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發展:長江上游流域治理研究
- 譚志雄
- 5020字
- 2021-09-28 16:05:26
第三節 長江流域經濟發展概況
長江流域工農業經濟基礎和科學技術基礎比較雄厚,并兼有沿海和內地兩方面的經濟特征,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發展長江流域經濟,不僅對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加強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區的橫向聯系,實現資源、技術、經濟優勢互補,促進生產力布局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及三峽工程建設,有利于帶動整個流域經濟的振興發展。從城市功能看,必須繼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優勢產業,發展交通、通信、金融、保險、勞務、外貿及第三產業部門;增加對城市的管理以及為區域提供綜合性服務功能。整體來看,長江流域的城市正在向社會化、功能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2018年,長江流域地區生產總值約64萬億元,約占全國生產總值的71.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7.1萬億元,約占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的74%;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2.6萬億元,約占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6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66134元,略高于全國人均GDP(64644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高于全國平均增速0.2個百分點和0.4個百分點。其中,流域東部的5個省市地區生產總值約為31.5萬億元,約占長江流域的49.2%;流域中部的5個省份地區生產總值約為17.6萬億元,約占長江流域的27.5%;流域西部的9個省市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約為15.1萬億元,約占長江流域的23.59%[4]。區域間協調發展水平不斷提高,2018年8個中西部省份累計實現2139萬農村貧困人口脫困,占全部2904萬貧困人口的73.7%。長江流域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2018年創新驅動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長江經濟帶全研發投入占 GDP 比重達2.24%,專利授權數占全國比重超過47%。
一 農業發展概況
1.長江流域農業發展在我國農業發展戰略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從長江干流流經的省市來看,除上海外,其他省份均分布有國家層面農產品主產區縣(市、區)。其中,江蘇省有賈汪區等23個農產品主產區縣(市、區),安徽省有渦陽縣等41個農產品主產區縣(市、區),江西省有進賢縣、永修縣等33個農產品主產區縣(市、區),湖北省有陽新縣、遠安縣等29個農產品主產區縣(市、區),湖南省有湘潭縣、湘鄉市等35個農產品主產區縣(市、區),重慶市有潼南區、梁平區等6個農產品主產區縣(市、區),四川省有中江縣、三臺縣等35個農產品主產區縣(市、區),貴州省有開陽縣、普定縣等31個農產品主產區縣(市、區),云南省有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等46個農產品主產區縣(市、區)。同時,長江流域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就占全國比重極高,僅長江經濟帶[5]的11個省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占全國比重達40%以上(見圖2.7)。雖然近兩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有所減少,但其占全國比重依然在40%左右。
2.長江流域農業發達,經濟作物品種繁多。長江流域大部分地處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積溫高,農作物生長期長,許多地區雨熱同季,農業生產的光、熱、水、土條件優越。流域有耕地2460多萬公頃,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4,其中95%分布在宜賓以下的流域東半部,尤以長江中下游最為集中。農業生產值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40%,糧食產量也占全國的40%,其中水稻產量占全國的70%,棉花產量占全國的1/3以上。僅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糧食產量占全國比重就達36%左右(見圖2.8), 2018年長江經濟帶糧食為23918萬噸,較2011年增加2219萬噸。流域內的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地區、鄱陽湖地區、巢湖地區和太湖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長江流域經濟作物種類繁多,產量豐富,油菜籽、芝麻、蠶絲、麻類、茶葉、煙草等經濟作物,在全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四川的水稻、油菜籽、桐油、柑橘,湖北的芝麻、芒麻,湖南、江西和浙江的油茶、毛竹等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所以,長江流域不愧為中國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圖2.7 2011—2018年長江經濟帶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及其占全國比重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2—2019)、各省市統計年鑒提供的相關統計數據整理。

