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高校中層管理者能力研究作者名: 楊峰 曲垠姣本章字數(shù): 2420字更新時間: 2021-09-28 16:14:31
第一節(jié) 關于思維的基本理論概述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和熟悉思維的基本概念、思維的類型、思維的特質和思維能力等相關理論問題,這些內容是研究高校中層管理者思維能力水平的基礎知識,也是我們必須把握的理論基礎。
一 如何認識思維的內涵
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是大腦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最終形成認識的一種過程[1],具體包括獲取信息、加工處理、呈現(xiàn)結果和遷移運用四個環(huán)節(jié)。其中,(1)獲取信息環(huán)節(jié),是人腦對外部信息源的接收或對自身存儲相關信息的調取過程,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信息僅僅是人體感官收到的零散原始信息;(2)加工處理環(huán)節(jié),是在人體主動或被動獲取信息后,大腦對原始信息的相關分類,常見的分類包括定性、分解、篩選、想象、歸納和演繹等;(3)呈現(xiàn)結果環(huán)節(jié),是大腦輸出和表達信息的過程,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關鍵在于把自身的信息處理結果向外界表述,常見的呈現(xiàn)結果方式包括情感表達、語言表達(語言、文字)和肢體表達等;(4)遷移運用環(huán)節(jié),是把大腦加工處理后的信息“變形”或者運用到其他事務中的過程,能夠迅速將無關的事務聯(lián)系在一起,并從不同事務的發(fā)展中識別出共同模式,實現(xiàn)對舊資源的借用和對新資源的整合,完成思維的整個運轉流程。思維的價值在于使思維主體的行動有目的和方向,解脫沖動、慣例的行為,把情感沖動的行動轉化為理智的行動;在于使預防成為可能性,運用思維進行人為符號的安置,以記錄文明的發(fā)展進程和預示未來可能發(fā)生的結果,做好有所趨避的準備。所以,高校中層管理者思維水平的提高,表現(xiàn)在使高校事務管理的意義更為豐富,管理者的思維質量可以能動地面對高校發(fā)展不斷提高的目標,進行管理事務主觀構建和創(chuàng)新,從而賦予高校事務更多、更高層次的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二 思維的方式
思維的方式是思維主體用來反映客觀現(xiàn)象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思維模式和軌道,是思維經(jīng)過多次重復所形成的固定思維方式。雖然一般人的思維方式存在差異性,但一般情況下,任何思維方式都含有思維的主體、客體、中介和軌道四個部分。(1)思維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并進行思維活動的個體和群體,往往決定著思維客體、中介和軌道的選擇。(2)思維客體即指人們思維活動所面對的客觀事物。思維主體只有明確其客觀對象,才能成為有目的、有計劃的思維。(3)思維中介是思維主體與客體間的過渡與連接,這個中介需要借助一定的思維工具和手段展開,如思維導圖和矩陣圖等。(4)思維軌道即思維線路,自覺的思維運行線路一般都是有序且有規(guī)律可循的,它包括思維的起因,即引發(fā)思維的問題;思維的時空,即思維發(fā)生的時間和空間;思維的歸宿,即思維的結果,如采取何種措施和方法解決問題或矛盾。由于思維主體、客體、中介、軌道四要素間相互融合、相互交織的方式各有不同,因此就構成了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的思維方式。行政管理者了解自身思維的方式,有利于深刻認識自己的思維規(guī)律,更好地把思維方式與高校具體管理的事務進行結合,為高校改革和創(chuàng)新奠定基礎。
三 思維的品質和效應
思維基本品質的實質在于思維的個性特征,能夠反映思維主體智力水平或思維水平的差異,主要包括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五種個性特征。這五種最基本品質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思維的整體效應。(1)思維廣闊性是指思維的寬度,思維主體不僅需要對問題進行全面思考,還要慮及事物發(fā)展的局部及細節(jié);不僅要考慮問題的現(xiàn)狀,還要追溯事物的過去及預測事物的發(fā)展;不僅要考慮事物問題的本身,還要考慮問題的關聯(lián)性條件。(2)思維的深刻性是指思維的抽象水平和邏輯程度,體現(xiàn)出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能夠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事物本質的探索,由表及里,去粗取精,把握事物的運行規(guī)律。(3)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思維的彈性和適應性,體現(xiàn)出智力的遷移和舉一反三。靈活性強的思維主體能夠根據(jù)客觀情況的變化,靈活做出相匹配的思維反應,能夠因地、因時制宜,全面分析和思考問題。(4)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的速度和靈敏度,體現(xiàn)出智力的敏銳程度。敏捷性強的思維主體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并在復雜事物和困難險阻面前,做到當機立斷,做到不猶豫、不徘徊、不動搖。(5)思維批判性需要思維主體建立一定的評價標準體系,客觀充分地考慮問題正反兩個方面意見,堅持正確的意見,并放棄錯誤的想法。高校中層管理者充分認識思維的品質和效應特征,有利于加強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開放度的發(fā)展,對理解高校“雙一流”大學建設十分重要。
四 淺度思維能力和深度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指思維的本能,尤其指合乎邏輯進行思維的能力,是思維主體解讀事實的起點,是產(chǎn)生行為的源頭,是決定結果的根本,也是個體間產(chǎn)生差異的根本性因素,對個體的成長和發(fā)展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價值作用。按照思維能力對認知和智力的要求程度的不同,能夠將其劃分為淺度思維能力和深度思維能力兩種。淺度思維能力是認知程度較淺或思考鏈條較短的低階能力,其表現(xiàn)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邏輯鏈條短淺型,這種類型的思維能力對信息的處理步驟較短,表現(xiàn)為關注事務發(fā)展的微觀局部,而忽視宏觀發(fā)展流程。第二種是反應鏈條習慣型,屬于對熟悉事務的習慣性心智操作,由于思維主體在事務處理過程中已經(jīng)形成了思維上的條件反射,因此,這種類型的思維能力無須對信息進行深刻加工和再生產(chǎn),是一種淺層次的思維能力。而與此相對,深度思維能力在于對事物本質認知和探求的能力,其特點在于:具有較長的邏輯思維鏈條,容易厘清雜亂信息量的關系層次;能夠以嶄新的視角探求事務發(fā)展的規(guī)律,突破自我視角的限制;能夠以宏觀、整體的視角分析和解決事務發(fā)展中的問題,對事務的發(fā)展特性、階段乃至趨勢有較為系統(tǒng)和完整的認知。對比兩種思維能力類型,思維主體應該不斷訓練自身深度思維的能力,盡量將淺度思維能力轉化為深度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問題發(fā)現(xiàn)、處理和解決的能力。高校管理者如何把淺度思維推向深度思維,對提高高校改革和管理水平的力度,對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生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