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長江上游流域范圍界定

長江上游因其特殊的地理條件,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獨特性;基于此長江上游地區的具體范圍界定從不同角度出發具有不同層級的范圍界定方式。

一 長江上游流域總體概況

長江干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約4504公里,干流宜賓以上屬峽谷河段,長3464公里,總落差5100米,占長江總落差的95%。長江上游地區,以山區為主,河谷深切,地形破碎而起伏變化大,巖體以板巖、片巖、砂巖、黏土巖、碳酸鹽巖、頁巖等變質巖和沉積巖出露最廣。金沙江河段比降大,灘多流急,宜賓至宜昌段(通稱川江)長1040公里,沿江丘陵與階地互間,奉節以下為雄偉的三峽河段,兩岸懸崖峭壁,江面狹窄,水流湍急,灘險眾多。

長江上游耕地面積1.38億畝,占上游總面積的9.1%,農業自然條件優越,平原區(如成都平原)農業發達,農副產品在全流域甚至全國占有一定地位,但山區則耕作粗放,生產水平較低。雖然雨量豐沛,但在時空分配上常與農業需水矛盾,旱災常成為上游地區最主要的威脅,洪水災害也時有發生。山地、丘陵面積很大,水土流失現象嚴重。

在交通方面,長江上游地區以山丘為主,山重嶺疊,新中國成立后興建了成昆、襄渝、湘黔、貴昆、川黔、黔桂等鐵路和12萬公里的公路,促進了物資集散、交流,發揮了繁榮經濟的巨大作用。在水運方面,以長江干流(川江河段)為主,通過嘉陵江、岷江、赤水河、烏江等支流,初步形成上游內河水運系統,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但由于絕大多數通航河道目前尚處于天然狀態,運輸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長江上游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礦種齊全,在100種礦產資源中,有90多種已探明儲量可供開采,如鐵、錳、釩、鈦、銅、鋁、鉛、鋅等金屬礦及磷、煤、天然氣、石棉、云母等非金屬礦,在全國流域中有重要地位。由于山高谷深,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非常豐富,約占全流域可能開發量的87%。

二 長江上游流域自然地理范圍界定

長江從源頭至囊極巴隴的當曲河口稱沱沱河,河長358公里;當曲河口至玉樹縣境內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全長822公里;巴塘河口至宜賓岷江河口稱金沙江,全長2284公里;宜賓以下稱為長江。長江在宜昌南滓關以上總稱為長江上游,全長4504千米,占長江總長度的72.0%,主要支流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等。長江上游流域區包括青海、西藏、云南、貴州、四川、甘肅、重慶、陜西、湖北等9個省(區、市), 52個地(市、州), 408個縣(區、市)。以長江上游干、支流的分水嶺為界計算的全部集水區面積約為111余萬平方公里,占長江流域總面積的61.7%。以流域涉及的408個縣(區、市)全部面積計算為130.13萬平方公里,占9省(區、市)總面積的33.2%, 2008年人口為19118萬人,占9省(區、市)總人口的56.7%。

顯然,這種區域范圍的劃分是完全依據唯一的主導因素——以分水嶺為界的流域概念進行的。盡管這些區域連片,同屬長江上游流域,但內部的氣候、地質地貌、土壤、經濟、人文傳統等差別甚大。所以它只是以流域為依據的一種自然區劃,如圖2.11所示。

三 長江上游流域經濟區范圍界定

(一)長江上游經濟區范圍界定確定的依據和原則

由于流域經濟區是生態、經濟、社會三個子系統的復合體,所以其經濟區范圍的劃分界定必須依據自然、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確定。本書對長江上游流域經濟區進行界定的依據和原則主要有:流域一致性;自然生態條件的相對一致性;經濟社會特征和條件的相對一致性;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的相對一致性;區域連片性;一定層級行政區界的完整性。

