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世界政治研究(2021年第1期/總第九輯)作者名: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主辦本章字數: 4110字更新時間: 2021-10-20 19:53:06
多元化社會能否變成包容性社會?
——對美國社會不平等與種族沖突的考察
丁開杰[5]
對美國社會不平等的分析有很多視角,筆者主要想從種族沖突角度去考察多元化社會與包容性社會之間的關系,并試圖回答 “多元化社會能否變成包容性社會”。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呢?筆者曾經兩次去美國,第一次去美國是到紐約參加“左翼論壇”,當時在美國停留的時間很短,給筆者最強烈的感受是美國特別多元化,紐約非常有活力。2017年年底,筆者再次去美國,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做高級研究學者,開展為期半年的城市公共服務研究。哈佛大學所在的馬塞諸塞州是深藍色的,該州很少派出共和黨參議員,并且自1984年以來就一直不支持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在哈佛大學訪學半年,筆者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美國各種緊張的關系,包括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緊張關系、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緊張關系,特別是后者。這些經歷促使我思考,一個多元化社會能否變成一個包容性的社會?
一
美國是大家公認的多元化社會。從世界范圍來看,如果談到種族關系和族群關系,美國是最為復雜的。這跟美國的建國歷史和發展歷程,特別是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的歷史密切相關。我們知道,在一般意義上,多元化社會的特征是有很多維度,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方面都可以有多元化的特征。從美國社會來看,其最為突出的多元化特征集中體現在種族多元化和宗教信仰多元化上。首先可以看一下美國種族結構的變化情況。美國建國初期的種族相對單一,以白人為主,那時黑人還沒有進入美洲大陸。但是在美國建國近250年以后,現在的美國種族結構、族群結構已經非常多元化,并且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傳統上,我們認為美國以白人族群為主,而現在白人的占比不斷減少,西班牙語族裔在不斷提高,主要是西班牙人和拉美人混血的后代。到2016年,在美國,非西班牙語裔白人占比61.27%,西班牙語裔的美國人是17.79%,黑人占比是13.31%,其他的族群還包括亞裔和一些美國原住民。從這個角度來講,美國的種族族群已經非常多元化。其次,我們看看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情況。在美國,大眾信仰包括新教、羅馬天主教、猶太教,除此之外還有摩門教等一些小的教派。關于教派信仰的情況,美國在2019年有一個調查,根據Statista網站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從1948年到現在,在70余年時間里,大眾的宗教信仰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在1948年,新教徒占比為69%,不信教的民眾占2%,而到2019年,新教徒占比減少到35%,羅馬教、天主教也減少了,基督教也減少了,其他教派和不信教的占比已經開始增加。這個情況跟英國基本類似。我在英國待過一年,那里的年輕人也越來越不太參加宗教活動。不過,總體來看,美國的宗教信仰還是非常多元化的。此外,美國社會的多元化還體現在美國人使用的語言上。長期以來,美國的主體語言以英語為主,而現在的美國,西班牙語的使用越來越多。雖然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使用仍然比較多,但是在家庭里面,西班牙語和其他小語種的使用越來越多。有一個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常使用的語言有125種,語言已經非常多元化。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是不是進入一個包容性社會的概率就增加了呢?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按照多元文化主義理論,美國的種族關系演變歷史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建國的早期,美國的種族關系處在一個同化階段,凡是進入美國的新移民,都要拋棄原祖籍國的文化和信仰,完全接受盎格魯-薩克遜的文化信仰。而到20世紀初的時候,因為東南亞和東歐新移民的進入,美國文化進入了融入階段,移民們要把自己的信仰和文化與美國主流文化融合在一起,這是第二個階段。到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入了文化多元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每個種族和族群都希望自己的文化信仰得到尊重和保持,這帶來了一個很直接的后果就是多樣性的危險。正如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曾提出的,多樣性可以帶來很多活力,但是也意味著很多差異,而這些差異會帶來沖突。
二
美國社會在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也經歷著種族和群群之間的不斷沖突,包容性社會并沒有形成。這些沖突的根源在于種族不平等的存在和惡化。
美國的種族不平等是非常突出的。首先是經濟不平等。從種族表現來看,經濟不平等的程度更為突出。2016年的數據顯示,從不同的族裔家庭來看,基尼系數的差距很大,最突出的是黑人單身家庭或者以黑人為主的家庭,他們的家庭基尼系數在所有不同族裔里是最高的,超過了0.5,達到0.506。而單身白人或者是各種族裔混合在一起的家庭,其基尼系數就稍微低一點。基尼系數最低的是亞裔家庭,這可能跟亞洲人的勤奮程度和受教育程度有關。除了家庭基尼系數以外,家庭收入的中位數分布在不同族裔家庭里差別也比較大。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亞裔家庭的家庭收入中位數達到98174美元,接下來是白種人,但非西班牙語裔家庭是76057元,最低的是黑人家庭。這是從經濟不平等來看,種族差異非常大。
