扎的基礎設施條件正在迅速改善,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經濟已成為政府部門正在推進的工作,“一帶一路”倡議為“靠邊”的洛扎提供了巨大的機遇,洛扎縣的經濟社會發展正迎來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