圖2.11 長江上游流域自然區劃

資料來源:根據網絡資源搜索及長江水利委員會網站相關資料整理得到。

(二)長江上游經濟區范圍的界定

水系是以流域為單元組織和流動的,而經濟區的形成和組織,并不是完全依據流域劃界和區分的。所以,本書暫不考慮長江流域西北地區、西藏地區和湖北長江上游相關區縣,在其余的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四省市中,為了滿足不同規劃的目標和需要,依據不同的區劃要素,可能有不同的區域范圍界定。大體上可以從三大層次對長江上游地區進行三個尺度的劃分。

1.大尺度范圍——長江上游地區(經濟區)。大尺度范圍的長江上游地區的劃分,除考慮自然條件的相對一致性和區域的連片性外,更重要的是要考慮經濟聯系的緊密性和省級行政區劃的完整性。根據以上原則,大尺度范圍的長江上游地區包括四川、重慶、云南和貴州四省市。該區域面積為113.45平方公里,人口為19873萬人。應當說,四川、重慶全域基本上屬于長江上游流域范圍,貴州64.3%的面積屬于長江上游流域,而云南僅有27.9%的面積屬于長江上游流域,但是,這兩個省份與四川、重慶地域相連,區位、氣候和地質地貌等自然條件相似,經濟社會聯系緊密,因此,可以將這四個省市劃作大尺度長江上游地區范圍。顯然,這是以流域區為基礎的經濟區概念。

2.中尺度范圍——長江上游流域經濟帶(區)。中尺度范圍的長江上游經濟帶的確定,主要基于三方面考慮:一是該區域均為長江上游流域區的范圍;二是區域內各行政區經濟聯系緊密,互補性強;三是保持縣級(市、區)行政單元的完整性。根據總體區劃原則和以上三個方面的考慮,確定了中尺度的長江上游流域經濟帶(區)的范圍。具體包括:四川全省、重慶全市和貴州省4個地(市)的42個縣(區、市),云南省5個市(州)的40個縣(區、市);面積為76.68萬平方公里,占四省市總面積的67.1%。

3.小尺度范圍——長江上游核心經濟區(成渝城市群、成渝雙城經濟圈)。小尺度范圍的長江上游經濟區的劃分,突出了區域經濟增長極的概念。2016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批復同意《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成為西部大開發重要平臺,成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成渝城市群規劃涵蓋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北川縣、平武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15個市和重慶市的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渝北區、巴南區、大渡口區、北碚區、萬州區、黔江區、涪陵區、綦江區、大足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潼南區、銅梁區、榮昌區、璧山區、梁平區、豐都縣、墊江縣、忠縣27個區(縣)以及開州區、云陽縣的部分地區,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其中四川15.9萬平方公里,重慶2.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9500萬人,其中四川6884.6萬人,重慶2615.4萬人。2018年成渝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為5.7萬億元,占全國6.4%。具體區位如圖2.12所示。

圖2.12 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區位劃分

資料來源:根據網絡資料與長江經濟帶相關規劃資料整理得到。


[1]由于上海人口密度過大,圖2.2中長江經濟帶各省市人口密度并沒有包括上海。

[2]此處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選取長江經濟帶11省進行闡述。

[3]此處選取長江經濟帶11省進行闡述。

[4]長江流域東部5省市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長江流域南部5省份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長江流域西部省市自治區包括: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甘肅、陜西、貴州、廣西。此處指干支流流經范圍及延伸范圍。

[5]此處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選取長江經濟帶11省進行闡述。

[6]此處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選取長江經濟帶11省進行闡述。

[7]此處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選取長江經濟帶11省進行闡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州市| 水富县| 镇远县| 中牟县| 凤山县| 隆安县| 梁平县| 固原市| 马边| 朝阳区| 武清区| 城固县| 彰化市| 寿光市| 资兴市| 商城县| 界首市| 晋州市| 昆明市| 荥阳市| 富川| 苗栗县| 平远县| 清流县| 金秀| 胶南市| 双城市| 喀喇| 鹤山市| 石家庄市| 新沂市| 红桥区| 浦县| 馆陶县| 广饶县| 枝江市| 沈丘县| 高要市| 资源县| 天等县| 永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