其次是教育不平等。從歷史上來看,1965年美國開始取消種族隔離制度,此后,對黑人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改進,尤其是20世紀以來的幾任總統執政時期,對黑人教育都給予了一些優惠政策。筆者在哈佛訪學期間,遇到過很多次游行示威,他們的議題都是反對黑人少數族裔受教育優惠的政策。這就是美國教育上出現的逆向種族歧視問題,尤其是在奧巴馬執政期間,給了黑人很多優惠政策,但其他少數族裔沒有享受到教育上的優惠政策,因而形成了逆向種族歧視。教育不平等特別大的影響就是美國的社會階層固化越來越厲害,窮人的孩子實現“鯉魚跳龍門”越來越難。
最后是司法不平等。最近幾年,我們對美國社會狀況的感受較多的就是美國社會的撕裂,特別是黑人和白人之間的沖突。2020年5月發生的黑人弗洛伊德事件,引發了美國很多城市游行。這個事件從根本上說是由美國司法不平等帶來的。因為司法不平等,黑人和白人的種族關系已經到了非常緊張的程度。我們看到,雖然1965年種族隔離制度取消,美國在顯性、制度、法律上的種族歧視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實際文化和生活中的隱形偏見依然非常多,特別是司法領域。有數據顯示,黑人受到司法不公的比例比白人高得多,與白人男性相比,非裔男性被警察殺死的可能性高21倍。按照“狗哨政治”的原理,也就是政客們以某種方式講一些取悅特定群體的話,使之僅僅傳入目標群體的耳目中,尤其是為了掩蓋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信息來看,在美國,“非裔男性”(African-American Males)往往代表暴力、行為不端這樣一些指向。另外一個數據表明,2011年每15名非裔孩子里,就有一名孩子的家長被囚禁在監獄,這些都突出反映了黑人的生存狀況。
三
美國的包容性社會形成存在很多障礙。總體來看,第一個障礙也是最根本的障礙是美國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了金融壟斷階段。在這個階段,金融資產的占比越來越高,金融資產獲得的利潤也越來越高。由于金融壟斷,大資本家牢牢掌控了美國的政治經濟權力,使“金錢政治”在美國越演越烈,財團富豪影響越來越大。美國政策研究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12位億萬富翁的財富暴增了40%,其中貝索斯、蓋茨、扎克伯格、馬斯克及其他8位全美頂級富豪的財富總和超過1萬億美元。顯然,這些美國超級富豪占有的資產收入是非常大的。
第二個障礙是收入的極端不平等使美國政治的兩極化非常突出。在美國,現在的意識形態呈現“有色編碼、黑白分明”的特征,白人至上主義滲透主流社會。美國黑人和白人之間因為沖突帶來的傷亡人數已經超過了美國歷次參戰死亡人數。黑人和白人在對種族關系的改進和相互認同上有不同理解。有調查表明,白人認為從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美國的種族關系得到了很大改善,種族歧視越來越少甚至是沒有的,但是黑人卻認為種族關系并沒有改進,相反越來越惡化。此外,在美國,“無選擇困境”成為了選舉的常態。在最近兩次的總統選舉中,美國很多民眾投票之前并不太明確自己是投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不太表現出自己選舉偏向,因而出現了大量的隱形選民。此外,民粹主義,無論是左翼民粹主義還是右翼民粹主義,在美國都非常有影響力。美國特朗普政府就采取了很多民粹主義措施,包括頒布禁穆斯林令和在美墨邊境修建隔離墻。這些都是“特朗普主義”的表征,表明美國政治的兩極化越來越突出。
第三個障礙是美國中產階級規模的縮小。在經濟不平等導致社會流動固化的影響中,美國中產階級規模的萎縮是最突出的現象之一。1980年,美國中產階級占總人口比例為80%,而到2013年,美國只有大約50%的家庭屬于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發展的感知是最強烈的,尤其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對中產階級的損害是最大的。一方面,在美國,政府采取的減稅政策是有利于超級富豪的,征稅的累進性是減弱的,越有錢的人在稅率上越是受到優惠。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在危機爆發以后給窮人和底層白人提供了很多扶持政策,卻恰恰遺漏了中產階級。中產階級一度是美國社會的穩定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中產階級不再是社會穩定器了。在美國出現了所謂的“戰神”,也就是激進的中產階級(Middle American Radicals),他們開始成為上街示威游行的主體,這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第四個障礙是種族的居住隔離。非洲裔人口與白人之間的種族居住隔離現象在美國是普遍的,它反映且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美國社會的種族族群關系。雖然1965年美國就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但是過去半個多世紀,美國城市化道路是郊區化的道路,越有錢的人尤其白人越往郊區住,而美國內城居住的大多是底層黑人,并且很多是單親的黑人家庭。這些內城居民往往面臨著多重剝奪和多重排斥。很多黑人居住地區的警力供給不足,犯罪率都非常高。可以說,美國社會的許多問題或是源于種族居住隔離,或是因為種族居住隔離而變得十分棘手,加劇了政治和社會沖突。
第五個障礙是極端化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之間的沖突。多元性是美國社會的本質特征,它在賦予人們自由、豐富生活的同時,也迫使人們要對一些可能沖突的價值、目標、原則、義務等進行選擇。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上,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追求自由帶來的極端個人主義表現是非常明顯的。美國人在控槍問題上的態度,筆者認為也是極端個人主義的表現。美國從1776年通過《獨立宣言》開始,就把人人平等、自由作為立國之本,在擁槍者看來,持槍就是捍衛自由的表現。但是當個人自由傷害到集體存亡的時候,是要服從集體還是繼續個人極端的自由呢?這在美國始終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矛盾,而這種矛盾也使得美國的包容性社會非常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