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宋玉及其他楚辭作家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說,屈原之后,重要的楚辭作家,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漢書·藝文志》著錄“唐勒賦四篇”,今均已亡佚,景差賦則未見著錄,后世有作品流傳且有一定影響的,只有宋玉一人。
宋玉因識音善文而得以接近楚王。他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所載有16篇。
《九辯》是宋玉名下唯一一篇沒有爭議的作品。屈原在《離騷》曾說:“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由此而言,《九辯》與《九歌》相同,應是古曲之名。關于《九辯》一詩的題旨,王逸《楚辭章句》認為這是一篇悼念屈原的情抒之作,其中有明顯模擬屈原的痕跡,有些地方襲用了屈原的一些句子。在藝術手法上,這篇作品也繼承了屈原善用極精練的文字寫出很深遠的意境的手法。如用鋪陳之筆來描寫“秋氣”: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羇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雞啁哳而悲鳴。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這段悲秋文字,盡量鋪寫環境的氣氛,把季節的“悲氣”比之于人事的“別緒”,哀情動人。杜甫在《詠懷古跡》中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宋玉悲秋也成為后代詩人熟知的典事。鋪陳之筆的進一步展開,便有了《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幾篇作品,由《九辯》發端的賦體特征,在宋玉的其他幾篇作品中都有較為突出的表現,如《風賦》對“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的鋪陳,《高唐賦》對山、水、林木的描摹,《神女賦》與《登徒子好色賦》對神女與東家之子美貌的刻畫等,已略具漢賦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特征。這些精彩的文字,在傳誦后世的同時,也對后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文學史上,人們往往把宋玉與屈原并稱為“屈宋”。
宋玉之外,唐勒、景差均無作品傳世。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內出土的竹簡中,有26枚被學者認定為《唐勒賦》的殘簡。據學者們研究,這篇殘簡文字,與《淮南子·覽冥訓》中的一段話有諸多相似之處,《淮南子》編成于漢初,出土于銀雀山漢墓的《唐勒賦》,只能產生于更早的時代。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該賦就是“以賦見稱”的唐勒本人的作品,并且推論其結構與宋玉的《大言賦》《小言賦》等相類。這有助于廓清宋玉作品真偽問題,涉及辭賦發展史上一些重要問題。
除銀雀山殘簡《唐勒賦》之外,王逸《楚辭章句》中收錄有《大招》一篇,王逸不能斷定是屈原作品還是景差作品,說“疑不能明”。至宋代朱熹始定為景差所作。此說雖缺少依據,但《大招》在藝術成就上遠遜于《招魂》,非屈原所作當無疑義。另外,楚辭作品還有《遠游》《卜居》《漁父》等,雖然自漢以來被認為是屈原的作品,但從其特點來看,更似屈原死后楚國人懷念屈原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出現,一方面說明屈原在當時產生的巨大影響;另一方面,也說明戰國末年的楚人對屈原已經有了較為全面深刻的認識。《卜居》《漁父》所采用的設辭問答的文體形式,對后世文學也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