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周易》的由來
《周易》是中華文化的元典,也是一部極具神秘色彩的經典。這部經典是怎么形成的?東漢時期的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概括說:“《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一 上古,伏羲畫八卦
《太平御覽》卷九中記載,“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八風之氣來自于不同的時節與方位,所以具有不同的能量和信息,伏羲憑借敏銳的直覺能力將八風之氣符號化為八卦。
《周易·系辭下》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犧氏也就是伏羲氏,他通過仰觀俯察,取象比類,將不同的象進行歸納并將其符號化為八卦。
《周易·系辭上》中說:“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河圖洛書與天文學有關,伏羲畫八卦很可能是基于天象變化而形成的。
伏羲到底是如何畫出八卦的?這依然是未解之謎。
二 中古,文王演周易
《周易·系辭》中載:“《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史記·周本紀》中記載:“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漢書·司馬遷傳》有言:“昔西伯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姓姬,名昌,岐周(今陜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姬昌在商紂王時期為西伯,建國于岐山之下,倡導仁義、敬老愛幼、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積善行仁,使其所轄領地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后因有人進讒言,而被囚到羑里。其子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以后,追封姬昌為周文王,為諸侯所擁戴。就在殷紂王一怒之下將他囚禁在羑里之時,文王潛下心來,日思夜想,終于將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并寫出卦辭、爻辭。
三 下古,孔子作易傳
在史書里,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作《易傳》的記載。《漢書·儒林傳》中記載,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漢書·藝文志》有言:“孔子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孔子周游列國,四處碰壁,五十歲時開始學《易經》。孔子為什么到五十歲的時候開始學習《易經》呢?大家知道,孔子說過“五十而知天命”。到了知天命之年,開始研究算命的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要》中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孔子專心學易,到了癡迷的程度。并且為之作注,寫成《易傳》。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易傳》揭示了《易經》所蘊含的思想,還是孔子借為《易經》作傳來傳播他自己的儒家思想,都不可否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因為孔子作《易傳》,才使得《周易》從卜筮之書提升為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