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投資過熱造成生產過剩和經濟效益下降[2]
在中國經濟增長歷程中,2003年將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轉折年而載入史冊。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2003年中國走出了自1997年以來的以有效需求不足、價格水平持續下跌為特征的時期,進入到了需求旺盛、物價水平逐步回升的新階段。2003年中國經濟的最重要特點首先是投資的高速增長;其次是貸款和貨幣供應量的高速增長;再次是居民消費價格(1%)、工業品出廠價格(2.4%)和生產資料價格(7.8%)的不同程度的回升;最后是一系列“瓶頸”產業(電力、煤炭等)的出現。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由于投資、貸款和貨幣供應量的高速增長,以及某些工業原材料和產品價格的迅速上升,中國經濟已經過熱。另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由于中國剛剛走出通貨收縮,大部分行業依然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物價上漲幅度不大(資產泡沫也不明顯),中國經濟并未過熱。9月在《中國證券報》上的一篇短文中,我曾表示過這樣的擔憂:“盡管目前的投資熱可能并不會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在中國的再次發生,但由于目前投資的迅速增長并不完全是前幾年經濟調整所導致的經濟效益提高的結果,現期投資增長所帶來的生產能力的增加并不能保證未來有效需求的相應增加。投資過熱的結果可能是今后企業效益的重新下降、經濟結構的重新惡化,并由于生產過剩導致通貨收縮的加劇。”最近看到的各種材料增加了我的這種擔憂。
我認為,投資是否過熱,不僅要看投資增長率,還應該分析投資增長背后的推動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統計數字,我們只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直覺來推想。中國經濟的這輪投資熱潮似乎有三個重要推動力:第一是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第二是房地產開發的迅速增長;第三是各種經濟開發區等政績工程的遍地開花(銀行貸款的較快增長,為投資熱的形成提供了貨幣條件)。以汽車工業為例,汽車產量的急劇增加,導致了對汽車用鋼材需求量的急劇增加,并進一步導致了對電力需求的急劇增加等。供應短缺、價格上升和利潤的增加帶來了對汽車、鋼鐵等行業投資的迅速增加,并使原已處于“關停并轉”狀態的企業(如小煤窯)重新投入生產。房地產開發和政績工程對投資需求的拉動作用也大抵如此。當然,一個或幾個產業的急劇增長帶動整個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過程要復雜得多,例如,對汽車、鋼鐵等行業投資的迅速增加又會導致對汽車、鋼鐵、電力和其他原材料需求的進一步增加等。這一復雜過程大概只有國家發展改革委有能力用“投入產出分析”加以準確描述。
中國的問題是,投資所創造的供給在將來是否會有相應的需求。據中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2003年前11個月,全國共生產汽車400.53萬輛,同比增長35.04%;共銷售汽車391.75萬輛,同比增長31.25%。2004年汽車業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汽車產量突破500萬輛問題不大。[3]一方面,國內出現了汽車投資熱和跨國汽車集團在華擴張熱,汽車行業投資增長速度驚人。但是,另一方面,據《中國汽車工業綜合分析》提供的資料,到2003年10月底,國內汽車庫存就已超過24萬輛,比上年同期增加近1倍,而經銷商手中有多少積壓車則難以統計。[4]高盛警告說,未來中國汽車市場最大的風險將是產能過剩和價格大幅下降,產能過剩必將導致競爭加劇和利潤下降。事實上,從2003年年初到年底,汽車降價潮幾乎波及國內所有汽車廠家。暫時拋開中國居民的實際購買力到底如何和銀行汽車貸款所存在的問題不談,目前中國大城市中的交通堵塞已經嚴重到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沒有公路、停車場等相關條件,汽車銷售何以能維持近年來的增長速度。中國的汽車行業仰仗高關稅和其他優惠政策成為國內不多的高利潤行業,在未來若干年內,大概仍將是一個吸引人的行業。在全球范圍內,汽車的過剩生產能力達到20%以上。對于外國汽車制造商來說,中國市場是最后的疆界,無論如何也要占領一席之地。但是,在若干年后,中國又如何消化由于本輪的過熱投資而形成的過剩生產能力呢?有經濟學家會說,中國的家電行業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中國的家電行業不是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行業嗎?對于這個問題筆者沒有深入研究,但對汽車行業的投資熱難免有惴惴不安之感。
在汽車、房地產和開發區熱等因素的帶動下,作為中間產品的鋼鐵需求急劇增長。據報道,2003年前三季度全國累計產鋼15958.5萬噸,同比增長21.64%; 1—9月中國累計進口鋼材2820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923萬噸,增長48.7%。對應需求的迅猛增長,對鋼鐵業投資的增長速度更加迅猛。2003年以來,鋼鐵工業新一輪投資已成燎原之勢。2002年,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704億元,比上年增長45.9%; 2003年上半年,鋼鐵工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133.8%,那么未來的供需關系又將如何呢?國家發展改革委在調查中得出數字,到2005年全國形成總的生產能力將分別為:鐵3.1億噸,鋼3.3億噸,分別比2003年增長0.9億噸和0.8億噸。如沒有大的波動,我國鋼產量增加第三個1億噸將只用3年時間。而根據調查預測, 2005年鋼材實際需求量2.5億噸(扣除重復材),折合鋼需求量為2.7億噸;2010年鋼材實際需求量3.1噸,折合鋼需求量3.3億噸。正如有專家所指出的,相對于鋼鐵產能的大幅度擴充,市場飽和的風險不容忽視。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投產之日可能就是階段性供給過剩之時。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最終產品(如汽車)的增長速度高于有效需求的增長速度,中間產品的增長速度又高于最終產品的增長速度。
應該看到,投資熱并非僅僅發生在個別行業。根據統計局的權威人士提供的數據,冶金、紡織工業、化工、機械等加工工業的投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了120%、86.7%、70.6%和67.2%;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長速度高達37.2%。正如一再強調的,如果當前投資的增長是生產效率提高的結果,是在并未受到扭曲的市場價格信號指引下實現的,就大可不必為較高的投資增長速度感到擔憂。但是,中國目前的形勢顯然并非完全如此。在各行業迅猛增長的投資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干預的影子,有些干脆就是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在這種形勢下,投資的增長必然會導致效率的下降、經濟結構的扭曲和增長的不可持續性。
在是否“過熱”的討論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之前,人民幣匯率問題是經濟學界的熱點問題。在這里我不打算重復自己的看法,而只想指出一點:即一些經濟學家所提出的為人民幣升值減壓的主張是本末倒置的。目前,堅持人民幣匯率不變,但要加速資本自由化步伐的主張似乎越來越占據上風。我以為這種主張也是本末倒置的。資本管制是中國剩下的最后一張王牌。只要多少能夠維持有效的資本管制,假以時日,中國的經濟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例如不良債權的處理問題)。在中國完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理順各種經濟關系(如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解決中國金融體制的脆弱性等問題之前放棄資本管制,中國將成為國際投機者的自動提款機,不再能夠控制自己的發展進程。
盡管存在種種問題,2003年中國經濟的成績仍然是值得我們慶賀的。只要貫徹實事求是的方針、堅持改革與開放,中國經濟增長的步伐是不可阻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