圖2.8 2011—2018年長江經濟帶糧食產量及其占全國比重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2—2019)、各省市統計年鑒提供的相關統計數據整理。
3.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區農業發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別,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各具特點,農業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和岷江、大渡河、嘉陵江上游是我國西南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中下游的丘陵山地森林較多,除松、杉外,還有油茶、油桐、烏桕、漆樹、女貞、毛竹等多種經濟林木。全流域木材蓄積量約占全國的1/4。長江流域西部雖為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但草場遼闊,日照充足,溫差較大,有利于牧草生長,牧草營養豐富,適口性好,是中國重要的牧區。主要牲畜有藏牦牛、藏綿羊、藏山羊、藏馬。而長江中下游則農業發達,養殖業興旺,四川、湖南、江蘇是全國生豬擁有量最多的省份,四川、上海、湖南每公頃耕地載有生豬量為全國最高的地區,四川的黃牛、水牛等大型家畜擁有量居全國之冠。所以說,長江流域又是畜牧業生產的重要基地。
二 工業發展概況
1.長江流域發展工業優勢明顯。首先,長江流域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約有110種,其保有儲量占全國儲量50%以上的就有30種,鈦、釩、汞、磷等礦產儲量占全國的90%以上;流域內豐富的農副產品如糧、棉、油、桑、茶、果、畜、禽、魚等是工業生產的重要原料,它們為流域輕、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雄厚的物質條件。其次,長江流域是我國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已建立起部門比較齊全、輕重工業比較協調發展的工業體系,擁有眾多的鋼鐵、有色金屬、機械、石油化工、煉油、電力、輕紡等工業基地,工業基礎雄厚;流域內勞動力素質和技術水平較高,技術優勢明顯,是工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依靠力量。最后,長江流域內部差異極大,可多方位、多層次地選擇工業發展方向,為區際間專業化協作提供客觀條件;流域內交通運輸較發達,長江水系通航里程約7 × 104公里,與鐵路、公路交織成巨大的交通網絡,為滿足工業生產流通不斷增長的需求提供了可靠保證。
2.長江流域工業地位突出。長江流域是我國近現代工業發祥地之一,其工業生產在全國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工業結構以冶金、紡織、機械、電力、石油化工等部門為主。流域內已形成攀枝花、重慶、成都、馬鞍山、南京、上海六大鋼鐵基地和許多具有省級意義的鋼鐵基地,鋼產量占全國總量的44%以上;昆明、東川、清鎮、黃石、株洲、貴溪、銅陵等地有色金屬基地,生產能力占全國40%以上;武漢、上海、重慶、南京、成都、十堰等地的機械工業,中下游的上海、南京、安慶、九江、岳陽、武漢、荊門七大煉油中心,上游宜賓、瀘州、長壽等地的天然氣化學工業,上海、南京、儀征、臨湘、安慶等地的石油化學工業,均是具有全國意義的生產基地;流域內已形成西南、華中、華東三大電網,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都超過全國的1/2;輕紡工業基礎雄厚,各類工廠遍布長江上下游,尤以中下游地區最為發達;其他如建材、化肥、食品、造紙等工業亦較發達。
3.長江流域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但省域間差異大。由于長江上中下游地區的交通條件不同和歷史上的原因,工業發展很不平衡,從全流域而言,下游地區工業化程度高,中游地區次之,上游地區較低。就各地區而言,工業又主要集中在交通比較發達的平原和丘陵地區;西部地區除重慶、成部、昆明、貴陽和攀枝花外,工業較為落后,基本上是一個待開發地區;上海已完成工業化,正打造服務型產業體系;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5省工業比重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2018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工業發展對 GDP 貢獻較大(見表2.1),各省市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均超過25%,同時,長江流域工業發展對全國工業發展有重要貢獻,僅長江經濟帶工業增加值就占全國的47.44%。此外,長江流域各城市的工業結構類型有所不同。特大型城市,如滬、渝、漢、寧四大城市,是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工業結構呈綜合性發展。流域內還有一些省會城市,如貴陽、成都、長沙、南昌、合肥等,也具有綜合性特征。還有一些城市,大多以一個或幾個工業部門為支柱,如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湖州等屬輕紡和電子工業城市;十堰是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為主的城市;常德是以煙草加工業為主的城市;自貢是以機械工業為主的城市;馬鞍山、銅陵、新余、黃石、攀枝花、東川等是以鋼鐵、有色冶金工業為主的城市;宜昌、丹江口等是以電力工業為主的城市;荊門為石油化工城市;萍鄉等為煤炭工業城市。
表2.1 2017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工業化水平

資料來源:根據11省市2018年統計年鑒提供的相關統計數據整理。
4.長江流域工業創新動能強勁,市場化創新績效突出。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6]規上工業新產品銷售收入份額基本上呈穩步上升態勢(見圖2.9),由2011年的13.78%持續上升至2017年的17.83%,平均每年增長0.81個百分點,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極大地推動了長江流域工業創新發展。可以說長江流域主導了全國工業綠色創新發展進程。此外,位于長江下游地區的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規上工業新產品銷售份額及增速遠高于中上游地區,是推動長江流域工業綠色創新發展的核心地區。同時,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工業創新市場化績效差異顯著,呈現出明顯的極化分異趨勢(見表2.2)。2017年,浙江、上海、重慶、湖南、安徽、江蘇6省份為工業創新成果市場化第一梯隊,規上工業新產品銷售份額處于絕對領先地位,是長江流域工業綠色創新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湖北、江西為工業創新成果市場化的第二梯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四川、云南、貴州三省為工業創新成果市場化第三梯隊,規上工業新產品銷售份額持續走低,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巨大,亟待提升工業創新能力,增強綠色發展技術支撐。

圖2.9 2011—2017年全國及長江經濟帶規上工業新產品銷售份額
資料來源:根據11省市2012—2018年統計年鑒的相關統計數據整理。
表2.2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規上工業新產品銷售收入份額 (%)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2—2017)、各省市2012—2018統計年鑒相關資料整理。
三 現代服務業發展概況
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流域內城市之間的資金、技術、信息交流逐漸增多,以信息交流為主要特征的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具體表現在城市之間的交通倉儲郵電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教育廣播影視業、科研綜合服務業等生產性、消費性服務業日趨活躍。
1.長江流域服務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度越來越高,甚至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產業。長江流域的金融業、房地產業和交通倉儲郵政業等典型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2017年,長江流域金融業增加值達到44598億元,相比2007年,增長了5倍;長江流域房地產業增加值為32514億元,相比2007年,增長了3.6倍;長江流域交通倉儲郵政業增加值為24863億元,相比2007年,增長了2.7倍。以長江經濟帶[7]的11個省市的數據來看,交通倉儲郵政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見圖2.10), 2011—2017年來三個典型現代服務業的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幾乎均保持在平穩且高水平的狀態,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始終保持在40%以上,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近年來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房地產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也存在緩慢上升的趨勢。就房地產業而言(見表2.3), 2012—2017年以來,全國層面的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速呈波浪形變化。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7個省市的增加值年平均增速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圖2.10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典型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市統計年鑒相關統計數據資料整理而得。
表2.3 2012—2017年全國及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速 (%)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市2013—2018年統計年鑒相關統計數據整理。
2.形成多層次的服務業體系。當前長江流域以上海為龍頭,以蘇浙為兩翼,以整個長江流域為腹地,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即信息處理和實物商品相關的服務等,包括商貿流通、金融保險、旅游、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大力培育中介機構和市場,形成了多層次的服務業體系,提高了為長江經濟腹地服務的能力和整體水平。同時,通過現代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抓住世界服務產業向外轉移的機遇,培育承接服務產業轉移的良好條件發展服務業新業態,促進長江流域服務業的結構升級和增強服務業的競爭力。
但是由于長江流域中游區域各城市間的城市流輻射強度普遍弱化,特別是武漢這個長江中游區域唯一的巨大城市,由于其第三產業發展速度慢,導致它在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科研綜合技術服務業等產業上的傳導和輻射功能弱化,無法使周邊的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有效聚集,無法更好推動服務業做強做大。